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相关史料对“郑和1433年死于古里国”说的否定

2014-04-13 07:11陈平平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宣德船队太监

陈平平

(南京晓庄学院生命科学系,江苏南京 210017)

明代相关史料对“郑和1433年死于古里国”说的否定

陈平平

(南京晓庄学院生命科学系,江苏南京 210017)

文章通过对明代相关史籍和考古材料搜集、整理、挖掘及研究,认为郑和于宣德五年奉诏,六年冬率船队离开祖国;宣德七、八年,并未亲自出使古里国,系副使洪保充正使前往,郑和无死于古里的可能性,郑鹤声、郑一钧提出的《郑和1433年死于古里国之说》应予以否定。

明代史料;否定;郑和1433年死于古里国说

0 引言

郑和卒年卒地,正史无载,曾诸说纷纭。1985年郑鹤声,郑一钧在《中华文史论丛》该年第三辑,发表了《郑和史事新证》,文中提出了“郑和1433年死于古里国”之说(以下简称:“郑说”)。[1]近三十年以来,赞同者多,置疑、反对者少。现已成为主流看法,并被视为定论,见诸报刊、铭刻、广播、电视等。鉴于“郑说”界定了郑和的卒年卒地,对郑和研究的发展,业已有所影响,对其如何死于古里国的研究,已涉及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性质与结果的认识。而新史料的发现已不容视而不见,为认知“郑说”的可靠与可信度,笔者数年来对“郑说”的依据与论述,逐一进行了核查与考析,对相关的明代史籍与考古材料,进行了搜集、整理、挖掘及研究,结果是否定的。现将之整理成文,阐述于下。

1 宣德五年郑和奉诏,六年冬率船队出国

[明]巩珍《西洋番国志》卷首敕书三、宣德五年五月初四日。“敕:南京守备太监杨庆、罗智、唐观保,大使袁诚。今命太监郑和等往西洋忽鲁谋斯等国公干,大小舡六十一只,该关领……等物,敕至,尔等即照数放支与太监郑和,王景弘、李兴、朱良、杨真,右少监洪保等,关领前去应用,不许稽缓”。[2]《明宣宗实录》卷六十七,五年六月戊寅条:“遣太监郑和等赍诏往谕诸番国。诏曰:朕恭膺天命祗嗣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仁宗昭皇帝大统。君临万邦,体祖宗之至仁,普辑宁于庶类。已大赦天下,纪元宣德,咸与维新。尔诸番国,远处海外,未有闻知。兹特遣太监郑和、王景弘等赍诏往谕,其各敬顺天道,抚揖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凡所历忽鲁磨斯,锡剌山、古里、满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朿、喃渤利、苏门答剌、剌撒、溜山、阿鲁、甘巴里、阿丹、佐法儿、竹步、加异鞠等二十国及旧港宣慰司,其君长皆赐采币有差”。[3]显然,宣德五年郑和、王景弘等已奉皇命,赍诏往谕诸番国,是为第七次下西洋。诏书中还指出了诸番国的名称,其中含有古里国。

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春朔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副使太监朱良、周满、洪保、杨真,左少监张达等,所立的《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番事迹记》称:“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宣德五年冬复奉使诸番国,舣舟祠下,官军人等瞻礼勤诚,祀享络绎。神之殿堂,益加修饰,弘胜旧规。复建岨山小姐之神祠於宫之后,殿堂神像,粲然一新”。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冬吉日,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副使太监李兴、朱良、周满、洪保、杨真、张达、吴忠,都指挥朱真、王衡等,所立的《长乐南山寺天妃之神灵应记》称:“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今年春仍往诸番,蚁舟兹港,复修佛宇神宫,益加华美。而又发心施财,鼎建三清宝殿一所於宫之左,雕妆圣像,粲然一新,钟鼓供仪,靡不俱备”,“宣德六年仍统舟师往诸番国,开读赏赐,驻舶兹港,等候朔风开洋”。巩珍在《西洋番国志》自序中述及:“宣宗章皇帝嗣登大宝,普赍天下。乃命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等兼督武臣,统率官兵数万,乘驾宝舟百艘,前往海外,开诏颁赏、徧谕诸番。时愚年甫出幼,备数部伍,拔擢从事于总制之幕。往还三年”,而占城国条述及:“占城国,即释典所谓王舍城也。在广东大海之南。自福建长乐县五虎门开船,往西南行,好风十日可至”。将上述记载,与[明]祝允明《前闻记下西洋》之里程相对照:“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六日龙湾开舡,十日到徐山,二十日出附子门,二十一日到刘家门,六年二月二十六日到长乐港,十一月十二日到福斗山,十二月九日出五虎门,二十四日到占城”。可知郑和、王景弘等於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六日从南京起航,二十一日到刘家门,在刘家港修建殿堂神像,进行祀享,集结船只,补充给养、货物等;六年二月二十六日到长乐港,蚁舟兹港,复修佛宇神宫等;驻舶兹港、等候朔风开洋;十二月九日出五虎门,驶往占城国。

