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论坛,将来进行时

2014-04-09 01:45李欢欢
世界环境 2014年5期
关键词:贵阳文明绿色

文/李欢欢

寄语论坛,将来进行时

Dialogue with Guiyang Eco Forum

文/李欢欢

生态文明贵阳会议自2009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了六届。在这六年里,论坛的名称由“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升级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六年的发展里,论坛在组织形式、人员规模、与会嘉宾阵容、媒体报道等方面都在呈日益欣荣的状态。有一件事是明显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正在声誉鹊起,吸引了国内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积极传播着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理念。

回顾论坛成果的同时,关于论坛的思考和建议,从论坛现在时到将来进行时的过程,我们会是怎样的一个期待呢?为此,本刊采访了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环境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世秋女士,关于论坛的思考和明日之约,张教授分享了她的真知灼见及寄望。

携手生态文明建设 相约贵阳论坛

自2009年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成立之初,北京大学作为论坛的合作方之一,与贵阳市政府共同发起了该论坛。带着助催生态文明的愿景,携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亡则文明亡”的理念,定位于国际性高端交流平台的论坛就这样搭建起步了。此后,论坛迅速扩大到省级和国家级的国际性生态文明论坛。论坛创办之初是将自己定位发展成为一个非官方、国际性高端平台,致力于汇聚官产学媒民及其他各界决策者开展交流与合作,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作为一个多方参与的互动论坛,贵阳论坛强调:增进了解,促进友谊,建立互信,寻求利益汇合点,形成共识,共商解决方案,共建、共享、共生、共赢。贵阳论坛每年的主题变化一直紧扣中国推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大战略转变以及重大社会需求而设立。如2009年初创伊始,论坛首届主题聚焦在发展绿色经济,我们共同的责任。2009年的主题设定反应了中国通过经济转型实现环境-经济-生态-社会协同发展的重大变革;2010和2011年的主题则分别聚焦于“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和产业发展”和“生态城市的规划”上,即是2009年主题的延续,更是力图通过规划和产业发展推动绿色转型的观点和战略的落地与实施;2012年论坛的主题是“绿色文明与媒体传播”,回应了在绿色转型时期观念传播与行动的作用与重要性,拓展了论坛的社会关注面,特别是新形势下,信息传播与媒体作用的充分与有效发挥;2013年则更进一步的深化了年度主题,则针对绿色转型的关键领域,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变革与转型——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消费引领可持续发展”;2014年的主题则不仅是此前主题的深化,更是提升,并应对转型的根本在于有效的制度建设和制度保障,同时突出了合作的理念,不仅是国际合作,也是保护政府、企业、公众的良性互动和制衡关系基础上的制度推动,其主题明确为:改革驱动,全球携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政府、企业、公众——绿色发展的制度架构与路径选择。

张世秋教授认为,虽然年度主题和关注点各有侧重,但贵阳论坛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其核心要义和使命的不断深化和强化。比如,支撑年度主题一直聚集在: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和谐社会和包容性发展、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生态文化和价值取向这四个议题上,并一直力图在这4个具体议题的持续深化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社会共识并推动各方行动。同时张教授认为通过论坛举办经验的不断丰富,论坛的组织形式和交流形式也会改进,会越来越成熟和有效。

生命力,论坛的氧细胞

长期而可持续地发挥论坛精神,使论坛成果延续下去,旺盛的生命力是必不可少的。如何与其他国际论坛做一比较,借他山之石,使贵阳论坛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呢?张世秋教授认为,国际论坛有很多,但真正具有长期生命力和持续社会影响力的论坛则不是很多。由于每个论坛都有自己各自的定位与受众面,难以简单比较长短优劣。但观察各类不同的论坛以及观点分享平台,我们会发现,一个论坛要想具有长期的生命力和持续社会影响力,至少几个条件是必须要具备的:

(1)明确的定位。包括使命、目标、影响群体等;比如,需要明确论坛的目的是宣讲官方的政策和战略并促成合意的社会行动呢?还是深化对某些特定问题的认识并形成社会共识呢?

