环境变化与乡村聚落演变研究综述

2014-04-08 03:17陈昆仑唐婉珍谢启姣宋鄂平
关键词:变化环境

陈昆仑,唐婉珍,谢启姣,宋鄂平

(1.湖北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430062;2.湖北民族学院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 恩施445000)

乡村聚落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当前国内对乡村聚落的关注,主要集中探讨城市化对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影响[1],相当一部分的研究认为自然因素是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和发展演变的基础[2-3].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环境退化等全球尺度下的环境变化,对生态脆弱地带的乡村聚落演变起到重要作用;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4]、耕地退化[5]等中小尺度的区域环境变化,对乡村聚落发展演变也带来不同程度影响.环境变化对乡村聚落的影响,在乡村聚落的人口、产业、土地利用等几个方面作用明显,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巨大影响.2013 年中央城镇化会议上提出“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引起重视.本文基于环境变化的角度,对国内外乡村聚落演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重点总结了乡村聚落的概念及划分,环境变化与乡村聚落的发展以及在不同尺度的环境变化下乡村聚落演变机制.

1 乡村聚落概述

1.1 乡村聚落的概念

聚落是地球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是人们居住、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场所[6].金其铭把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人类聚居地[7].范少言把职能、地域或社会文化特征上与农业直接相关的居住地称为乡村聚落[8].邢谷锐等[9]从产业生产和人口空间分布的角度,认为乡村聚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位于城市之外的以乡村人口聚集的地域空间.郭晓东等[2]认为乡村聚落是乡村人口居住和生产生活的场所,是乡村地域空间的人口聚居点.乡村聚落又称“村庄”、“村落”,在我国古代泛指有别于都邑的农村人口居住地,韩非认为乡村聚落是与城市聚落相对应的,具有明显的自然依托性和乡土特性[10].

目前国内学者对乡村聚落的定义,主要是围绕产业结构、人口属性、相对地理位置来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聚落所指的范围不断变化.本文认为的乡村聚落,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体,是乡村人口的聚居地,乡村聚落的自然景观受人类活动干预程度较城镇轻微.

1.2 分类标准及方法

朱彬和马晓冬以县级行政地域为基本单元,采用快速聚类方法,将苏北地区乡村聚落划分为四种类型:盐宿地区聚落高密度分布区、徐连淮丘陵地区聚落中密度分布区、淮阴平原过渡性聚落均匀分布区及徐淮平原团状聚落稀疏分布区[11].马晓冬等[12]运用系统聚类方法,把江苏省64 个县(市区)单元的乡村聚落划分成8 种类型:徐连岗岭低密度大团块型、宿淮平原中密度宽带型、沿海垦区高密度条带型、苏中圩区中密度弧带型、江南平原中密度小团块型、湖荡岗地低密度散点型、宁眙丘陵团簇状散布型、里下河低密度团簇型.郭晓东等[13]综合运用GIS 与统计分析方法,对秦安县乡村聚落进行了实地调研,将县域乡村聚落分为集聚型和分散型两大类型.

目前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研究,更多是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和GIS 技术,且运用定量方法分析乡村聚落居民点的时空演变过程.在乡村聚落类型的划分标准中,无论是定性描述还是定量分类,大部分以县域为划分基本单位.环境的差异与乡村聚落的分类紧密相关,伴随着环境的变化,乡村聚落的形态、职能等特点发生改变,乡村聚落的类型呈现多样化.

2 环境变化与乡村聚落的发展历程

2.1 原始乡村聚落

原始时期,人类生活方式基本上还是流动的,没能形成固定居民点.人类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狩猎等经济活动,在居住和生活的场所附近通常有河流.原始居住地多建于森林茂密的低山林区,山中或河谷有飞禽走兽,还有种类繁多的植物,为人类种族的繁衍提供了食物供给和物质保障.不论是狩猎还是捕鱼,资源均易枯竭,不利于长久定居,因此,居住地也多为临时性的.

