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控”施肥技术在常规粳稻上的应用

2014-04-09 14:37高慧琴等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施肥技术应用

高慧琴等

摘 要:引进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的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江苏丹阳一季常规粳稻生长条件下推广应用该技术,通过以控肥、控苗、控病虫为特色的高效安全施肥及配套技术体系,探讨“三控”施肥技术与当地的栽培方式差异,总结和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当地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增产节本,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关键词:“三控”施肥;常规粳稻;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6-39-0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江苏省丹阳市陵口镇新庙村周桃根承包田,土质为沙质土。

1.2 参试品种 武运粳23。

1.3 移栽日期 6月22日。

1.4 栽插规格 本次试验为机插秧,株行距13.2cm×29.7cm,1.67万穴/667m2。

1.5 试验方法

本试验设处理(“三控”技术)与对照(习惯施肥)2个处理;参试面积0.96hm2(处理区3块田0.48hm2,对照区3块田0.48hm2);2种施肥方法相间排列。

1.5.1 “三控”技术施肥方案 (1)目标产量:700kg/667m2。(2)总施肥量(按N、P、K含量都是15%,总养分含量45%),总P=4.5kg/667m2,总K=9kg/667m2,基肥:尿素11kg/667m2,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30kg/667m2;第1次追肥(返青肥):插秧后5~7d,尿素5kg/667m2,拌除草剂;第2次追肥(促蘖肥):插秧后15~20d,尿素7.5kg/667m2,氯化钾7.5kg/667m2;第3次追肥(穗肥):插秧后45d左右,尿素7.5kg/667m2,氯化钾7.5kg/667m2;第4次追肥(粒肥):抽穗期,尿素3kg/667m2。

1.5.2 习惯施肥方案 (1)总施肥量:总N=21.7kg/667m2,总P=6.75kg/667m2,总K=6.75kg/667m2。(2)基肥:复合肥(N、P、K含量都是15%,总养分含量45%)30kg/667m2;第1次追肥:插秧后5~7d,尿素7.5kg/667m2,拌除草剂;第2次追肥:插秧后15d,尿素7.5kg/667m2;第3次追肥:插秧后25d左右,复合肥(N、P、K含量都是15%,总养分含量45%)15kg/667m2;第4次追肥:促花肥用尿素12.5kg/667m2;第5次追肥:保花肥用尿素5kg/667m2。

1.6 调查项目 (1)生育期、播种期、移栽期、抽穗期、收割期。(2)详细记录施肥、打药、晒田等田间管理情况,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情况、倒伏情况等。(3)调查最高苗数:在施用穗肥之前(插秧后45d左右),每块田定2个点,每个点调查10穴共20穴,调查苗数(主茎+分蘖)。(4)考种和测产:成熟期每个处理选取5个样点,每个点调查10穴有效穗数,每个点按平均有效穗数取样2穴(每块田共5×2=10穴)考种,每个处理单打单晒,实收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与茎蘖动态的关系 (1)据茎蘖动态汇总(表1)得知,“三控”施肥与习惯施肥区的基本苗在一致的情况下,机插后15d田间茎蘖动态表现差异不明显。7月8日“三控”施肥区的茎蘖数为12.53万/667m2,习惯施肥区的茎蘖数为13.76万/667m2,“三控”区比习惯区茎蘖数仅减1.23万/667m2。但在机插后15~37d,“三控”施肥与习惯施肥田间茎蘖动态对比表现明显。

(2)“三控”施肥区的茎蘖数从机插后15d的12.53

万/667m2到机插后37d的27.56万/667m2,平均日增茎蘖量为0.68万/667m2;而习惯施肥区的茎蘖日增长量为

0.89万/667m2。习惯施肥区比“三控”施肥区的茎蘖日增长量增0.21万。经对比分析,“三控”施肥区的田间茎蘖数比习惯施肥区的日增长数要缓慢稳健。

(3)依据总叶片数减去伸长节间数为有效分蘖叶位的关系来说,2013年的总叶片数为16.5叶,伸长节间数为6个,其有效分蘖叶位应是10.5叶,那么真正的有效分蘖期应为7月18~20日。从表1中分析得知,“三控”施肥区7月22日田间茎蘖数为24.68万/667m2,已经达到预计穗数21万~22万的1.17倍和1.12倍,为高产奠定一个合理穗数的基础已经形成。

