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后知困 行成于思

2014-04-10 20:52戚学武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方法教育教师

戚学武

教学反思,在广义上是指对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狭义上是指对某一节课堂教学的反思。

二者虽区别较大,但所涉猎的范围、选材的内容却是非常广泛的。写教学反思首先要解决认识上的两种错觉:一是不写完任务式的空洞口号,二是不消极地对待反思;其次是要明确写作的范畴,掌握写作的步骤;再次是要弄明白反思的主题和要求;而后是要讲究方式,研究写法;最后是要懂得好的教学反思审查的标准有哪些。这样,才能真正写出有血肉、有灵魂、操作性和指导性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实用可行的教学反思来。

主题词:教学反思 认识问题 范畴步骤 主题要求 方式方法 评判标准

纵观国内外的一些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教学反思大致可分为课后反思(教后记)和教育教学行为反思两种。在日常工作中,撰写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决认识上的问题——清除盲点,走出误区

写教学反思,一定要澄清两个认识上的问题:

(一)、不机械地照搬短评式的教参资料,不僵化地拼凑任务式的文字游戏;不套用规定模式,不模仿专业术语,不局限字数要求,不撰写“一句新闻”。

(二)、不消极地对待反思,实行自我批判。认为教学反思只是寻找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反思便成了检讨或批判稿的连缀,目光只停留在总结教学经验上而已。要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基准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课堂教学效率为出发点,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为切入点,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为突破点,以掌控教学过程和驾驭课堂教学能力为落脚点,去查漏补缺,作深入研究。

二、怎样反思——明确范畴,掌握步骤

经常反思,便知取舍。以课后反思为例,具体可包括几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教程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学生对哪些内容掌握不够好,为什么;将来你会作何改进;当堂学习目标完成的怎样,缺陷在哪里;你采用什么策略补救;课的内容是否有趣味性,适合课堂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了怎样的程度;应该如何完善此课。

(二)、教学过程。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习研讨用时安排是否合理;教与学二者间的成功之处有哪些,高效之处在哪里;还有无能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和提升更多技能的活动或方法;教师的激发策略与学生的反馈意见是否有效。

(三)、导学方法。如何使优生自主投入学习,用什么方法去学;如何分类对后进生指导,教给其哪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反应如何。

反思步骤一般分为:

(一)、发现问题。教师可从教学环境、课程特性、学生学情、教师教情等方面收集相关材料,从中发现和关注一些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特定问题。

(二)、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后,教师要以辨证的视角去审查、分析、研究,客观、公正地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以便确立解决问题的方向,选择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三)、解决问题。常用求证法分两步完成:一是依据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与当前问题相关的信息,确立假设性方案。这种活动所产生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教师形成创新的解决办法。二是开始实施解决问题的验证假设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必然会再历经新一轮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反思循环过程,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收效。

三、反思什么——锁定主题,严格要求

一般而言,反思的主题有两类:

(一)、专题反思。凡是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可作为反思的专题,因而能选材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专题反思的特点是目标明确,问题趋向明显,可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针对性强,分析较为深刻。

(二)、整体反思。这是一种不把反思对象集中在某一点,而是总体把握教育教学中较为突出的各类问题归纳反思的方法。其特征是对本校、某课程及师生的双边教育教学行为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及时调整、改进、完善和健全既定的教育教学策略,为科学实施、规范治学提供可靠可行的依据。

教学反思有着严格的要求,分常规要求和基本要求两种。

(一)、常规要求。一是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二是教学活动能否体现“沟通”、“互动”和“合作”;三是使用教材有无创造性;四是教学过程有无“症结”;五是教学过程是否有“智慧的火花”迸发;六是教学活动能否利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七是教学活动是否在沿袭定势、走走过场。

(二)、基本要求。可以从绩效、心得、失误、整改四个层面进行反思。通过对各教育教学环节的客观分析,找出问题,提出改进策略、措施和方案。

四、怎样写教学反思——讲究方式,选择写法

随笔、札记、案牍、心得类的教学反思,写作方法简捷实用的通常有:

(一)、反思式。就是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反思、分析和评判,从而拟订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二)、陈述式。就是客观地、公正地陈述一个事实,让读者在事实面前做出判断,得出结论来。由于这种方式采用的是摆事实讲道理、实话实说的手法,因而能增强读者掌握材料的可信度。

(三)、叙述式。就是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叙”、“议”结合,层次清楚,问题研究的结论泾渭分明、一目了然。

(四)、比较式。就是把几种或多种现象放在一起类比,从中分辨出是非标准来。这种方式能给人在认知上以强烈的冲击,因而得到的印象也就深刻一些。

(五).联想式。就是利用“联想”的相关原理,以故事作铺垫,而后在事实的基础上联想到与此相关的另一类教育事件上去。具有能使说理形象化的特质。需强调的是,叙述要服务于议论,联想要产生于叙事。二者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不能彼此孤立,相互分离。

另外,反思的问题不一定是综合的、全方位的,也可选取单一的作细致研究。通常写反思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写教师。包括教育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步骤与环节,课堂反馈,再教设计,工作得失等。

(二)写学生。包括学习方法,主体作用,创新探究,心理特征,学习动因,个案分析等。

(三)写教程。包括编辑意图,授课设计,导学案的撰写,习题设置,课堂评价等。

(四)写教育教学常规与管理。包括各类活动的实践性探索及上升到理论高度的定位分析,效能评估,行为与评价机制,教学环境优劣,教育资源利用,教育教学管理还存在哪些缺憾及最新发展动态等。

五、好的教学反思标准是什么——贮存灵感,积累经验

好的教学反思,不是新词汇的堆积,也不是八股文的复制,而是集灵感贮存、经验积累、智慧结晶于一体的璀璨明珠。我们不妨仍列举课后反思来加以说明。

(一)、抓成功点。抓住教学活动中稍纵即逝的成功点,勤于笔耕,日积月累,形成体系,必有所成。

(二)、扣失误点。在教学中,随时记下失误,及时分析研究,找出原因,制定出相应的改进与补救方法并付诸实施,就一定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解疑惑点。授业解惑,师之道也。然师有惑,必当深钻细研。学贵有疑,真知灼见,始起于疑,存疑探疑,这就是一个不断学习、自我继续教育的过程。

(四)、缩思维点。一堂课,教师只有千方百计地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才能有所创新,学有所成;教学氛围才能动而不闲,静而不缓,活而不乱,松而不散。

(五)、醒感悟点。通过对教学过程追踪调查和对教学环节的分析审查,总结得失,发现感悟。及时捕捉这些闪光点,于教于学都大有裨益。

总而言之,写教学反思,贵在随记随写,贵在持之以恒。一有所得,便记下来。有言则长,无语则短。教后知困,行成于思;以写促思,以思促教;以实践检验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坚持不懈,笔耕不辍,则万难排除,大器必成矣。

【作者单位:崇信县黄寨乡黄寨小学 甘肃】endprint

猜你喜欢
方法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