2 宣德七、八年,郑和没有亲自出使古里国,系副使太监洪保充正使前往

《前闻记下西洋》述及宣德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到占城,七年正月十一日开舡,二月六日到爪哇,六月十六日开舡,二十七日到旧港,七月一日开舡,八日到满剌加,八月八日开舡,十八日到苏门答剌,十月十日开舡,十一月六日到锡兰山,十日开舡,十八日到古里国,二十二日开船,十二月二十六日到忽鲁谟斯,八年二月十八日开船回洋,三月十一日到古里,二十日大舟宗船回洋”。船队去程,于宣德七年十一年十八日到古里国,二十二日开船,共停留了约四五日;返程,于宣德八年三月十一日到古里,二十日大舟宗船回洋,共停留约九或十日。宣德七年(1432)、八年(1433),正使太监郑和是否曾亲自出使古里国?如果去了,具有死于古里国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去,那就根本无死于古里国的可能性。

马欢《瀛涯胜览》(1416初稿,1451定稿)、费信《星槎胜览》(1436)、巩珍《西洋番国志》(1434),是今人所见郑和下西洋原始资料中三部重要的基本文献。马欢以通事身份参加第四、第六、第七次,费信以通事身份参加第三、第四、第七次,巩珍以总制之幕身份参加第七次下西洋。马欢、费信、巩珍三人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参加者和见证者,他们的记述,是第一手可靠可信的史料。巩珍的《西洋番国志》完成的时间,由其书的自序文末所署:“时大明宣德九年岁在甲寅孟春之月吉旦,养素生金陵巩珍寓金台之馆舍谨志”,可知为1434年春,距第七次下西洋于宣德八年夏结束不到一年,有关记述当清晰无误。

《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三书古里国条中,均无第七次下西洋时郑和出使至古里国与和死于古里国的记载。[4]《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天方国条的记载,均表明了第七次下西洋时,郑和并未去古里国。《瀛涯胜览·天方国》称:“宣德五年,蒙圣廷命差内官太监郑和等往各番国开读赏赐,分舟宗到古里国时,内官太监洪等见本国差人往天方国,就选差通事等七人,赍带麝香、磁器等物,附本国船只到彼。往回一年,买到各色奇货异宝,麒麟、狮子、驼鸡等物,并画天堂图真本回京。其天方国王亦差使人将方物跟同原去通事七人,贡献于朝庭。”《西洋番国志·天方国》称:“宣德五年,钦奉朝命开诏,徧谕西海诸番,太监洪保分舟宗到古里国。适默伽国有使人来,因择道事等七人同往,去回一年。买到各色奇货异宝及麒麟、狮子、驼鸡等物,并画天堂图回京奏之。其国王亦采方物,遣使随七人者进贡中国”;“天方国,即默伽国也”。[5]所述之事实情节相同,巩珍之述更为清楚。表明宣德年间是洪保率分舟宗前往古里国开诏宣谕的,还择通事等七人去天方国采买奇货异宝兽禽等,而郑和并未亲自去古里国。

2010 年出土的《大明都知监太监洪公寿藏铭》,证实宣德七、八年,郑和未亲至古里国。2010年6月,在南京祖堂山南麓南京市祖堂山社会福利院相关工地施工过程中,发现了明都知监太监洪保墓,尔后出土了《大明都知监太监洪公寿藏铭》。铭文中有:“寿藏铭者,太监洪公存日而作也。公名保,字志道”;“至宣德庚戍,升本监太监,充正使使海外。航海七度西洋,由占城至爪哇,过满剌加,苏门答剌,锡兰山及柯枝,古里,直抵西域之忽鲁谟斯、阿丹等国。及闻海外有国曰天方,在数万余里,中国之人古未尝到,公返旆中途,乃遣军校谕之。至则远人骇其猝至,以亲属随公奉□□效贡”,“宣德九年岁次甲寅孟冬六日立,四明胡彦訚镌。”[6]洪保《寿藏铭》所记有关史实,与《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不仅雷同,而且十分明确的阐明了宣德庚戌(五年,1430),洪保升本监太监,充正使使海外。他率领分舟宗到古里国,是充正使前往开读赏赐的。证实第七次下西洋时,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并没有亲至古里国,而是副使太监洪保充正使前往执行使命的。

