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教学回味无穷

2014-04-10 13:19朱春梅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九寨沟雨滴课程标准

朱春梅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但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多数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都是在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下,受正确的学习动机支配而产生的。据有关调查分析,造成一些学生对语文学习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他们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来诱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使学习兴趣得到保持乃至高涨,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

一、指导预习,诱发兴趣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它可以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坚持预习不仅为课堂学习做好了思想、知识上的准备,而且获得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到既要坚持原则,适当要求,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要鼓励学生采取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学习知识。

例如在指导学生预习《九寨沟》一课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谈话:在中国,风景秀美的旅游圣地多如繁星,九寨沟就如同其中最闪亮的一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和画一样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秀美。相信大家读了这篇课文,一定会被美妙绝伦的九寨沟所陶醉、所感染。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先认真地读读课文,想象一下九寨沟的美景,把你们对某个画面的感受画下来。?检查预习情况时,我发现同学们预习得都很好,还有的同学把自己阅读的感觉画了出来。我及时表扬了这些同学,并结合讲读课文内容引导大家读、议、欣赏,这样既激 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二、革新方法,激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脱离,在很大程度上扼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课堂教学要体现艺术性,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依据不同课文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带动一般,使学生主动参与,动脑、动口、动手,生动活泼地去学习语文知识。如,处理一些句式整齐、感情真切、比喻生动、句句有情的课文,我就以朗读作为激起兴趣的向导。讲读中从题目直接导入中心,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与认知特点科学而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学习。

三、做好评价,增进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与交流的过程。”我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评价方向、认真耐心对待孩子的提问,使孩子在得到积极肯定的评价中,树立自信增强学习的兴趣,自由地提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的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我经常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如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词语接龙、成语游戏、写字比赛、猜谜语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在成功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如教完《三顾茅庐》一课,在要求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的同时,举行故事会,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教完《走,我们去植树》时,举行诗歌朗诵会,让同学们把自己最喜爱的诗歌诵读出来大家共赏,并表现自己的才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看到光明的前景。这样做,学生从中得到心理上满足,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语文活动的开展,学生们看到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听讲、作业、练习这简单、枯燥的过程,而是丰富多采、充满情趣的。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我时刻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有时,我对学生的某个行为或某个方面取得的进步特别满意时,还可以给孩子一个特殊的奖励,如加分、颁发奖品、给他某一特别的权利等等。“好极了!”“我为你自豪!”“棒极了!”“真是不可思议!”“精彩极了!”这些美好的话语,我会毫不吝啬地献给学生。

四、挖掘美育,觅得兴趣

苏灵杨先生说过:“语文教学进行美育的广泛性和深远意义,胜过中小学的其他课程,甚至超过音乐、美术等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如果缺少美的欣赏,即使是最引人入胜的文艺性课文,也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相反,如果我们注意挖掘课文中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欣赏、感受,那么,即便是不以文采、形象吸引人的说明文,也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课堂上借助头饰、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再现诗文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表现美。如在感悟“我想变成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时,我先让学生欣赏雨滴图,说一说:透明的雨滴像什么?想象自己就是小雨滴睡在绿叶上,心里会想些什么?让学生去移情体验,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有的说:“我真是太舒服了。”有的说:“我很快乐。”然后让学生融入自己的感情去反复地朗读,真正地体现了阅读的个性化。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了语言,更是得到了美的熏陶。

总之,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语文课。这样,才能激起他们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

【作者单位:苏州吴江区震泽实验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九寨沟雨滴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小雨滴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可爱的小雨滴
己亥秋日九寨沟采风得句
赴九寨沟道上(外四首)
题九寨沟(外五首)
震后九寨沟纵览(外四首)
小雨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