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

2014-04-10 13:45黄剑锋
广西教育·D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氯水氯气学科知识

广西2012年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为了交流课改经验,各种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纷纷举行,在我市开展较多的教研活动就是同课异构。所谓同课异构,就是针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班级的实际情况,设计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由于不同的教师所备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自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通过不同教师的展示及专家点评,参加活动的教师可从中得到不同的教学体验,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作为“广西黄剑锋特级教师工作坊”的主持人,笔者曾参与举办了多次区内、市内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践证明,同课异构给参加活动的教师带来了许多启示,对全市乃至全区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现以笔者最近参加的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一、对同课异构课例的简单记录和点评

这是由邕宁高级中学主办,贵港高级中学和北海中学共同参与的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有两位老师都上了一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的课,其中“氯气性质”是教学的重点。

课例1:教师通过播放氯气泄漏事故的视频引入新课,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和对氯水的观察、讨论,获得氯气的物理性质。通过向氯水和氯气中分别放入一张干燥的红纸,让学生观察到氯水能使红纸褪色,而氯气不能使红纸褪色,由此引入氯水成分的探究实验。教师给学生提供新制的氯水、稀HCl、石蕊试液、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pH试纸,让学生分组实验,自主合作探究,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的探究过程,得出新制氯水的成分、次氯酸使红纸褪色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为什么不直接用氯气消毒自来水”进行讨论,从中获得了次氯酸的不稳定性、氯气与碱反应的知识;最后再结合视频思考讨论“如果遇到氯气泄漏事故,如何减轻氯气对我们的伤害?”,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该课例以“对氯水成分的探究”为中心展开教学,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分组实验、讨论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等活动组织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氯气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得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气氛浓厚。

课例2:教师用PPT展示“盐田”图片,让学生知道氯在海水中的含量很丰富,接着由学生画出氯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氯原子结构特点,判断氯元素具有氧化性。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科学史话”,了解发现氯气的科学家以及在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方法,写出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中MnO2、浓HCl的氧化性和还原性。通过学生观察氯气的颜色、闻氯气的气味、观察氯气与水反应等实验,PPT展示“百度”搜索到氯气的信息,师生共同归纳氯气的物理性质,并从物质分类角度分析氯气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随后教师演示铁、铜、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以及氢气与氯气混合气体光照爆炸(视频)等实验,验证氯气与金属、非金属反应的性质,并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本质。再通过演示氯气与干燥红纸、湿润红纸的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新制氯水的成分,由此了解次氯酸的弱酸性和不稳定性。最后通过讨论工业上如何解决氯气的存放和运输问题,引入漂白粉、漂粉精的制取,进而学习氯气与碱的反应。

该课例遵循教材的编排顺序,按“结构→实验室制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的顺序进行教学,知识的学习系统全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实验验证等手段组织学习,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让知识从实验中获得,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课堂以教师的讲解、实验为主,学生通过听课来完成学习任务。

二、研究课例后的几点启示

进入新课改后,化学教材已经不再是化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材。内容呈现上,教材不再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原先具有鲜明化学逻辑特征的章节安排与内容呈现不再明显。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教材的解读者,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从学科中心向学习者中心转变是新教材最明显的特征,教材设置了各种不同功能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来获得化学知识。教材赋予课堂知识教学的功能少了,而赋予课堂能力培养的功能多了。作为一线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顺应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转向学科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课堂教学要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对比两个课例的教学过程不难发现,课例1因为设置了学生分组实验,课堂的知识容量不大,学生学习氯气的性质不够系统、全面,但是课堂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及学习兴趣,课堂始终能吸引学生,学生能全程参与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课例2以教师的讲解、实验为主,教师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知识容量大,学生能获得较为系统、全面的学科知识,但学生的自主性不够,虽然也设置了一系列的实验,但都是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而且由于都是试管实验,学生观察效果并不理想,无法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课堂教学究竟是学科知识重要,还是学科能力重要?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学科知识重要,没有掌握足够的学科知识,如何形成学科能力?而且各种考试都是考查学科知识,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足够的学科知识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相对而言,学科知识确实可以脱离学科能力而存在。哪怕学生的学科能力弱一些,只要通过强化训练,仍然能够获得学科知识。因而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教学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要的是确保知识目标的落实,确保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只要把知识讲完了,课堂教学任务就算是完成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次要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学习枯燥无味,产生厌学情绪就不足为怪了。而学科能力却是长存并可以转移的,学生一旦具备了这一学科的学习能力,就能够对学科知识进行深度、全面的探索和掌握,对于一些课堂上无法呈现的知识,学生也能通过自主探究去理解和掌握,无需教师在课堂上面面俱到地讲解。endprint

2.学生参与课堂是课堂生命力的保证

课堂的生命力在于学生的参与。如果课堂只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听者寥寥无几,效果肯定不好。一些教师常抱怨学生不听课,上课打瞌睡,自己辛辛苦苦备课,却收不到良好的课堂效果。究其原因,教师仅仅是备了要传授的知识,没有备课堂的组织形式,没有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的途径。不管课堂精彩与否、重要与否,只要学生没有参与课堂,教师的教就不能让学生好好地学。参与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有了课堂参与才有教学的可能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为学生设计参与课堂的活动,是教师在备课中最重要的工作。

以上两个课例中,教师都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创设了途径。课例1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仪器和试剂,给学生提供了实验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开放度很大,教师不作任何提示,完全让学生自主设计并提出假设,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束后再通过学生汇报、讨论得出结论,达成知识学习的目标。课例2虽然没有让学生动手实验,但教师的演示实验,也能吸引学生参与课堂,通过让学生观察、记录、分析、讨论、解释获得氯气的相关知识,最终达成了学习目标。让学生参与课堂并不是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实验,或是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活动让课堂显得热闹;学生参与课堂并不局限于行为与活动的参与,思维与认知的参与也是有效的。课堂不应仅仅通过娱乐来吸引学生,更应该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

3.课堂中的教师要真正起主导作用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然而,在实际课堂中,教师却难以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教师的主导往往变成了“主演加导演”,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其原因是教师对学生总是不放心,因为不管从学科知识的掌握,还是学科能力的习得,教师都比学生强,因而就出现了“不讲不放心”“包办代替”的教学现象。课堂上教师要适当“让位”,才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学生能力还达不到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宽容,在宽容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指导与培养。有了这样的想法,教师才能够把自己放在主导的位置。

课例1中,教师通过氯水使红纸褪色而氯气不能使红纸褪色的实验,使学生产生质疑,学生因而就有一种要弄清问题实质的冲动,然后教师提供仪器试剂,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真正发挥了“导”的作用。课例2在进行氯气化学性质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根据物质分类了解氯气是非金属单质,进而让学生根据物质相互转化关系中非金属单质应具有的性质预测氯气的化学性质,接着教师演示实验验证。这一过程的“导”,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观察记录→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

同课异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模式,它培养了教师的积极参与意识,有利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与方法的把握,有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从以上两个课例我们能看到,同一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法,可以有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这就是课程改革赋予教师的机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环境、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设计课堂教学,依据自己对章节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理解,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

(责编 周翠如)endprint

猜你喜欢
氯水氯气学科知识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品读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氯水性质的探究”课堂实录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
低浓度氯气综合利用的探讨
优化氯处理工艺,提高氯气质量
氯水中的学问
氯水的组成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