(4)“三控”技术对水稻早发、早够苗具有一定的早发潜力。

(5)从控制无效分蘖方面来分析,“三控”施肥7月22日田间茎蘖数为24.68万/667m2,到7月29日田间高峰苗为26.14万/667m2,仅增加了2.48万/667m2,日增长量为0.35万。而习惯施肥的日增长量为0.6万,“三控”施肥日增长量比习惯施肥减0.25万。由此说明,水稻“三控”技术能有效控制水稻无效分蘖。

(6)从分蘖消亡方面来分析,2个处理在机插后35~37d田间高峰苗后,“三控”施肥从(7月29日)27.56万到(8月26日)的21.60万,平均日减0.21万,比习惯施肥区的0.4万/d的日减量少0.19万,说明水稻“三控”技术对水稻无效分蘖的消亡有个缓慢下降的作用,为提高水稻成穗率奠定了基础。

(7)水稻“三控”技术能在机插后35d达到高峰苗,实现理想的穗数苗,又能有效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从而在水稻进入穗分化后,无效分蘖缓慢下降,从而实现了水稻的早发、中稳、后健的长势长相。

2.2 不同处理与产量的关系 (1)据产量调查(表2)分析得知,“三控”施肥区的穗数比习惯施肥区减0.18万/667m2,但每穗总粒数增1.6粒,实粒数增2.4粒,结实率增0.8个百分点,单产增7.1kg/667m2。

(2)水稻“三控”技术从产量结构三要素来讲,群体合理,个体健壮,通风透光好,光合产物积累多,易形成高产基础条件。(3)从成穗率的关系来分析,“三控”施肥区的成穗率为73.7%,比习惯施肥区的61.6%提高12.1个百分点,为足穗、大穗、高产、稳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2.3 不同处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1)根据试验农户定点调查记载表对“三控”施肥区与习惯施肥区的对比分析得知:“三控”施肥区处理667m2用肥总量为N 15.64kg、P3.75kg、K为9kg,每667m2肥料成本为171.2元,比习惯施肥区的191.75元,667m2减少20.55元,以推广6.67万hm2计,节约成本2 055万元。(2)“三控”施肥区实际单产为630kg/667m2,比习惯施肥区的612kg增18kg,按市场价2.9元/667m2计算,667m2增收52.2元;两者相加667m2增收入72.75元,节本增效显著,以推广6.67万hm2计,可以节本增收7 275万元。(3)水稻“三控”技术在江苏丹阳的一季粳稻生产条件下表现为肥料投入减少,单产增加,增产增收,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3 结果与分析

水稻“三控”技术在籼稻栽培应用面积较大,是一项成熟的农业生产技术。江苏丹阳的沙质土壤地的常规粳稻栽培试验示范在全国还是首次,通过试验表明,该技术增产节本增收效果显著,该技术的应用得到了农户的认同,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在其它不同的土壤等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栽培方式其应用效果如何,有待于进一步的试验示范。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摘 要:引进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的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江苏丹阳一季常规粳稻生长条件下推广应用该技术,通过以控肥、控苗、控病虫为特色的高效安全施肥及配套技术体系,探讨“三控”施肥技术与当地的栽培方式差异,总结和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当地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增产节本,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关键词:“三控”施肥;常规粳稻;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6-39-0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江苏省丹阳市陵口镇新庙村周桃根承包田,土质为沙质土。

1.2 参试品种 武运粳23。

1.3 移栽日期 6月22日。

1.4 栽插规格 本次试验为机插秧,株行距13.2cm×29.7cm,1.67万穴/667m2。

1.5 试验方法

本试验设处理(“三控”技术)与对照(习惯施肥)2个处理;参试面积0.96hm2(处理区3块田0.48hm2,对照区3块田0.48hm2);2种施肥方法相间排列。

1.5.1 “三控”技术施肥方案 (1)目标产量:700kg/667m2。(2)总施肥量(按N、P、K含量都是15%,总养分含量45%),总P=4.5kg/667m2,总K=9kg/667m2,基肥:尿素11kg/667m2,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30kg/667m2;第1次追肥(返青肥):插秧后5~7d,尿素5kg/667m2,拌除草剂;第2次追肥(促蘖肥):插秧后15~20d,尿素7.5kg/667m2,氯化钾7.5kg/667m2;第3次追肥(穗肥):插秧后45d左右,尿素7.5kg/667m2,氯化钾7.5kg/667m2;第4次追肥(粒肥):抽穗期,尿素3kg/667m2。