关于充正使,在此之前已有先例。如《西洋番国志·阿丹国》称:“永乐十九年上命太监李充正使,赍诏敕往谕旨。李□到苏门答剌国,令内官周□□□等驾宝舡三只往彼”。太监李、冯承钧云疑似太监李兴。永乐十九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明太宗实录》卷233述及:“永乐十九年正月癸巳,忽鲁谟斯等十六国使臣还,赐钞币表里,复遣太监郑和等赍敕及锦绮纱罗绫绢等物赐诸国,就与使臣偕行”;卷256述及:“永乐二十年八月壬寅,中官郑和等使诸番国还,暹罗、苏门答剌、哈丹等国悉遣使随和贡方物”。在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时期,《明太宗实录》卷236记载:“永乐十九年四月初八日奉天等三殿灾……朕所行果有不当,宜条陈无隐,庶图悛改,以回天意。”古代封建迷信至深,三大殿的火灾,被认为是上天下降的惩罚,翰林院侍读李时勉等极言下西洋之弊,朱棣不得不勉强听从下罪已诏,其中有:“下番一应买办物件并铸造铜钱买办麝香生铜荒丝等物暂停,往诸番国宝舡及迤西北等处买马等暂行停止。”1983年10月在江苏省太仓县城厢公园“树萱斋”西壁内,发现了《明武略将军太仓卫副千户尚侯声远墓志铭》。周闻(1385—1470)本名为声远,曾连续参加了郑和船队第三至第七次下西洋,因功由卫百户升任副千户。其墓志铭拓片中记有:“辛丑继往,而中道取回”[7],辛丑继往,即永乐十九年之行,为中途折回。明皇朝自诩为天朝上国,朱棣自诩为圣明天子,金口御言。永乐十九年令郑和船队第六次下西洋,将十六国使臣送还,不可能言而无信,将未送还的使臣中途带回或撂下。故郑和率部分船队与人员如周闻等中途折回,而李兴充正使率部分船队与人员如内官周等,仍继续在海外执行任务。宣德七年,由于需要,依先例,以洪保充正使,出使海外。

3 宣德七、八年郑和没有去古里国的原因分析

3.1 健康的原因

第七次下西洋时,副使太监洪保充正使出使古里国,正使太监郑和为何没去?2002年9月,浙江省平湖市在维修报本塔时,发现了一卷明代用金粉书写的《妙法莲花经》,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有《郑和发愿文碑画像》:“发愿文:大明国奉佛信官郑和,法名福吉祥。发心铸造镀金舍利宝塔一座,永远长生供养。所冀见生之内,五福咸臻;他报之中,庄严福寿。宣德七年九月初三日意”。[8]从发愿文看奉佛信官郑和,法名福吉祥,发愿是希望祈求福寿。表明此时的郑和已是积劳体衰,且身心不适,可能已患有航海人的某些易患病,所以才虔诚的发下此愿。据《前闻记下西洋》:“宣德七年正月十一日由占城开舡,二月六日到爪哇,六月二十七日到旧港,七月八日到满剌加。八月八日开舡,十八日到苏门答剌,十月十日开舡。”可见郑和宣德七年九月初三意出在船队各分舟宗,含洪保分舟宗离开苏门答剌之前。表明郑和因身心不适,不宜再率领船队远航,由副使太监洪保充正使率分舟宗出使古里等国,郑和本人则留驻在船队设置在南洋的官厂。

官厂乃郑和船队设置的海外基地。从向达整理的《郑和航海图》看,郑和船队在满剌加、苏门答剌,设有官厂。[9]《西洋番国志·满剌加国》述及:“永乐七年己丑岁钦奉上命遣使往谕诸番,到于本处,宣布诏旨。特恩赐其地主以双台银印冠带袍服,主国封王、建城竖碑。遂以诸番为敌体,而暹罗莫敢侵犯”;“中国下西洋舡以此为外府,立摆栅墙垣,设四门更鼓楼。内又立重城,盖造库藏完备。大舟宗宝舡已往占城、爪哇等国,并先舟宗暹罗等国回还舡只,俱于此国海滨驻泊,一应钱粮皆入库内□贮。各舡併聚,又分舟宗次前后诸番买卖以后,忽鲁谟斯等各国事毕回时,其小邦去而回者,先后迟早不过五七日俱各到齐。将各国诸色钱粮通行打点,装封仓舟者,停候五月中风信已顺,结舟宗回还。其国既受皇恩深重,其年乃携妻子赴阙谢恩。又赐造完大舡令其乘驾归国守土。自前至今方物不缺进贡。”《西洋番国志·苏门答剌国》述及:“其国乃西洋总路头”、“永乐十三年太监正使等到,为发兵擒获苏干剌送京,王子位始固,以此感恩意义,常贡方物”、“此处是总路头,所以番舡多经,物货皆有。”正因为如此,下西洋船队在二国建有官厂。宣德七年九月初三日,郑和发愿时,身心不适,可能留驻在船队设置于南洋满剌加或苏门答剌的官厂主持相应的工作。