农业革命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使人类结束了频繁的迁徒生活,从而得以定居.建造的聚落最重要的是定居地附近有无水源,其次是附近有无渔猎采集和农耕的场所.此外,考虑到交通的方便性,乡村聚落多分布在平原河流两边或平坦的谷地.因此,居住地也容易发生洪水灾害,从而迫使人们迁移到稍高的地势定居或者修筑堤防.在传统时期的江汉平原地区,人们为躲避洪水的侵袭,人们营建房屋一般选址在地势较高的自然墩台、长冈.原始时期乡村聚落的形成受惠于自然环境,同时也受制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可见,乡村聚落的形态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如江汉平原地区的聚落形式在传统时期以散居为主[14].

2.2 城市产生后的乡村聚落

乡村聚落在时空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和结构差别很大.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主要以团聚状分布[15];岩溶山区,聚落分布格局则呈现多样化、不规则的形状[16];半山区河谷地带,居民点主要以带状分布,如重庆三峡库区平行岭谷低山、中高丘陵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沿槽谷、河道呈带状伸展[17];在水资源缺乏的陇中黄土丘陵区,其聚落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水源指向性.

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后,聚落的产生出现了根本变化,出现了专门从事商业、手工业的城镇,村落则以农牧渔业为主.城市扩张,近郊乡村大量农田被侵占.受城镇规划与建设的影响,乡村社区聚落的形态和功能快速转型[18].例如在1928 年“大上海城市规划”的影响下,上海五角场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原有村落因土地被圈,居民迁入附近村落,而苏北等地移民却又在当时未及经营的土地上搭棚栖身,从而形成新的村落,导致聚落空间分布重新调整.城市化过程同时也带来河流污染,对流域内乡村聚落灌溉和生活用水造成影响.城市化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乡村聚落的人口构成、经济结构[19].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污水、含有大量化肥的农田径流、禽畜粪便及乡镇企业排污等成为农村河流强大的面源污染源,以致部分河段丧失基本功能,进而对区域生产生活用水安全造成威胁[20].乡村聚落区域的生态环境退化,给其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纵观原始时期和城市化背景下的聚落,环境与乡村聚落关系中的主要矛盾从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能力的制约转变为自然环境脆弱性和有限性的制约.环境变化对乡村聚落发展演化的影响并没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减少,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

3 环境变化与乡村聚落演变机制

3.1 全球环境变化

全球环境变化涉及到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内容包括全球变暖、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21].中高纬度气候暖化、干化是黄土高原沙漠化的形成的重要原因,全年气候环境变化加剧了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区内的荒漠化.荒漠化的扩散导致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区内乡村聚落被“吞并”,如甘肃省民勤县境内植被大面积死亡、草场沙退化[22],属于典型的干旱荒漠化区域.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增加了融雪和地区的降水,加剧了孟加拉国洪水泛滥.在世界范围内,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人们遭遇沿海洪水,尤其是给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沿海农村定居点带来灾难性的破坏.

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冰面不断消融退缩,这将使北半球高纬度的某些地方成为重要的活动领域.北极海上航线的开辟,将缩短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之间航运距离,也将会促进开发北极洋底的资源和北极地区,以获取石油和天然气[23].积雪的减少,将推动冰岛地区居民点从海岸线向内部迁徙,在高海拔地区,拥有更好的通达性及更多的植被,同时因港口转运功能的强化,石油资源成为部分地区产业和人口向海岸线集聚的推力,居民点也随之向海岸迁徙[24].全球环境变化,改变了北半球高纬度某些居民的居住意愿,加快了当地人口流动.由此可见,气候和资源的时空变化是乡村聚落演变的重要作用因素之一.

3.2 区域环境变化

基于快速城市化背景,探讨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变迁是当前的热点.随着城市的扩张,平原乡村聚落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受城市辐射影响,乡村聚落人口流动大,宅基地流转制度的缺失致使乡村用地规模在不断扩展,出现明显的“空心村”现象[25].在近郊乡村聚落,如南京市建成区边缘1km 的范围内,乡村聚落可能被城市“吸收”从而消失不见[26].近郊城市化过程同时破坏了自然环境,在墨西哥城南部地区的保护区,城市化过程带来的低收入人口集聚以及城市治理的无效性,使土地生态价值遭受重大损失[27].

