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永在 没有尾声

2014-04-09 05:45顾玉利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课文作文语文

顾玉利

三年前,那个美好的金秋时节,于永正老师来到我校。两天的指导、交流,让我校全体语文老师在领略大师教育教学、做人处事风范的同时,重又燃起了对语文教学的热情。于是,借着于永正老师来我校指导语文教学工作的东风,“于永正工作室”成立了!三年来,于永正老师曾多次到我校指导工作,亲自上示范课、做报告,指导各个年级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教育思想深深印在每位语文老师的头脑中,改变着我校的语文教学工作,使工作室这个团队从刚开始的蹒跚起步到现如今的阔步前行,从开始的无从下手到现在的有序运作,从对“五重”教育的生疏到现在的认知、体验、感悟、吸收、内化……工作室全体语文老师在于老师精神的引领下信心十足,团结一致,相互学习,坦诚交流,协作共进,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已经收到了理想的成效。

写好字

“于永正工作室”自成立起,就开展了教师基本功大练兵活动。工作室给老师们统一购买了字帖和描红本,统一印制了简笔画练习用纸,统一定制了小黑板,统一每周的练习内容,老师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练习、互相指点。工作室在成员办公室墙上设计了作品展示栏,在办公室门外墙上钉上挂小黑板的铁钉,以便老师们展示自己的作品。每周一展示钢笔字作品,每周二展示毛笔字作品,每周三展示粉笔字作品,每周四展示简笔画作品,每周五在全校教师例会上展示课文片段朗读,并把本周的作品装到各自的档案袋里上交工作室,由工作室按时存档。

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工作室都进行“三笔字”和简笔画笔会。笔会的评委由全校的各部部长、教研组长和学生代表组成,他们对参赛作品进行打分,评出等次,予以奖励。笔会结束后,全部作品在教学楼各楼层走廊展示。作品展示这天,每节课下课后,展示走廊里都挤满了前来观赏作品的老师和学生。

教师水平的提高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生的书写水平开始慢慢提高。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学校在每天下午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十五分钟天天练”的练字活动,组织学生天天练字。工作室在每个班门口的外墙上装了一个学生作品展示栏,用来向全校师生展示该班学生作品,并要求学生作品每周更换一次,全班学生的作品轮流展示,一个月内,全班学生的作品都要在写字栏里展示一次,一个不能少。学校成立了“方块字社团”,社团由全校每班各推荐一名写字好、工作负责的学生组成,并由工作室写字最好的老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方块字社团”成员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项是协助本班语文老师指导并带领全班同学好好写字,另一项就是分组督促各班按时更换门口写字栏里的学生作品并检查打分,写字栏的分数作为每月评选“写字模范班级”的主要依据。

如今,于老师“一看、二写、三对照”的写字口号已经成为工作室老师的法宝,我们不但教学生这样做,自己也在坚持实践着,真正做到了老师和学生一起练字,和学生一起成长。

读好书

让学生会读书,是全工作室老师一直追求的目标。我们先从老师开始。工作室的老师拿到一篇课文要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感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一直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为了让学生为今后的厚积薄发多做积累,我们举办了全校的“阅读达级”活动,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一直到六年级毕业前,学生都可参加。“阅读达级”活动共设七级,每一个级别都有固定的要求,比如:一级达级要求学生熟练背诵20首古诗(规定篇目);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教师推荐书目和自选书目中的片段。如此,每个级别都规定了背诵古诗数量、必读书册数、选读书(包括教师推荐书和自选书)册数,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三级以上还要加进阅读笔记,每个级别都有篇数和字数要求。小学毕业时,有50%的学生能通过七级阅读达级,学校会给这些学生写推荐信,把这个成绩带到中学去。三年来,在工作室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这项活动不断完善,学生的积累更加厚实,语文素养得到更大提升。

写好文

好像自古以来,学生就比较头疼写作文。以前,我们一上作文课,往往就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室里的气氛显得分外凝重,有的学生咬着笔头好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有的学生勉强写出一点,却是错字连篇、语句不通顺;有的学生写的倒是不少,但废话连篇、不知所云……老师们把作文收上来后,非常耐心地批阅、指导,但效果呢?学生的作文水平经常让自己和任教老师头疼。于老师来到我校做的第一个报告就是关于作文教学的,于老师说:“作文教学,教师眼光要放远一点。” “作文教学不能急功近利,要从长计议,关注三个积累——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他的报告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校的作文教学。

于是,我们放缓了以往那种急功近利的作文教学的脚步,开始带领学生尽情地在书海中遨游,鼓励学生尽兴地参加各种活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去读、去看、去写、去积累。果然,过了不长时间,学生就普遍感到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写作的底气足了,作文水平随之有了很大提高。

讲好课

2012年8月,第一期全国主题学习实验高级研修班在我们青岛市黄岛区开班,我校正式成为主题学习课题的实施学校。根据于老师的指导意见,学校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工作室的全体语文老师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主题学习研究能够顺利地推进。

首先,学生改变了学习模式。我们通过学习清楚地意识到,主题学习绝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高压速成,需要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主题学习的实施不仅要求老师转变思想,更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有变化。为此工作室的老师统一认识,决定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入手,让学生充分预习,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让他们明确学习是自己的事。只有学生的思想发生根本的转变,自学能力不断提升,我们的课堂才会提高效率。比如在低年级,我们重在培养学生先自主识字,然后小组合作通关的学习策略;中高年级充分利用学案,出示自学提示,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一两个能贯穿全文内容、升华文章主题的问题。我们在引导学生自学解决此类问题时,先让学生对文中重点句段进行圈画、批注,然后让学生针对课文中心联系实际用口语或文字抒写自我感悟,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驾驭能力。同时在课堂上对知识丰富、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及时表扬,对有进步的学生及时鼓励。我们还经常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评比,让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在老师的检查评比中化为自己自觉的实际行动。内在或外在的激励唤醒了学生心灵深处的“主人意识”,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地阅读学习,健康地成长。

其次,教师改变了授课模式。在教学中我们实行了“单篇引路、单元整合、主题阅读、读写共进”的教学模式。每个单元选一至两篇重点课文进行精读,引导学生养成科学合理的阅读习惯。当然,这里所说的重点精读不是对重点课文面面俱到地去读,而是在研读重点段落上下功夫,从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写作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深入探究。如王增艳老师的《桂花雨》以乡情为主题结合点,把《春酒》整合进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其中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王老师引导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刘霞老师把《第八次》和《卧薪尝胆》两篇主题内涵相近的课文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对这一类文章的文体特点、学习方法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为今后的自主阅读奠定基础。宋院梅、杨君老师根据单元主题,从课外读物上精选部分资料,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小学语文课本中每一单元都有其代表性的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以课堂学习为核心,充分激发学生对课文中精彩段落诵读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读单一的课本延伸到课外书。比如去读主题学习阅读丛书、小学生课外阅读、经典读本等。工作室老师充分拓展阅读空间,带领学生们享受阅读的乐趣,使课堂学习与课外练习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我校“于永正工作室”的全体教师对这种学习活动模式的研究逐渐深入与完善,逐渐形成“1+X”模式(一篇精读课文带多篇同主题文章)和“X+Y”模式(两篇同主题文章整合),成为提高教师和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方式。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三年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有信心期待下一个三年,更多的三年。有于老师这样的大师引领,我们信心满怀。对教育,对语文,我们一定会像于老师那样:真情永在,没有尾声!

猜你喜欢
课文作文语文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