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因自由而精彩

2014-04-09 05:48张爱香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小羊蒲公英总理

张爱香

多年的教学生涯里,经常听到老师的抱怨:学生下课时个个神侃,大有一种演讲家的意味,活跃得不得了。可不知怎么,一上课就都缄口不言了,课堂一片沉寂。这个问题也曾经困扰过我,于是我潜心学习了新课标。新课标强调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创设一种接纳性、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这些理念对我启发很大,渐渐地,我在教学中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那么,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我自己的课堂教学经历来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开始时的“收心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讲读课文之前可以采用抛砖引玉的方法,像节目预告一样,先把文章的魅力、事情的高潮、某个突出的片段或者与文章有关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产生追根究底的愿望。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前,我讲道:“同学们,联合国国旗一向不受任何影响朝升夕降,但是在1976年年初,当某个国家的总理去世时,联合国秘书长却破例宣布降半旗,以示哀悼。其他国家为此举动而不解,秘书长说:‘你们见过一位拥有几亿人口的大国的总理,自己却没有一个孩子吗?见过一个国土辽阔的大国的总理,在银行里却没有一分存款吗?这位总理便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周恩来总理。”简单几句话,使学生对总理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也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通过课堂伊始富有情趣的问题创设,可以将教学内容巧妙地串联起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

二、给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

教语文是一门艺术,我们不应该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而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同学对话,在文字中徜徉、享受、聆听、追寻和创造。如在教《蒲公英的梦》一课时,我告诉大家:“不仅人会做梦,植物也会做梦。读一读课文,看蒲公英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学生很容易就找出来了。此时我开始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都闭上眼睛听并想象。我又相机发问:“你眼前出现了一幅画面吗?谁能给大家说一说?”大家纷纷说出来“眼前”所出现的景物。此时有一个学生大声说:“老师,我能把这幅图画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也能,我也能!”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是继续讲课文,还是……我一时有点犹豫,可看着孩子们高高举起的小手和那渴望的眼神,我当即决定:索性把语文课改成美术课!我说:“画画可以,但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得把你画的内容复述给老师听。” “行!”异口同声的回答后,“美术课”便开始了。有的同学还要求在黑板上画画,我也欣然答应了。十多分钟后,有的同学已经在欣赏自己的杰作,并把自己作品中描写蒲公英美梦的内容讲给别人听了……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乐趣获得问题的解决,让他们在这种过程中体验思维的放飞和成功的乐趣,他们学习语文的效果会更好。

三、课虽尽而味无穷

语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进行,“灌”完为止,学生就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不能发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在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要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助他们开阔思路。如《狼和小羊》的课文没有写小羊最后的命运,但是老师可以问学生“小羊最后有没有被狼吃掉”。我采取了课堂小练笔的形式,学生用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给出了独特的结尾安排,童心毕现。这样既突出了文章的主旨,也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总之,课堂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教学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结尾做得好,处理灵活,可以使课内课外联系紧密,使语文教学低耗高效,事半功倍。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不断丰富自己语文素养和提升自己语文能力的同时,不妨把课堂这个舞台还给学生,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而我们站在一旁微笑着认真聆听、及时鼓励,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因为自由而尽显精彩!

(责 编 莫 荻)

猜你喜欢
小羊蒲公英总理
毛茸茸的小羊
蒲公英
小羊不吃菜
总理的“大屁蹲”
跟着总理去美洲
蒲公英
可以吃的蒲公英
巴总统总理挺过审判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