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六省一市高校英语教学情况调查:目标与设计

2014-04-09 04:06束定芳
山东外语教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语言学英语专业外语

束定芳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1620)

华东六省一市高校英语教学情况调查:目标与设计

束定芳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1620)

本文报告一项针对华东地区六省一市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学情况实地调查的总体情况,简述该调研的酝酿和实施过程,介绍其目标和设计情况。调研结果表明,目前高校外语教学中,需求分析、课程设计、教材选用、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估各个教学环节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待改革和完善。

华东;调研;英语教学

1.0 引言

中国大学英语教育是一项涉及3000万大学生的重大工程,也是事关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英语教学,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学,缺乏明确的定位,一直深陷于“应试教育”的泥潭而难以自拔。现阶段,中国高校的英语教学如何从国家战略角度主动适应《纲要》提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整体思考和布局?各高校的英语教学如何寻求不同的定位,成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游离在其他学科教育之外的纯粹的技能培训?

2009年9月起,本人指导的部分博士生和访问学者组成了一个课题组,选择华东六省一市的部分有代表性高校,采用问卷、访谈和课堂观摩等形式对公共英语和英语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和教学现状开展深入调查。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对中国高校英语教学的战略定位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对教学的实施提出一些建议。

2.0 调研背景

2.1 新时期我国外语学科面临的挑战

(1)外语学科缺乏长远规划,难以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首先,在国家层面上,我们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协调和管理不同层次上的外语教育以及与外语有关的政策和语言规划(胡文仲,2001;束定芳、华维芬,2009)。作为一个拥有全世界最多外语学习者的大国,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外语能力标准,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外语能力认证机构;第二,缺乏一个中长期的外语教育战略规划。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面临“走出去”、融入世界的挑战,同时,也面临境外一些对中国崛起感到焦虑的各种势力的遏制和挑衅,国家迫切需要懂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熟知相关国家国情、了解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各类人才,为国家安全、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安定服务。但我们现在一方面缺乏对关键外语语种的界定和研究,另外一方面一些重要外语语种在全国的布局也缺乏宏观的政策引导或安排,对外语人才种类、层次和数量也没有从宏观上进行调控;第三,从专业发展角度看,不同语种发展很不均衡,外语教育和专门人才培养缺乏应有的层次和区域布局。总体上看,高端外语人才匮乏,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边境地区尤其如此。外语语种专业的开设和布局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大,一方面是一些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外语专业人才过剩,另一方面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边境地区,外语专门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供不应求。全国范围内,一些应该作为关键语种的非通用外语,既没有教学点,也没有研究型人才,一些重要的外语语种缺乏储备人才;与此同时,英语专业“泛滥”。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在大学生失业排行榜上连续排名靠前。据统计①,全国1000多所高校,几乎每所高校都开设了英语专业,招生人数动辄数百人,学生就业与所学专业相关程度很低;第四,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严重脱离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大部分外语专业学生只会基本的外语技能,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对所学语言相关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了解很少。外国有许多“中国通”,有大量研究中国各方面问题的专门机构和专家,但中国却缺乏相应的“外国通”,对国外很多问题缺乏专门的研究,严重制约了中国在外交和国际事务中的主动权,影响了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

(2)外语教学定位模糊,应试泛滥,难以培养适应国家发展急需的国际化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们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毫无疑问,大学毕业生要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其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掌握一门甚至多门外语,特别是英语。然而,目前很少有大学能够把大学英语教学与国际化课程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审视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模糊,不少学校都以通过四、六级考试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后,英语学习则基本结束,之后,甚至仍在学校期间,都很少有使用英语的机会。英语技能未能有效地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3)外语教师科研能力薄弱,学术研究国际化程度偏低

