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14-04-09 05:30于志梅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读的书课外书书本

于志梅

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源泉。从某种程度上说,阅读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据媒体报道,中国人的年平均读书量仅0.7本,而韩国人年均7本,日本人年均40本,俄罗斯人均55本。作为中国的一名教育工作者,看着这样的数据,应该深刻反思,首先从调动教师阅读的积极性做起。

一、责任点燃阅读火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当下,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加大阅读指导课的研究,已经是每个语文老师的重要教学内容。我平时非常注重孩子们的阅读。每接手一个班,都要根据孩子的学段特点,整理出200本左右适合孩子们阅读的课外书目,并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筹备。有了这么多的书,我有责任促进孩子阅读,有责任利用好班级的图书资源,有责任了解孩子们的读书状态,检测孩子们的读书效果。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对孩子们所读的书有所了解,不了解无法检查。于是,下课后,我拿着孩子们读的书本,坐在讲桌旁,认认真真地读起来;自习课时,我捧着孩子们的书本,走在同学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离开教室时,我手里拿着课外书;放学送路队时,我腋下夹着课外书……没想到,班级的图书我读了大半,孩子们也读了很多,甚至有的孩子读的并不比我少,他们说:“老师,你这么喜欢看书,书肯定很好看。于是,我们也看了,真是越看越好看!”原来,我本想用来检查孩子的手段成了言传身教,成了榜样,感染了孩子,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今年我教二年级,一学期下来,大部分学生读的拼音读物在50本以上,多的甚至达到200本!孩子们快速地成长,助推了我的幸福阅读。从开始的任务型阅读,到现在的竞争型阅读,我和孩子们都乐在其中。

二、外压促进阅读转型

每学期,学校要对老师的教科研进行考核。其中,最难的一项是发表文章。个别同事甚至花钱去买论文完成任务,我是不愿这样做的。于是,我就想,也许我自己也能动笔写写。可怎么写呢?我找来每学年都订但却从没翻过的各种教学类的杂志,找出相同题材的文章进行阅读、比较、分析、整理,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关注作者的思想价值取向。开始试着给报纸写写辅导类的小片段,发表了,有兴趣了,就把写过的小片段整合起来,一篇有模有样的文章也就出来了。为了更好地写作,就必须加大阅读的量。

三、内需激发阅读期待

今年,我写的文章《谈“课堂事故”的有效处理》获得了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大赛一等奖。在苏州参加颁奖典礼的几天里,喜悦充盈着我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兴奋冲撞着我的每一根神经,幸福激荡着我的每一处肌肉。我是可以的,我是行的,我肯定还会走得更远!我要努力,努力学习,加强阅读,勤于笔耕!当阅读成了我内心的期待后,阅读就是幸福的了!现在的我,包里总是随身带着一本笔记本、一支笔和一本书或杂志。在学校没有课时,我找一处清静的角落,细细地品味,与作者产生共鸣;在等待放学的儿子的空隙,我坐在车上,打开书刊,边看边记录;在静谧的夜晚,我在温暖的床上,捧起书本,慢慢地咀嚼,与优美的文字共舞……

阅读的广度决定你所走道路的宽度。散步于阅读的小径上,我是诗意的;行走在阅读的公路上,我是充实的;奔跑在阅读的赛道上,我是幸福的……

(本栏责编 再 澜)

猜你喜欢
读的书课外书书本
六一儿童节, 我们来荐书
课外书
手来释卷
四书五经有哪些
《新高考·数学版》调查问卷
《新高考·数学版》调查问卷
有话直说
蠢骡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