1.5.2 习惯施肥方案 (1)总施肥量:总N=21.7kg/667m2,总P=6.75kg/667m2,总K=6.75kg/667m2。(2)基肥:复合肥(N、P、K含量都是15%,总养分含量45%)30kg/667m2;第1次追肥:插秧后5~7d,尿素7.5kg/667m2,拌除草剂;第2次追肥:插秧后15d,尿素7.5kg/667m2;第3次追肥:插秧后25d左右,复合肥(N、P、K含量都是15%,总养分含量45%)15kg/667m2;第4次追肥:促花肥用尿素12.5kg/667m2;第5次追肥:保花肥用尿素5kg/667m2。

1.6 调查项目 (1)生育期、播种期、移栽期、抽穗期、收割期。(2)详细记录施肥、打药、晒田等田间管理情况,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情况、倒伏情况等。(3)调查最高苗数:在施用穗肥之前(插秧后45d左右),每块田定2个点,每个点调查10穴共20穴,调查苗数(主茎+分蘖)。(4)考种和测产:成熟期每个处理选取5个样点,每个点调查10穴有效穗数,每个点按平均有效穗数取样2穴(每块田共5×2=10穴)考种,每个处理单打单晒,实收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与茎蘖动态的关系 (1)据茎蘖动态汇总(表1)得知,“三控”施肥与习惯施肥区的基本苗在一致的情况下,机插后15d田间茎蘖动态表现差异不明显。7月8日“三控”施肥区的茎蘖数为12.53万/667m2,习惯施肥区的茎蘖数为13.76万/667m2,“三控”区比习惯区茎蘖数仅减1.23万/667m2。但在机插后15~37d,“三控”施肥与习惯施肥田间茎蘖动态对比表现明显。

(2)“三控”施肥区的茎蘖数从机插后15d的12.53

万/667m2到机插后37d的27.56万/667m2,平均日增茎蘖量为0.68万/667m2;而习惯施肥区的茎蘖日增长量为

0.89万/667m2。习惯施肥区比“三控”施肥区的茎蘖日增长量增0.21万。经对比分析,“三控”施肥区的田间茎蘖数比习惯施肥区的日增长数要缓慢稳健。

(3)依据总叶片数减去伸长节间数为有效分蘖叶位的关系来说,2013年的总叶片数为16.5叶,伸长节间数为6个,其有效分蘖叶位应是10.5叶,那么真正的有效分蘖期应为7月18~20日。从表1中分析得知,“三控”施肥区7月22日田间茎蘖数为24.68万/667m2,已经达到预计穗数21万~22万的1.17倍和1.12倍,为高产奠定一个合理穗数的基础已经形成。

(4)“三控”技术对水稻早发、早够苗具有一定的早发潜力。

(5)从控制无效分蘖方面来分析,“三控”施肥7月22日田间茎蘖数为24.68万/667m2,到7月29日田间高峰苗为26.14万/667m2,仅增加了2.48万/667m2,日增长量为0.35万。而习惯施肥的日增长量为0.6万,“三控”施肥日增长量比习惯施肥减0.25万。由此说明,水稻“三控”技术能有效控制水稻无效分蘖。

(6)从分蘖消亡方面来分析,2个处理在机插后35~37d田间高峰苗后,“三控”施肥从(7月29日)27.56万到(8月26日)的21.60万,平均日减0.21万,比习惯施肥区的0.4万/d的日减量少0.19万,说明水稻“三控”技术对水稻无效分蘖的消亡有个缓慢下降的作用,为提高水稻成穗率奠定了基础。

(7)水稻“三控”技术能在机插后35d达到高峰苗,实现理想的穗数苗,又能有效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从而在水稻进入穗分化后,无效分蘖缓慢下降,从而实现了水稻的早发、中稳、后健的长势长相。

2.2 不同处理与产量的关系 (1)据产量调查(表2)分析得知,“三控”施肥区的穗数比习惯施肥区减0.18万/667m2,但每穗总粒数增1.6粒,实粒数增2.4粒,结实率增0.8个百分点,单产增7.1kg/667m2。