郑和出生年月日,正史无载,也是诸说纷纭,推算不一,有待研究。一般认为第七次下西洋时郑和已年近花甲。郑和少年时被阉为奴,身心受到摧残。长为朱棣近侍,鞍前马后参加其夺取皇位的战争,屡次立功。朱棣称帝后升赏为内官监太监司宫庭有关事宜。永乐时期二十二年间郑和六下西洋。古代乘木质帆船远航,如巩珍《西洋番国志·自序》所述:“往还三年”“经月累旬、昼夜不止”、“事大责重,岂容怠忽”、“趋事人众,纷匝往来,岂暇停憇。缺其食饮,则劳困勿胜。况海水卤咸,不可入口”、“至于当洋正行之际,烈风陡起,怒涛如山,危险至极。舟人驚骇,仓忙无措”,甚多艰难困苦。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航海海域,主要在赤道附近南北回归线间的热带,气温高,湿度大,闷热多雨,常发生风暴。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人体消耗大,休息睡眠很难保证,容易晕船、中暑。十五世纪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上航行,容易患坏血病、夜盲症等维生素缺乏营养不良症,疟疾、痢疾、斑疹伤寒等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郑和一生劳累过度,第七次下西洋时业已进入晚年,身体不好,免疫力下降也很自然。《瀛洲胜览·苏门答剌国》述及:“其国四时气候不齐,朝热如夏,暮寒如秋,五月七月间再有瘴气”;《西洋番国志·苏门答剌国》也述及:“其国四时气候不齐,朝热如夏,暮寒如秋,五七月间亦有瘴气”。所谓瘴气,从字面上看是指热带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气体,从其内在的含意上看乃是流行于这些湿热地区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及其病源。恶性疟疾、痢疾等流行于当时南洋的广大地区。郑和出航后到达满剌加或苏门答剌国时,被疟疾蚊叮咬患上恶性疟疾,或吃了不洁被蝇类污染过的食物而患上痢疾,不宜继续远航而留驻在相应的官厂,也是合乎情理的。[10]

前已述及,永乐十九年三大殿火灾后,朱棣下了罪已诏,下西洋事受到群臣非议,这对郑和当然是重大的打击,从此失宠,心理压力很重。永乐二十二年(1424)朱棣去世,朱高炽明仁宗即位后即宣告停罢下西洋活动。《明仁宗实录》卷七述及:“洪熙元年二月戊申。命太监郑和领下番官军守南京,於内则与内官王景弘、朱卜花、唐观保协同管事,遇外有事,同襄城伯李隆、驸马都尉沐昕商议的当,然后施行”,受到冷落。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去世。朱瞻基即位,改元宣德,史称宣宗。宣德年间,郑和遭遇更为不好。《明宣宗实录》卷十六载:“宣德元年四月壬申,上谕司礼监官曰:佛寺,僧所自造,何预期朝庭事!春之奏必和等所使,春不足责。其遣人谕和谨守礼法,毋窥伺朝廷。一切非理之事,不可妄有陈请。”对太监郑和以工部郎中冯春修南京宫殿请赏赐之事,予以了斥责,疑其不轨,窥伺朝庭。[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卷二钦录集,宣德三年(戊申)载有:“三月十一日敕太监郑和等:‘南京大报恩寺,自永乐十年十月十三日兴工,至今十六年之上,尚未完备。盖是那监工内外官员人等,将军夫、人匠役使占用,虚费粮赏,以致迁延年久。今特敕尔等即将未完处所用心提督,俱限今年八月以里都要完成。迟误了时,那监工的都不饶’。”训诫之语,十分严厉。宣德五年下诏第七次下西洋。为利用郑和永乐时期先后六次下西洋,在海外已有的声望、人脉关系和经验,仍任命郑和为正使太监。同时,王景弘亦被任命为正使太监。表面上似乎是为了照顾郑和的身体健康,减轻其负担,实际上是宣宗对和有疑,以王景弘为正使分权,掌控船队。第七次下西洋前宣宗朱瞻基《赐太监王景弘诗》中有:“昔时命将尔最忠”、“命尔奉命继前功”、“尔往抚谕敕朕衷”。[11]可见朱瞻基对王景弘的亲信程度高于郑和。郑和深知利害,故在《长乐南山寺天妃之神灵应记》里表达了忠心:“人能竭忠以事君,则事无不立,尽诚以事神,尽祷无不应。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唯恐弗逮,敢不竭忠於国事,尽诚於神明乎!师旅之安宁,往迴之康济者,乌可不知所自乎?是用著神之德于石,併记诸番往迴之岁月,以贻永久焉。”郑和晚年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精神负担沉重,心情不愉快,长期郁闷,对其身心状况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对神经、循环、免疫等系统,造成损害。

3.2 工作需要,留驻南洋,主持官厂整修,协调国际关系

(1)主持海外官厂的整修。永乐十九年北京皇宫三大殿发生火灾,被视为天谴。朱棣下罪已诏,下令暂行停止下西洋活动;二十二年七月朱棣逝世。朱高炽即位是为仁宗。元年下诏罢下西洋诸事。不久逝世。朱瞻基即位,是为宣宗。郑和在南京任守备太监,并负责修缮皇家宫室、监造大报恩寺等事务。宣德五年,因践祚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遂命郑和等行第七次下西洋。下西洋活动已停止多年,重新启动并非易事,需要调集、组织、培训数万人员;大修、补充准备好上百艘各型船舰;备足赏赐、交易、数年出使的各类装备和物资;还需要修复港口、码头、船坞;在刘家港、长乐等地还须修复佛宇神宫等,供祭祀和誓师之用。