外语学科在许多学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类高校,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许多外语教师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科研意识,缺乏相应的科研培训,加之教师教学工作量大,评估机制不科学,学校对外语学科的定位缺乏长远考虑,造成了外语学科科研方向不明确、总体科研水平不高、高端成果缺乏、国际化程度很低的局面。外语学科在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报、人才计划、成果评奖等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外语学科学者在海外发表论文、专著、被引次数、学术影响力等方面甚至低于人文社科其他领域;在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举办国际会议或活动方面外语教师也缺乏积极性、缺乏足够的底气和实力。

2.2 我国外语学科新时期面临的机遇: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也为外语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国际地位和在许多领域的话语权也得到快速提升,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机会不断增加,国家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同时,国家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也需要大批专门的外语高端人才和国际事务人才。同时,随着中国逐渐融入世界,与世界各国人民交流,全民对学习外语、提高外语能力的需求也为外语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我们应该尊重世界多样性,了解和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促进和加强同各国人民的交流交往。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努力学习外语。”“我们应该积极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精神,让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有一个更为广阔深厚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努力学习外语。”“我们应该积极向世界介绍我国基本国情,让世界了解中国人民坚持的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发展方向,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要做到这一点,也需要努力学习外语。”②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中国学术和文化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世界文化融合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中国学术国际化与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应该承担特殊的角色。一方面,我们应该研究中国文化和学术国际化的现状、存在问题、努力方向;另一方面,应该通过与海外学者和机构合作,直接参与中国学术和文化的国际化过程,同时,应致力于培养一批直接从事中国学术和文化翻译和传播的专门人才。

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1年9月28日)中专门提出要“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到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对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可以直接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高等学校英语教育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该进一步加强。

3.0 研究目标和设计

3.1 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华东地区六省一市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的英语教学情况的实际调研,发现和分析相关的问题,从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国际化等角度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定位、课程设计、评估等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3.2 研究设计

(1)设计思路

本次调研从调查数据来体现和反映高校英语教学的真实状况,了解教学实践中的不足和缺失,再反过来验证教学理论和各种教育政策的可行性,反思高校英语教学的得与失。

在具体操作方面,我们选取了华东六省一市部分有代表性的本科院校从英语课程本身的设置和实施情况来了解英语教学现状,调查这些院校英语专业和公共英语在需求分析、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与选用、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估五个教学环节实施过程中的理论依据、实施方案、运作情况和效果。

* 需求分析:外语教育政策制定者、教材编写者、行政管理人员、外语教师开展需求分析的情况;学生表达外语学习需求的机会和情况。

* 课程设计:国家教学大纲的出台过程,各高校课程设计大纲制定、教学目标、环境分析、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

* 教材编写与选用:国内教材编写的流程和编写体系;各所学校选择教材的方式;各门课程的教材使用方式;教材评估的现状。

*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师生角色、活动设计、课堂教学的目的意义以及课堂教学理论的运用。

* 教学评估: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和英语专业教学评估机制、流程和结果及对英语教学的影响;院系的教学评估机制以及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英语主干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及影响。

我们试图以华东高校的本科英语教学情况为窗口和切入点来剖析全国高校的英语教学现状,从所获得的第一手数据出发,考察高校的英语教学现状,透过各项教改举措和成效看到其背后的政策和理念,从教学实践过程来看教学理论的影响,从教学的实施者角度来看教学的指导者和决策者的作用,从师生观念的比较来看课堂教学的问题根源等等。

(2)调查方式和对象

在调查中,我们采用多样化的方式由表及里深入了解各高校的英语教学现状:2010年4月首先通过网络查询各高校的本科教学和专业教学基本情况;2010年5月到6月间联系和访谈部分教学专家,例如,全国教学大纲或课程要求的制定者、教材编写者、评估专家等;2010年5月至6月走进各高校,访谈各高校教务处、外语院系、教研室有关人员,选取一定量的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师和学生做问卷调查,并访谈其中一些英语教师和学生;走进课堂,观摩一些英语专业课程(主要为英语专业基础课或精读课)和非英语专业课程(主要为大学英语综合课/精读课),和老师学生访谈交流。

