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的引导研究

2014-04-10 17:24慎龄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作业探究数学

慎龄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给学生创设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学生的自学、尝试、操作、交流、总结、实践反思等形式,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大胆“创造”数学。[1]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起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伙伴,在这个伙伴的带动下,学生更容易主动地获取知识。

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因此,可以从学生爱好的游戏或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引发学生对真实问题的自主探究,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1、在游戏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笔者组织学生玩猜数游戏,要求一位学生写数字,另一位学生猜,游戏中其他同学提醒同伴“猜得太大了,大了,小了,很接近了......”直到猜中。在游戏中学生乐意去探究,同时数感得到培养。

在教学《十几减9》练习题时,组织学生玩点爆竹游戏,当一位小朋友点对时(回答正确),我们齐声说“啪”;当点错时(回答错误),我们轻轻说“嘶”,比一比哪个爆竹点得最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个个说得脸上笑开了花。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不退位)》时,笔者给学生看梅花山的风景片段,并与学生一起背诵《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激起学生外出游玩的欲望。引导学生获得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逐渐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其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二、留足“空间”,提供自主探究的学习机会

教师作为学习这一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应给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在数学课堂上只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和交流的机会,学生才能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笔者采取了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灵活自由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笔者是这样设计的:1、在探究算法时提出:“你是怎样想的”,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部讲述自己的计算方法。2、再提问“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3、让学生从情境中找到数学问题并独立列式计算。4、指名学生反馈,全班交流。这样设计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使学生善学、乐学!

另外,教师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奇特的、大胆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猜想。“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鼓励猜想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意识的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猜想解题方法的种类,猜想他人的思维方式等等,让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还要鼓励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大胆质疑,同时尊重并积极回应他人的质疑,并帮助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教师自身要做到并且指导学生学会根据掌握的事实材料作出判断和结论,不要盲从和轻信他人的传言和不实信息。

三、动手实践,亲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数学的学习不能光靠背、记进行接受知识,而应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必要手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概念知识中,有许多抽象的内容较难理解,如果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能在自己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理解已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学生的观察、操作、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四、开拓创新,设计自主探究的课外作业

布置作业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些教师为了强化教学效果,搞“题海战术”,布置大量内容单调、形式机械的硬性作业。学生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式的作业模式中,不仅作业质量得不到保证,还占用了学生大量自由支配的时间,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沉重的课业负担还往往会把学生逼上“厌学”之路。那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又富有探索与思考的课外作业呢?

1、设计具有童趣性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

2、设计具有实践性的数学作业,“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可知实践的重要性。数学教材中,许多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通过观察、考察、尝试等活动,可加强社会认知,提升社会参与意识,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

3、设计具有创作性的数学作业,数学创作可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1]比如数学节主题设计、我的金点子、数学小故事、“我心中的数学”想象画比赛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动手的好的学习习惯。

结束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学习知识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的是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引导。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好学生自主探究的引导,长期以往,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我们的教学要立足自主探究学习,着眼创新精神培养。

【作者单位: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校 江苏】

猜你喜欢
作业探究数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