(2)协调国际关系。洪熙元年郑和船队停航之后,中国对海外的影响减弱,海外国际间的矛盾趋向尖锐,东南亚多国之间关系紧张,需要郑和代表大明王朝出面调停,这也是第七次下西洋的重要的任务。例如《明宣宗实录》卷七六,宣德六年二月壬寅条称:“满剌加国头目巫宝赤纳等至京,言国王欲躬来朝贡,但为暹罗国王所阻,暹罗素欲侵害本国,本国欲奏,无能书者。今王令三人潜附苏门答剌贡舟来京,乞朝廷遣人谕暹罗王无肆欺凌,不胜感恩之至。上命行在礼部赐赍巫宝赤纳等遣附太监郑和舟返国,令和赍敕谕暹罗国王曰:朕主宰天下,一视同仁,尔能恭视朝廷,屡遣使朝贡,朕用尔嘉。比闻满剌加国王欲躬来朝,而阻于王国,以朕度之必非王意,皆王左右之人,不能深思远虑,阻绝道路,与邻邦启衅,斯岂长保富贵之道?王宜恪遵朕命,睦邻通好,省谕下人,勿肆欺侮,则见王能敬天事大,保国安民,和睦邻境,以副朕同仁之心。”前已述及《西洋番国志·满剌加国》条载:永乐七年郑和船队曾至此,宣布诏旨,赐印封王,助其立国,使暹罗莫敢侵犯。第七次下西洋时,郑和前往暹罗宣谕,讲究策略,仅责“王左右之人”,调解暹罗与满剌加之间的矛盾,缓和两国间的关系,加强中国与暹罗、与满剌加的关系。郑和忠实地执行了明初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有效地进行了斡旋,说服暹罗放弃了侵犯满剌加的计划,稳定了局势。

虽然《前闻记下西洋》行程中没有写明暹罗国,然而《西洋番国志》中明确记有暹罗国。巩珍在其自序中清楚写道:“所历番邦二十余处”,“凡所记各国之事迹,或目及耳闻,或在处询访,汉言番语,悉凭通事转译而得,记录无遗”。可见他是随船队到过暹罗的。郑和执行皇命去过暹罗,完成调停使命后,留驻在船队设置在南洋的官厂,主持工作,有利于东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

3.3 按照计划和分工,郑和不是去古里,而是去东非

第七次下西洋使团船队规模巨大,人员众多,前往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线有多条,有大“舟宗”也有分“舟宗”活动。有严密的组织系统,计划和分工,开展相应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军事等工作。在实际情况有所变化时,有多种可供应用的预案,能及时作出有效的调整。

(1)郑和此次出使不去古里。《明史·外国传·天方》载有:“宣德五年,郑和使西洋、分遗其侪诣古里”。其侪乃是洪保等。由洪保《寿藏铭》可知,其分舟宗的国外行程是:占城、爪哇、满剌加、苏门答剌、锡兰山、古里、忽鲁谟斯、阿丹等。从忽鲁谟斯去阿丹(亚丁),当经过祖法儿。而在古里,还曾派人去天方。洪保以副使充正使,行宣诏,出使多国,责任重大。[12]

(2)郑和此次出使是去东非等地。郑和身体状况略有改善,在南洋的相关工作安排就绪后,当按计划和分工去东非等地。《明史·外国传·满剌加条》有载:“在占城南,顺风八日至龙牙门,又西行二日即至”,“宣德六年遣使者来言:‘暹罗谋侵本国,王欲入朝,懼为所阻,欲奏闻,无能书者,令臣三人附苏门答剌贡舟入诉’,帝命附郑和舟归国。因令和赍敕谕暹罗,责以辑睦邻邦,毋违朝命”。表明郑和去了满剌加,暹罗。

《明史·外国传·苏门答剌》有载:“在满剌加以西,顺风九昼夜可至”,“宣德元年遣使入贡,五年帝以外番贡使多不至,遣和及王景弘遍历诸国颁诏曰:‘朕恭膺天命,祗承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仁宗昭皇帝大统,君临万邦,体祖宗之至仁,普辑宁於庶类。已大赦天下,纪元宣德。尔诸番国,远在海外,未有闻知。兹遣太监郑和、王景弘等赍诏往谕,其各敬天道,抚人民,共享太平之福’。凡历二十余国,苏门答剌与焉。明年遣使入贡者再,八年贡麒麟”。表明郑和去了苏门答剌。

《明史·外国传·锡兰山》有载:“自苏门答剌顺风十二昼夜可达”,“宣德五年,郑和抚谕其国。”《明史·外国传·不剌哇》有载:“与木骨都朿接壤。自锡兰山别罗里南行,二十一昼夜可至。永乐十四年,至二十一年,凡四入贡,并与木骨都朿偕。郑和亦两使其国。宣德五年、和复往使。”