(3)调查范围

由于时间和人力所限,我们参照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分类体系选取了华东六省一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福建和江西)一些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本科院校,既有教育部直属院校、985院校、211院校,又有省属、市属普通院校,既有综合类院校、师范院校、理工院校又有外国语院校和体育院校。这些院校基本都参加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部分院校还经历了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评估。

2010年5月初,先在同济大学和华东交通大学实施“试调查”(pilot study),主要用来了解师生对问卷和访谈问题的反馈,以求改进和完善已有的方案。5月到6月间正式调查的院校共计17所,上海的复旦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江苏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的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和中国计量学院,安徽的安徽师范大学、山东的山东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福建的福建师范大学和江西的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和江西理工大学。

3.3 调研过程

调研从准备到实施历时较长,出于对英语教学和教改的关注,笔者早在几年前就开始酝酿该课题。2009年9月笔者招收了英语教学理论与研究方向的三名博士生和来自各高校的五位访问学者,开始启动该项目。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笔者开设了“中国外语战略研究”研讨课,阐明了外语战略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博士生和来自各高校的访问学者学习和搜集各国的外语发展战略政策、方针和动态,在课上分享探讨。2009年11月到2010年1月基本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方向,所有参与者根据外语课程设置的五个主要环节即需求分析、课程设计、教材选编、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估做了分工,深入学习各环节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现状,初步探讨实验方案。

2010年5月底到6月中下旬期间,团队成员分成4个小组赴华东各高校实地调查。实地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近距离的观察、访谈等方式多方位地了解真实的教学情况,和文献资料和问卷结果互相验证。Cuban(1983)指出教学本身是一项关起门做的事情,若不听课,谁知道老师怎么教的呢?就连教育哲学家Dewey在20世纪60年代都不得不承认提倡了若干年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的实施情况仍不乐观。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各院校在外语教改方面所做的种种努力,看到了不少教改成果,领略了教师在讲台上下的风采,也体会到了外语学院领导和师生付出的艰辛和汗水,有幸聆听了他们的心得和经验。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一些政策体制上的无奈、一些教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一致、一些教学实际中的困难、一些发自肺腑的心愿等等。调研过程虽然有压力有困难,但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至2010年6月底,调研工作基本结束,我们共访谈了4位专家(戴炜栋、黄源深、李霄翔和李基安),调查华东地区本科院校16所(个别院校做了调整),教务相关人员5位,院系负责人19位(英语专业负责人11位,非英语专业负责人8位),访谈教师19位(英语专业教师9位,非英语专业教师10位),访谈学生6名(英语专业学生2名,非英语专业学生4名),回收有效教师问卷604份(英语专业200份,非英语专业404份),回收有效学生问卷1593份(英语专业学生问卷720份,非英语专业学生问卷873份),课堂观摩12次(英语专业6次,8课时;非英语专业6次,6课时)。随后,我们对前期的调查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分工撰写各个环节的调查报告。

4.0 调研发现的一些主要问题

4.1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意识淡薄。大部分高校外语需求分析做得不够全面和深入。教师在承担每门课程以前,绝大部分教师没有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习者的情况及外语学习需求。

需求分析方法单一。行政管理部门一般根据学生的评教、教学督导人员的听课来了解学生对教师和某门课程的评价;教师一般通过单独交流或email/QQ与学生联系,了解学习者的情况。一旦教师承担的课程多,所教学生数量众多,无法使教师在短时期内了解每名学生的情况以及外语学习需求和想法。

缺乏过程性需求分析。外语需求分析适合于任何课程,而且应该在开设课程前、课程开始时、课程中期以及课程结束时开展。但从调查看,几乎没有教师能够按照这样的步骤一步一步来评估。