(2)关注焦点的聚焦和深化。虽然社会不断变迁、社会需求多种多样,任何一个论坛都不可能解决和面对所有的问题和需求。所以,必须就本论坛所定位领域的重要议题进行持续、长期和深入的探讨,而不是仅针对热点问题进行回应式的和时过境迁的议论。

(3)具有相对稳定、高质量的、有热情、参与感与认同感强且不断更新知识经验的参会人员群体。参与人员的代表性与质量,从根本上决定了论坛的影响力。高质量群体的参与不仅可以经由讨论创造知识,也能深化认识并推动社会变革进程。

(4)有效的组织。有效的组织不仅仅是硬件,更重要的是会议组织和交流方式,均应为论坛要达成的目标服务。

(5)论坛声音不仅仅在会议期间,而是能够持续传播,论坛议题在会后能够有后续讨论和争论。

寄语论坛,共创思想实验室

贵阳论坛的定位之一是作为一个思想实验室,分享前沿思想和创新理念。贵阳论坛至今已经从初创阶段的影响扩散到逐步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或许需要更多地从关注数量到关注质量和实际的社会影响力(亦即深化认识、推动社会共识和推动社会行动,包括政府决策、企业和公众行为等)上的转变和变革。关于未来论坛的发展期望,张教授分享了以下的建议:

(1)可以适当降低官方色彩,凸显民办优势。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一直强调非官方交流平台的定位,重新归位非常重要。

(2)在今后的论坛组织中,应该充分利用论坛的平台资源:包括各界有思想、有思考、有实践和经验的人士、各类不同的组织(政府、企业、科研、技术、媒体、社会组织等)这些资源。论坛除了作为参会者进行交流的平台之外,应该通过构建后续合作平台的方式,维系这个平台凝聚的人力资源对论坛所涉议题的持续关注,并通过会后合作和深化实践的方式,为后续论坛讨论提供更深入的思想和实践案例与经验。这种后续合作平台,可以是通过论坛构建的政策研究合作、问题解决方案合作、特定问题的研究和实践等等。

(3)以贵州作为一个绿色经济与社会转型的研究与实践基地,希望论坛参加人员能够把论坛中吸收的精粹和共识运用到贵州本地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中。

(4)在会议展览中,应多增加贵州以及中国各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案例,但不应仅仅是宣讲成就。

(5)扩展建立论坛会上和会后的网上交流讨论平台;构建有效的媒体报道模式,提升和传播论坛的声音。

寄望论坛,正如论坛初始的定位与使命一样,我们希望能够寻求利益的汇合点,交汇地球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与共生。

作者单位:环保部宣传教育中心

“生态文明教育的全球化视野”分论坛观点集锦(转载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作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主办方之一,北京大学组织主办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全球化视野”分论坛。本刊借此刊登部分该分论坛观点,以供读者捕捉论坛精华。

研究与教育生态合作:京都大学可持续发展倡议

日本京都大学Junichi Mori:20世纪60年代生态遭到了破坏,日本政府持续不断地努力,使大自然得到修复。京都大学一直致力于生态方面的研究,与清华大学合作,加强两校学生之间的实习活动;与昆明市合作,建立了生态科学实验室,在农业和环境方面开展合作科学研究;与北大合作,开展独立的学生交流活动,在两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校园的努力。此外,日本还推出了能源税,取得了很好的收效。各大学不仅要推行生态文明教育,还应开展多方的合作与研究,共同保护全球的环境。

培养涉足广泛的专业人士,还是跨学科复合人才?——环保高等教育的困惑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Eran Feitelson:同一个问题的研究涉及不同的学科,在环境研究领域,气候变化、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环境健康、环境伦理、土壤保护、空气质量等都是多学科的交叉,因此,如何教育环境研究者和专业人士?应该强调学科内的研究项目还是强调跨学科的项目?两者在研究重点、课程结构和研究生教育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希伯来大学则通过建立环境学研究高等学院将二者结合起来,通过多领域师资力量、核心课程、跨学科研究组等解决了这一问题。

研究型大学与全球环境挑战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Miranda Schreurs:全球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和农业压力也不断增大,很少有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世界各国需要制定政策,建立国际环境协议。目前,许多大学已经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个大问题,制定了相关的环境计划。研究型大学不仅要针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海洋问题开展国际合作和多学科研究,还应该从技术角度提出解决方案。以德国为例,11所德国大学开展了城市交通、冷热系统等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研究和技术革命,推动可持续发展。

绿色教育与实践

北京大学张世秋:全球已经发生了两次环境革命,第三次环境革命已经开始。社会观念变革特别是生态/环境文明的推进成为必需,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治理模式和社会组织也将会重建,与此同时,企业和公民社会将在未来的环境变革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所有这一切的发生和变化,将不仅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式变化,也必将需要各个层面的教育不仅能够培养为环境负责的公民,同时,也必须培养具有引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领导者。绿色教育必须成为这个变革过程的人才培养基地,并为这种变革过程提供必需的人才储备和引领变革进程的领导者。通过组织学生在贵州的田野调查和实践,真正在大学推行绿色教育。

猜你喜欢
贵阳文明绿色
绿色低碳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找朋友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贵阳分店
寻味贵州——贵阳
荣宝斋贵阳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