偏远山区聚落,在城市化过程中虽然并未表现出被“吞并”,但也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衰落.乡村人口迁入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造成乡村年轻劳动力流失,是乡村聚落出现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乡村聚落体系功能的分化,使条件优越的中心村朝向聚落体系的高级层次发展[19].山区乡村聚落受区域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综合作用突出,主要表现在居住形态.

不同时期乡村聚落的演化机制是不一样的.开埠前上海北部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更多的是受制于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与人口的空间流动,开埠以后的各种历史事件以及纳入到全球经济中的上海城市经济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一些市政工程的兴修,往往会使一个区域内聚落的空间格局发生结构性改变.

区域环境,在土地利用、职能、产业、人口等多方面对乡村聚落演变造成了影响,对乡村聚落有多重作用,既有促进乡村聚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使乡村聚落功能发生转型,又或者使乡村聚落走向衰落.

3.3 人类活动与环境事件

高强度的人类活动造成了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如人类活动侵占河道、湿地及植被等透水面、过量超采地下水造成的地表沉降等,导致城市地区排泄洪能力降低.人类侵入红树林栖息地,是红树林生境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红树林生境的破坏,造成沿海地区生物多样性丧失.而红树林覆盖低的区域,正是最容易受到沿海洪灾的区域[28].

在生态脆弱地区,人类活动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受自然地理条件、不合理的人类开发方式与不恰当的区域发展路径的影响,生态退化与极度贫困总是相互伴随.在我国沙尘暴天气多发的地区,也是生态难民最多的地区.人类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为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出现大批生态移民.人口的减少和环境的恶化,致使一些地区的乡村聚落的急剧衰落.政府在乡村聚落演变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宁夏“十二五”生态计划将中南部地区居民整体搬迁到北部平原,根据规定,实施生态移民的村民在搬迁后旧房都必须拆除,而迁出区将要被修复和保护其生态功能[29].

3.4 应对措施

人类面对驱动环境变化的压力和聚落状态的反馈,必然会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包括技术经济政策与制度手段以及非政府组织与公众参与等.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可以有效改变中小尺度区域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如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京杭大运河,发展区段性旅游业将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变.西部山区乡村聚落,通过改变种植方式影响土壤养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30].土壤侵蚀对长江上游生态脆弱地带的乡村聚落发展造成影响[31],保持水土平衡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环境治理应从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的地方入手,针对符合当地乡村聚落实际的发展方式,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控制人口规模,保持适度分散的聚落格局;以生态建设为目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积极探索区域内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等,促进乡村聚落科学有序、和谐发展.

4 讨论与结语

综合以上研究来看,全球环境以及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作用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对其乡村聚落的生存与发展有明显作用;区域社会环境的改变,如快速城市化,显著影响近郊地区乡村聚落.而目前国内相关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区域社会环境变化下的乡村聚落,基于自然环境变化视角探讨乡村聚落的演变机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当前,从环境变化角度,探讨乡村聚落的演变具有以下特点:

1)环境变化对乡村聚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乡村聚落的人口、产业、空间形态发生了改变.分析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多基于自然环境条件,研究空间分布的变化动因多将自然和人文因素结合来探讨;

2)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乡村聚落演变研究更多地关注了生态脆弱性或全球变化背景,而东部地区的乡村聚落研究更多地关注了区域或全球社会经济的变化;

3)大型开发项目的大规模启动以及环境事件的频发正急剧地影响着乡村聚落演化,但目前对这一动向缺乏应有的关注.

此外,就研究尺度来看,从微观层面对环境变化与乡村聚落演变关系的研究也相对薄弱.环境变化与乡村聚落的演变机制还需加强探讨,针对处于不同自然环境的区域进行实证研究环境变化背景下的乡村聚落演变机制,总结乡村聚落演变规律、预测乡村聚落发展趋势可以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1] 韩非,蔡建明.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演变与重建[J].地理研究,2011,30(7):1274-1275

[2] 郭晓东,牛叔文,吴文恒,等.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9):27-31.