又《明史·外国传·小葛兰》有载:“自锡兰山西北行,六昼夜可达。”《明史·外国传·木骨都朿》有载:“自小葛兰,舟行二十昼夜可至”、“宣德五年,郑和抚谕其国”。

又《明史·外国传·溜山》有载:“自锡兰山别罗里南去,顺风七昼夜可至,自苏门答剌过小帽,西南行十昼夜可达”,“宣德五年,郑和复使其国”。溜山国,今马尔代夫,位于锡兰山别罗里往东非不剌哇的途中。郑和船队到达不剌哇后,可派遣分舟宗去竹步。也可沿东非海岸北上去木骨都朿。

前已述及永乐十九年三大殿火灾后,仁宗、宣宗时,郑和晚年的境遇不佳,身体状况也不太好,可谓身心疲累。他在《长乐碑》中,诚恐惶恐的表述了对宣宗的忠心。第七次下西洋使团船队郑和一行,按计划和分工,前往东非,除了赍诏往谕外、还有搜求珍禽异兽的特殊任务。中国古代以麒麟为祥瑞,象征着圣王主世。明代认为原产非洲的长颈鹿(祖拉法)为麒麟。外国贡麒麟,为朝中之盛事,文武百官稽首并著诗文为画祝贺。《明史·外国传·榜葛拉》有载:“永乐十二年,嗣王遣使奉表来谢,贡麒麟名马方物。”这是长颈鹿首次来到中国的记录。《明史·外国传·麻林》有载:“麻林,去中国绝远。永乐十三年遣使贡麒麟。”麻林,向达整理《郑和航海图·附录地名索引》,“作麻林地,即今非洲东岸怯尼亚(Kenya)之Malindi”。这是长颈鹿直接从非洲国家来中国的首次记录。长颈鹿原产于非洲。索马里语称之为“Giri”,语音与“麒麟”相合,外形独特,中土未见。被认为它的出现,显示圣王主世,王道推行,将之视为国家太平盛世、百姓吉祥如意的象征。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船队,前往东非寻求麒麟献给宣宗,当然是重要的任务。

4 宣德八年,郑和活着回到了祖国

《前闻记下西洋》述及船队在忽鲁谟斯于宣德:“八年二月十八日开船回洋,三月十一日到古里,二十日大舟宗船回洋,四月六日到苏门答剌,十二日开船,二十日到满剌加,五月十日到昆仑洋,二十三日到赤坎,二十六日到占城,六月一日开舡,三日到外罗山,九日见南澳山,十日晚望见望郎回山,六月十四日到口奇头洋,十五日到碗碟屿,二十日过大小赤,二十一日进太仓,七月六日到京,二十一日关赐奖衣宝钞。”前已述及郑和此次没有出使古里国,因而宣德八年(1433)郑和根本没有死于古里国的可能。郑和是否有可能死于满剌加,苏门答剌,或者传说中的爪哇,或途中的某处海域,还是活着回到了祖国?

4.1 [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的记载

该书卷四《盛事述四·中贵人历中外任》记有:“其次则内官监太监郑和,以永乐四年率师二万七千人。驾海舶赍敕谕金帛行赍西洋,琐里、暹罗等三十余国皆随使入朝,所奉献及互市采取未名之宝以巨万计。凡一破国都;再夷逆命王,一擒大盗酋,凡二十年。而首命提督南京守备。至宣德八年,复赍诏由陆路谕西番诸国。今西南夷及世所称‘三宝太监’者,郑和也。”[13]王世贞(1526—1590),为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主张“史贵实,修史贵据事直书”。《弇山堂别集》(1590)一百卷,是其重要的著作。核查此条下西洋与为南京守备诸事,均为史实,真实可靠。此条明确记载了郑和在宣德八年(1433)“复赍诏由陆路谕西番诸国”。从《前闻记下西洋》行程看,宣德八年七月六日船队到京,二十一日关赐奖衣宝钞。下半年,郑和复奉诏去西番,在时间衔接上没有问题。这表明了宣德八年七月,郑和是活着回京的。至于是否年内成行,或后来是否成行,则应当作别论,另作研究。王世贞的记载并非孤证。