(2)水稻“三控”技术从产量结构三要素来讲,群体合理,个体健壮,通风透光好,光合产物积累多,易形成高产基础条件。(3)从成穗率的关系来分析,“三控”施肥区的成穗率为73.7%,比习惯施肥区的61.6%提高12.1个百分点,为足穗、大穗、高产、稳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2.3 不同处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1)根据试验农户定点调查记载表对“三控”施肥区与习惯施肥区的对比分析得知:“三控”施肥区处理667m2用肥总量为N 15.64kg、P3.75kg、K为9kg,每667m2肥料成本为171.2元,比习惯施肥区的191.75元,667m2减少20.55元,以推广6.67万hm2计,节约成本2 055万元。(2)“三控”施肥区实际单产为630kg/667m2,比习惯施肥区的612kg增18kg,按市场价2.9元/667m2计算,667m2增收52.2元;两者相加667m2增收入72.75元,节本增效显著,以推广6.67万hm2计,可以节本增收7 275万元。(3)水稻“三控”技术在江苏丹阳的一季粳稻生产条件下表现为肥料投入减少,单产增加,增产增收,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3 结果与分析

水稻“三控”技术在籼稻栽培应用面积较大,是一项成熟的农业生产技术。江苏丹阳的沙质土壤地的常规粳稻栽培试验示范在全国还是首次,通过试验表明,该技术增产节本增收效果显著,该技术的应用得到了农户的认同,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在其它不同的土壤等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栽培方式其应用效果如何,有待于进一步的试验示范。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摘 要:引进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的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江苏丹阳一季常规粳稻生长条件下推广应用该技术,通过以控肥、控苗、控病虫为特色的高效安全施肥及配套技术体系,探讨“三控”施肥技术与当地的栽培方式差异,总结和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当地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增产节本,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关键词:“三控”施肥;常规粳稻;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6-39-0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江苏省丹阳市陵口镇新庙村周桃根承包田,土质为沙质土。

1.2 参试品种 武运粳23。

1.3 移栽日期 6月22日。

1.4 栽插规格 本次试验为机插秧,株行距13.2cm×29.7cm,1.67万穴/667m2。

1.5 试验方法

本试验设处理(“三控”技术)与对照(习惯施肥)2个处理;参试面积0.96hm2(处理区3块田0.48hm2,对照区3块田0.48hm2);2种施肥方法相间排列。

1.5.1 “三控”技术施肥方案 (1)目标产量:700kg/667m2。(2)总施肥量(按N、P、K含量都是15%,总养分含量45%),总P=4.5kg/667m2,总K=9kg/667m2,基肥:尿素11kg/667m2,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30kg/667m2;第1次追肥(返青肥):插秧后5~7d,尿素5kg/667m2,拌除草剂;第2次追肥(促蘖肥):插秧后15~20d,尿素7.5kg/667m2,氯化钾7.5kg/667m2;第3次追肥(穗肥):插秧后45d左右,尿素7.5kg/667m2,氯化钾7.5kg/667m2;第4次追肥(粒肥):抽穗期,尿素3kg/667m2。

1.5.2 习惯施肥方案 (1)总施肥量:总N=21.7kg/667m2,总P=6.75kg/667m2,总K=6.75kg/667m2。(2)基肥:复合肥(N、P、K含量都是15%,总养分含量45%)30kg/667m2;第1次追肥:插秧后5~7d,尿素7.5kg/667m2,拌除草剂;第2次追肥:插秧后15d,尿素7.5kg/667m2;第3次追肥:插秧后25d左右,复合肥(N、P、K含量都是15%,总养分含量45%)15kg/667m2;第4次追肥:促花肥用尿素12.5kg/667m2;第5次追肥:保花肥用尿素5kg/667m2。

1.6 调查项目 (1)生育期、播种期、移栽期、抽穗期、收割期。(2)详细记录施肥、打药、晒田等田间管理情况,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情况、倒伏情况等。(3)调查最高苗数:在施用穗肥之前(插秧后45d左右),每块田定2个点,每个点调查10穴共20穴,调查苗数(主茎+分蘖)。(4)考种和测产:成熟期每个处理选取5个样点,每个点调查10穴有效穗数,每个点按平均有效穗数取样2穴(每块田共5×2=10穴)考种,每个处理单打单晒,实收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与茎蘖动态的关系 (1)据茎蘖动态汇总(表1)得知,“三控”施肥与习惯施肥区的基本苗在一致的情况下,机插后15d田间茎蘖动态表现差异不明显。7月8日“三控”施肥区的茎蘖数为12.53万/667m2,习惯施肥区的茎蘖数为13.76万/667m2,“三控”区比习惯区茎蘖数仅减1.23万/667m2。但在机插后15~37d,“三控”施肥与习惯施肥田间茎蘖动态对比表现明显。