4.2 课程设计

课程主体参与不足。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很少参与课程大纲制定、修订。而学生,作为课程实施的另一主体,其要求和呼声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一方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却忽略学生的需求,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的对象不作调查分析。单凭主观经验判断,盲目地进行教学,其必然结果是事倍功半,浪费大量可贵的资源。这样的教学结果是,很多学生不是很喜欢目前的英语课程,英语教学效率低下。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调研结果显示,44.3%的学生对学校外语专业技能课程设置表示满意,40%的学生对学校的外语专业知识课程设置表示满意。可见,学生对外语专业总体课程设置、外语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和外语专业知识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均不足50%。同时,仅40.5%的教师认为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当问及课程设置是否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时,79%的受访教师认为高校课程设置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社会,21%的受访教师认为不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因为高等教育不是职前培训。

学生学习策略能力培养不够。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没有学习计划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懂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其深层原因可以部分地归结为教师对“自主”概念的模糊,害怕“自主”会伤害到教师知识权威的角色,对学生的特点缺乏了解,对他们的“自主”能力估计不足。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应作为课程的目标之一以及实施课程和大纲的重要部分。

语言应用能力提高不快。尽管不少高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但是英语教学是否真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答案不得而知。目前英语教学饱受诟病,在课堂之余,家长、学生对培训学校趋之若鹜,实在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无言的抗争,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是各方的呼声。

4.3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目标模糊,不重视课堂教学设计。此次调研发现,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略显粗糙,对于教学的具体细节没有做出充分的预测,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课堂教学内容权重不明确。教师应该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夯实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语言知识讲解和语言实践的关系,选择学生感兴趣,有话可说的话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任务,开展诸如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小型演讲、情景访谈、合作项目等互动活动。通过此类互动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所学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内化语言基本技能,并形成语言知识与交际能力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亟需更新。语言课堂教学比一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法既有自己的长处,又有各自的短处。因此,我们对外语教学法各流派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那种认为某一种外语学方法最正确、最先进,可以替代其他方法的观点对外语教学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

师生交流不够。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师生之间主要是“授受关系”,课堂教学中互动不足,课外交流频率较低,深度不够。

4.4 教材使用

高中、大学英语存在衔接问题。调查发现,学生对教材的满意度不高,语言水平越高的学生对教材越不满意。

统编教材定位不清,补充材料多种多样。调查了解到17所高校使用的统编教材多达十种以上,很多院校都采用多个出版社的教材。其中,《全新版大学英语》和《新视野大学英语》使用范围最广,覆盖了大部分被调查的高校;外语类院校的非英语专业和985院校的对外汉语专业采用了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综合英语》和《精读英语教程》。

教材选购行政化,缺少需求分析。调查发现,除了1所高校是由学生自购或者由学校以出版社折扣价代购之外,其他院校的教材选定权都在院长、系主任或者教研室主任手中。在教材选定过程中,一部分学校征求了老师对教材的意见,各高校基本没有征求学生对教材的看法。很少有学校做教材选定的需求分析。17所大学中只有1-2所大学表示曾经做过教材的需求分析。

教材质量良莠不齐,教材评价研究不够。被调查的17所院校在用的大学英语统编教材多达十种以上,但是各院校基本没有进行科学的教材评价。只有1-2所985院校做过教材评价,采用的评价方式基本上是专家评价,听取学生意见。专家评价是目前国内教材评价的主要方式。

4.5 教学评估

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存在形式化倾向。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和英语专业教学评估虽然在一定程度促进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但从投入产出的效应来看不够理想,各所高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准备各种评估材料,但对教学质量本身的促进作用并不大,更难以促进高校的特色教学,有形式化的倾向。

英语课程评估内容和方法仍以终结性评估为主。大规模测试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依然存在,部分高校仍存在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学位挂钩的现象,相应的辅导班或辅导课依然存在。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以终结性评估为主,仍沿用传统的测试形式,侧重对知识点的检测,难以反映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教师依然是主要的评估者,学生在课堂上的自评或互评的机会很少,学生的评估主体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形成性教学评估方式还有待继续推广和完善。