4.2 朱偰撰《金陵古迹图考》的记载

《金陵古迹图考》(1936)在述及祖堂山的幽栖寺和花岩寺时说:“又寺东下里许有碑,隐丛木中,述郑和下西洋及乌斯藏取经事,盖花岩寺碑也。”[14]西番,包括乌斯藏所在今之西藏等地区。表明郑和下西洋之后,还有乌斯藏取经事。与前述王世贞《弇山堂别集》的记载,两相对照,可以作为其佐证。朱偰注重实地考查,他在该书凡例中写道:“本书研究方法,以实地调查为主”,“叙述方法,亦以实地调查所得为本,‘知者以为知,不知者以为不’,凡所叙述,皆所亲览;凡有主张,皆有根据”,“本书调查所及梵刹,凡九十有三;其有遗迹可寻或碑碣足证者,凡八十有六寺”。朱偰曾亲自见过述郑和下西洋及乌斯藏取经事之花岩寺碑。表明王世贞之说是可靠可信的。如此,宣德八年,第七次下西洋船队归来,郑和是活着回到祖国的。否则,怎么能有“宣德八年,复赍诏由陆路谕西番诸国”;“述郑和下西洋及乌斯藏取经事”。

洪保《寿藏铭》述及:“永乐丙戌,复统领官军铁骑,陆行使西域临藏、管觉,必力工瓦,拉撒、乌斯藏等国。”永乐丙戊即永乐四年(1406),乌斯藏即乌思藏,今西藏中部地区。王世贞所述为郑和,时间为宣德八年,去处为西番诸国,人名迴异,时距二十七年,地名亦有所不同。朱偰《金陵古迹图考》书末附有《金陵附郭古迹路线图》,图中绘有牛首山和祖堂山,清楚的标明了花岩寺、幽栖寺的位置。表明朱偰的实地调查是认真的、科学的。寺下里许,当在500m之上:隐丛木中,非特别仔细者难以发现;述郑和下西洋及乌斯藏取经事,此指碑文所述;盖花岩寺碑也,显然碑上刻有寺之名称,非妄自猜测。将王世贞之文与朱偰所见之碑与碑文内容相链接,应无将洪保误为郑和,与将永乐四年误为宣德八年,将中刹幽栖寺或小刹海宁寺碑与名称迥异,又有相当距离的花岩寺碑混淆误认的可能。可惜朱偰当年未曾留下此碑的拓片。据《金陵梵刹志》卷四十三中刹献花岩花岩寺条称:“成化间,僧古道、德达建寺,请今额。”此碑当系明代成化(明宪宗,1465-1487)年间建寺时所立。

4.3 《妙法莲华经·郑和发愿文》补写的日期

前已述及,2002年浙江省平湖市报本塔维修时,发现了其中有一卷明代经书《妙法莲华经》,卷末有序和郑和发愿文。序为时任僧录司右善世圆瀞(字心源)法师所撰,郑和发愿文当然是郑和本人的意愿。文末署有“宣德七年九月初三日意”,据仔细察看过该卷经卷实物者称:“发愿文末句‘宣德七年九月初三日意’中,‘九·初三·意’这四个字是后来补写的。‘七’字也应是补写的。”郑和制作金书《妙法莲华经》,是为祈求菩萨保佑第七次下西洋船队平安完成使命归来。前已述及郑和健康状况不佳,发愿也是为自己奉佛祈寿。宣德八年,如王世贞、朱偰所述,郑和平安回到了祖国。尔后,遂在发愿文末补上了发愿时的日期,这是合情合理的。

5 “郑说”立说依据的失误

1985年,郑鹤声、郑一钧提出《郑和1433年死于古里》国说。其主要依据是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二南里人罗懋登《新刻全像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附录之《非幻庵香火圣像记》,如图1所示。[15]据核查,作为明代史料的孤证,此为来历作者不明,年代内容有误,有多处残缺错乱,查无实据的残篇。其关键词句:“时有太监郑和等。”“和”为小号字,非正文、乃小注。明文无标点符号,等字右下侧出现的圈或句号,显为后人所添加,故不足为凭。“郑说”抄录之引文,对照明刻本影印件,有多处重大差异。“郑说”错将其关键词句“时有太监郑和等。”的小号字“和”,抄录为大号字“和”,将小注讹为正文,并据此立说,犯了史家之大忌。作为立说史料依据的《非幻庵香火圣像记》不具备可靠性,不具备可信性,又怎么能够将关键字由“和”改为“和”,将小注作为正文来立新说?史料根据必须保持原真,不得有误。

图1 明刊《非幻庵香火圣像记》中含关键词句之页复印件

6 结束语

《长乐南山寺天妃之神灵应记》、《前闻记下西洋》、《西洋番国志》等,表明宣德六年冬,郑和率第七次下西洋船队离开了祖国。

《瀛涯胜览》和《西洋番国志》天方国条表明,《大名都知监太监洪公寿藏铭》证实,宣德七、八年,郑和本人并未亲自出使古里国,而是副使太监洪保充正使率分舟宗出使古里国执行使命的,不存在《郑和1433年死于古里》的可能性。

《妙法莲华经·郑和发愿文》、《前闻记下西洋》、《西洋番国志》、《郑和航海图》、《明宣宗实录》等,表明宣德七、八年,郑和先是因健康原因和工作需要,留驻在船队设置于南洋的官厂。《明史·外国传》表明,后是按照计划和分工,前往东非。