[3] 韩茂莉,张暐伟.20 世纪上半叶西辽河流域巴林左旗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9,29(1):71-76.

[4] 沈彦俊,宋献方,肖捷颖,等.石家庄地区近70 年来伴随经济发展的水文环境变化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1):51-60.

[5] 李杨帆,朱晓东,孙翔,等.快速城市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时空过程及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2007,27(12):2060-2066.

[6] 角媛梅,胡文英,速少华,等.哀牢山区哈尼聚落空间格局与耕作半径研究[J].资源科学,2006,28(3):66-72.

[7] 金其铭.聚落地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8] 范少言.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4(4):295-304.

[9] 邢谷锐,徐逸伦,郑颖,等.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类型与特征[J].经济地理,2007,27(6):932-935.

[10] 韩非,蔡建明.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演变与重建[J].地理研究,2011,30(7):1271-1283.

[11] 朱彬,马晓冬.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与类型划分[J].人文地理,2011,26(4):66-72.

[12] 马晓冬,李全林,沈一.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J].地理学报,2012,67(4):516-524.

[13] 郭晓东,马利邦,张启媛.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基本类型分析[J].地理科学,2013,33(1):45-51.

[14] 鲁西奇,韩轲轲.散村的形成及其演变:以江汉平原腹地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为中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26(4):77-89.

[15] 关小克,张凤荣,刘春兵,等.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特征及优化布局研究[J].资源科学,2013,35(3):536-554.

[16] 罗光杰,李阳兵,王世杰.岩溶山区聚落分布格局与演变分析:以普定县后寨河地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7):802-807.

[17] 李孝坤,李忠峰,冯敏.重庆三峡库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探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4):242-252.

[18] 冯健,张小林.苏南小城镇发展与现代乡村社区变迁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3):222-229.

[19] 张晓虹,牟振宇.城市化与乡村聚落的空间过程:开埠后上海东北部地区聚落变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01-109.

[20] 钱嫦萍,陈振楼,刘杰.长江三角洲河流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J].环境科学研究,2002,15(6):24-27.

[21] 曲建升,葛全胜,张雪芹.全球变化及其相关科学概念的发展与比较[J].地理科学进展,2008,23(12):1277-1281.

[22] 李晋昌,魏振海,张彩霞.民勤荒漠化过程中气候综合指标的年际变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4):72-76.

[23] Trausti Valsson,Gudmundur F,Ulfarsson.Future changes in activity structures of the globe under a receding Arctic ice scenario[J].Futures,2011,43(4):450-459.

[24] Trausti Valsson,Gudmundur F Ulfarsson,Sigurdur M Gardarsson.A theory of the evolution of settlement structures based on identification and use of patterns:Iceland as a case study[J].Futures,2013,54(11):19-32.

[25] 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0,29(1):35-41.

[26] 张弛,刘茂松,徐驰,等.南京市城市化过程中聚落动态的热点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9,28(3):503-508.

[27] Adrian Guillermo Aguilar. Peri-urbanization,illegal settlement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in Mexico City[J]. Cities,2008,25(6):133-145.

[28] Cecilia A Munjia,Mekou Y Beleb,Athanasius F Nkwatoha,et al.Vulnerability to coastal flooding and response strategies:The case of settlements in Cameroon mangrove forests[J].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2013,5(1):54-72.

[29] 石毅.中国气候移民故事:35 万人迁徙寻生机[EB/OL].(2014-09-01)[2014-10-15].http://image.thepaper.cn/html/zt/qhym/index.html.

[30] 秦明周,赵杰.城乡结合部土壤质量变化特点与可持续性利用对策:以开封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0,55(5):546-553.

[31] Wang Q,Chen Y.Dynamic mechanisms for evolution of mountain rural settlements and soil conservation in upper Yangtze River Basin[J].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e Science,2007,12(4):710-714.

猜你喜欢
变化环境
叠加和切割引起的压强变化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从9到3的变化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境
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这五年的变化
对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内部构成变化的思考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4期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其它文章
声明
2014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