(2)“三控”施肥区的茎蘖数从机插后15d的12.53

万/667m2到机插后37d的27.56万/667m2,平均日增茎蘖量为0.68万/667m2;而习惯施肥区的茎蘖日增长量为

0.89万/667m2。习惯施肥区比“三控”施肥区的茎蘖日增长量增0.21万。经对比分析,“三控”施肥区的田间茎蘖数比习惯施肥区的日增长数要缓慢稳健。

(3)依据总叶片数减去伸长节间数为有效分蘖叶位的关系来说,2013年的总叶片数为16.5叶,伸长节间数为6个,其有效分蘖叶位应是10.5叶,那么真正的有效分蘖期应为7月18~20日。从表1中分析得知,“三控”施肥区7月22日田间茎蘖数为24.68万/667m2,已经达到预计穗数21万~22万的1.17倍和1.12倍,为高产奠定一个合理穗数的基础已经形成。

(4)“三控”技术对水稻早发、早够苗具有一定的早发潜力。

(5)从控制无效分蘖方面来分析,“三控”施肥7月22日田间茎蘖数为24.68万/667m2,到7月29日田间高峰苗为26.14万/667m2,仅增加了2.48万/667m2,日增长量为0.35万。而习惯施肥的日增长量为0.6万,“三控”施肥日增长量比习惯施肥减0.25万。由此说明,水稻“三控”技术能有效控制水稻无效分蘖。

(6)从分蘖消亡方面来分析,2个处理在机插后35~37d田间高峰苗后,“三控”施肥从(7月29日)27.56万到(8月26日)的21.60万,平均日减0.21万,比习惯施肥区的0.4万/d的日减量少0.19万,说明水稻“三控”技术对水稻无效分蘖的消亡有个缓慢下降的作用,为提高水稻成穗率奠定了基础。

(7)水稻“三控”技术能在机插后35d达到高峰苗,实现理想的穗数苗,又能有效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从而在水稻进入穗分化后,无效分蘖缓慢下降,从而实现了水稻的早发、中稳、后健的长势长相。

2.2 不同处理与产量的关系 (1)据产量调查(表2)分析得知,“三控”施肥区的穗数比习惯施肥区减0.18万/667m2,但每穗总粒数增1.6粒,实粒数增2.4粒,结实率增0.8个百分点,单产增7.1kg/667m2。

(2)水稻“三控”技术从产量结构三要素来讲,群体合理,个体健壮,通风透光好,光合产物积累多,易形成高产基础条件。(3)从成穗率的关系来分析,“三控”施肥区的成穗率为73.7%,比习惯施肥区的61.6%提高12.1个百分点,为足穗、大穗、高产、稳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2.3 不同处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1)根据试验农户定点调查记载表对“三控”施肥区与习惯施肥区的对比分析得知:“三控”施肥区处理667m2用肥总量为N 15.64kg、P3.75kg、K为9kg,每667m2肥料成本为171.2元,比习惯施肥区的191.75元,667m2减少20.55元,以推广6.67万hm2计,节约成本2 055万元。(2)“三控”施肥区实际单产为630kg/667m2,比习惯施肥区的612kg增18kg,按市场价2.9元/667m2计算,667m2增收52.2元;两者相加667m2增收入72.75元,节本增效显著,以推广6.67万hm2计,可以节本增收7 275万元。(3)水稻“三控”技术在江苏丹阳的一季粳稻生产条件下表现为肥料投入减少,单产增加,增产增收,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3 结果与分析

水稻“三控”技术在籼稻栽培应用面积较大,是一项成熟的农业生产技术。江苏丹阳的沙质土壤地的常规粳稻栽培试验示范在全国还是首次,通过试验表明,该技术增产节本增收效果显著,该技术的应用得到了农户的认同,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在其它不同的土壤等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栽培方式其应用效果如何,有待于进一步的试验示范。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施肥技术应用
渭北旱塬玉米施肥现状及对策
小麦种植过程中施肥技术研究
现代烟草工业发展趋势及降焦减害技术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