对教师评估“重科研轻教学”。各高校在制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基本没有考虑学科之间的差异,课堂教学评估的方式和指标流于形式,缺少跟进式的反馈和交流,难以真正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5.0 结束语

中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为高校英语教学奠定了改革的基调和方向。我们有必要对高校的英语教学现状进行全方位、深入的实地调查,多方面、多渠道地获取第一手资料,以期更准确地了解高校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改革方案服务。为此,我们深入华东地区六省一市搜集相关数据,并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并最终形成了一份调研报告。本专栏的另外几篇文章将分别从需求分析、课程设计、教材使用、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简要报告这次调查所发现的主要问题以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应对建议。

注释:

①根据教育官方网站统计资料,2012年全国本科院校共计 1145所。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201309/156899.html

②江泽民,“领导干部一定要努力学习外语”,《领导干部外事用语丛书》序。束定芳主编,《高校外语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华东六省一市高校英语教学情况调研报告》,即出。

[1]Cuban,L.How did teachers teach,1890-1980[J].Theory into Practice,22(3):159-165.

[2]胡文仲.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45-251.

[3]束定芳,华维芬.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1949-2009)[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2014年会”会议综述

2014年9月26-28日,由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主办、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山东外语教学》编辑部协办的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2014年会在山东财经大学舜耕校区隆重召开。来自全省70多所高校的150多位语言学专家、教授、青年学者齐聚一堂,从多维视角研讨当代语言学研究的创新成果及其发展趋势。在开幕式上,山东财经大学副校长李明勇教授致欢迎词,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王文斌教授代表与会专家致辞,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会长王俊菊教授、《山东外语教学》主编张彩霞教授分别发言,山东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张志元教授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毅教授主持。

本届会议的主题为:创新与发展——当代语言学研究多维视角;会议议题包括:(1)认知语言学研究;(2)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3)形式语言学研究;(4)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5)商务英语学科相关研究;(6)二语习得研究;(7)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8)语言测试与评价研究;(9)现代教育技术研究;(10)语言学研究方法。

国内著名语言学专家与会并做主旨发言: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许余龙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会会长王初明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王文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秘书长兼副会长张辉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外语教育》副主编、中国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梁茂成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功能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苗兴伟教授;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会长王俊菊教授。

27日上午,上海外国语大学许余龙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王初明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分别作了题为“英、汉语中主语属格语的关系化、话题化和焦点化”、“再论如何提高外语学习效率”、“从图形与背景的可逆性看一词多义的成因”的主旨发言。27日下午,与会人员分别在理论语言学研究、应用语言学研究及商务英语、翻译及其他相关研究共三个分会场进行了小组发言及讨论。

28日上午,山东大学王俊菊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梁茂成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苗兴伟教授分别作了题为“Citation Behaviors of Chinese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EFL Writings”、“Processing Chinese Three-character Idioms and Their Variants in Literally and Figuratively Biased Contexts:An ERP Study”、“语言学研究中的数据—兼谈语料库数据与内省数据的兼容性”、“人际冲突中的挑衅话语研究”主旨发言。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刘振前教授主持大会闭幕式,宣布学会2014年优秀科研成果评选结果并作总结发言。(山东财经大学崔泳泳供稿)

A Survey of ELT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East China:Objectives and Designs

SHU Ding-fang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hanghai 201620,China)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survey o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he East China area.It begins with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purpose and methods of the survey and then reports the procedures and major research findings.The survey finds that there are a number of problems that exist in needs analysis,course design,textbook use,classroom teaching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which call for immediate and effective solutions.

East China;survey;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H319

A

1002-2643(2014)05-0009-07

2013-10-5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战略定位思考——华东六省一市高校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项目编号:GPA105019)的部分成果。

束定芳,男,汉族,江苏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外语教学。

猜你喜欢
语言学英语专业外语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大山教你学外语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