《弇山堂别集·中贵人历中外任》、《前闻记下西洋》、《金陵古迹图考·花岩寺碑》、《妙法莲华经·郑和发愿文》等,表明宣德八年七月,郑和活着回到了祖国。

“郑说”的明代史料依据明刊《非幻庵香火圣像记》,关键词“时有太监郑和等。”其“和”为小号字,非正文、乃小注,不足为凭。“郑说”将小号字“和”改为大号字“和”,将小注作为正文立论,乃是失误。

历史研究,重在证据,贵在真实。《郑和1433年死于古里》国之说,与明代相关史料表明的史实不符,立说之依据失误,应予以否定。现有关于郑和1433年死于古里国的文字、铭刻等,均应修正,以免误导。

[清]张廷玉《明史·宦官传·郑和》述及:“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祚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称三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明史》的作者们清楚的阐述了第七次下西洋,郑和与王景弘是活着回来的,郑和后来才老且死。不仅如此,他们还是胜利完成使命后凯旋而归的,因而才可以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并以三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明史》的看法符合明代相关史料的记载,是清人研究的成果,比较合情合理,并不是杜撰。而“郑说”不仅称郑和:“是于公历1433年4月初旬逝世”,且进而称“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是在第七次下西洋的归途中以身殉职”。2005年出现一文“提出可能死于与古里王的冲突”。若依此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和七下西洋岂不是以失败告终,以郑和战死结束?盛称和以夸外番,以三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岂不是妄语?郑和下西洋谋求和平发展,宣德化而柔远人,共享太平之福的路线,巩固与发展中国与西洋各国睦邻友好关系,下西洋的和平性质,和谐与和平的精神,岂不是都被一一的否定了?幸而明代的马欢、巩珍、费信、洪保、郑和留传下的文字材料,已足以否定“郑说”。实事求是《明史·郑和传》并未贻误后人几百年,反倒“郑说”误导了今人三十年。[16]

郑和卒年不是1433年4月,而是其后的某年某月;郑和卒地不是古里、爪哇,而是国内某地,有可能是南京。郑和卒年卒地,仍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种种的推测,仍然属于假说。真正地解决有待于郑和真实墓葬及其墓志铭、神道碑或确切可靠的有关史料的发现。谨以此文纪念郑和下西洋610周年。

[1]郑鹤声,郑一钧.郑和史事新证三·郑和1433年死于古里[J].中华文史论丛,1985(3):63-71.

[2][明]巩珍.西洋番国志[M].向达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

[3]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宣宗实录[M].上海:上海书店,1982.

[4][明]马欢原.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M].万明校注.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5][明]费信.星槎胜览(续修四库全书第74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陈大海.南京祖堂山明代都知监太监洪保墓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及认识[J].郑和研究,2010(3):6-10.

[7]吴聿明.周闻夫妇墓志铭[J].文物,1985(6):86-88.

[8]江苏省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筹备领导小组.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明]茅元仪.郑和航海图(武备志卷二百四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0][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M].何孝荣点校.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11]郑鹤声,郑一钧.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中册(下)[M].济南:齐鲁出版社,1983.

[12][清]张廷玉.明史外国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3][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四·盛事述四·中贵人历中外任(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09册)[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4]朱偰.金陵古迹图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5][明]二南里人(罗懋登).新刻全像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6]陈平平.《郑和1433年死于古里》说的考讹证误[J].南京晓庄学院报,2014(2):114-120.

Ming Historical Materials’Repudiation of Zheng He’s Death in Guli in 1433

CHEN Ping-ping
(Dept.of Life Science,Nanjing Xiaozhuang College,Nanjing 210017,China)

Based on the collection,classific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related historical and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concerning the Ming Dynasty,this article holds that being conferred the imperial edict in the 5th year of Xuande,Zheng He’s fleet set sail in the 6th year of Xuande.However,in the following two years,Hong Bao served as an envoy to Guli instead of Zheng He.There is no possibility that Zheng He died in Guli.Therefore, there is every reason to repudiate Zheng He-sheng and Zheng Yi-jun’s opinion that Zheng He died in Guli in 1433.

Ming historical materials;Repudiation;Opinion that Zheng He died in Guli in 1433

K248.105

A

1671-9891(2014)03-0063-08

10.3969/j.issn.1671—9891.2014.03.017

2014-08-09

陈平平(1935—),男,江苏南京人,南京晓庄学院生命科学系教授。

猜你喜欢
宣德船队太监
洪武、永乐、宣德、成化古瓷鉴定技巧
美国乙烷进口对发展我国大型乙烷船舶的影响
清宫藏瓷中为何少见宣德蟋蟀罐?
宣德炉
明清太监也读书
宦官的职责:洒扫庭除
淡水河谷40万吨级大型船舶船队对铁矿石供应链的影响
二手散货船可能“轻松”贬值20%:美国鹰散航运(Eagle Bulk Shipping)主席Zoullas
说不尽的明宣德炉
一个字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