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辅助大学英语教学与动态兼容师生关系

2014-04-14 19:07郭遂红易良慧
关键词:受调查者师生关系动态

郭遂红,易良慧

(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 湛江 524025)

教育工作者尤其重视优化师生关系,提升教育教学活动质量。学界对于师生关系的讨论颇多;学者们或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或从语言习得角度,亦或是哲学、心理学的角度,讨论广泛而深入,论文成果不胜枚举。而今,现代教育技术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对教育教学活动形式、质量等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其影响也见于师生关系方面。本文试图以微博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的辅助应用为视角,探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即师生动态兼容交互关系的建构。

一 微博辅助大学英语教学及其特点

(一)微博辅助大学英语教学

作为网络时代交际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微博已经广泛存在于人际交往中,尤其是青年工作者以及大学生之中。除对微博作为新兴媒介社交方式的讨论外,国内外亦有对微博的教学隐含的研究和尝试,包括微博在教育教学中较之传统教学的优势、策略、应用[1-4],微博英语班级与教学[5],微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6],微博辅助大学英语教学调查研究与应用思考[7]等。从研究看来,微博对教育教学运用有明显的优势和价值,但到目前为止,微博还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主要体现在微博的平台作用,包括教、学讨论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以及情感交流平台等。

(二)微博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优势

从微博所具备的特征和功能来看,它在人际互动方面,比其他形式的媒介交流更具优势。而当这种交流的优势运用于辅助教学,又为师生动态互动搭建了优越的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使师生互动展现出新的面貌。其优势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开放式交际,互评更容易。微博卷入式裂变互动方式,使得师生的动态互动能轻易的跨越班级建制的限制,使个体的影响力更大;(2)分享更优,交互更强,具有即时性、群体性。微博平台交流,打破了时间、场地的限制,更有利于师生交流。而且,与QQ等聊天工具相比,微博在知识管理、分享上更优[4];(3)更加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通过对微博平台进行有效管理,让众多参与者进行动态互动,有利于问题的充分讨论、有效解决[7]。

二 动态兼容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讨论由来已久。《礼记·学记》中早有“教学相长”一说,是师生关系最早的诠释之一。学界对师生关系的讨论,从早期对“教师中心论”的质疑,到正名、构建“学生中心论”,再到“学习中心论”,以至“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等关系模式,至今学界还未完全达成一致,但学者们都广泛认为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是师生关系中非常重要的方面[8-9]。

从本质上看,教育教学活动即是师生间的交互活动;“教”与“学”统一于师生人际交互之中。传统的“教师中心论”固然有许多诟病,但从“教师中心论”到“学生中心论”,显然是一种典型的二元对立思维,有矫枉过正的嫌疑。学者隋铭才曾深入分析了学生中心论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可行性提出质疑[10]。尽管还有学者[11]支持构建“学生中心论”教学模式,但其所指学生中心论实质上是一种教师主导的交际教学模式。正如其定义所示——在该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情感或行为,帮助学生寻找内在学习动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由此可见,其教学活动的发端仍然在于教师。

学者党建强曾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学论等不同的视野,探讨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并得出了有益的启示[12]。诚然,教学活动是主体间一种特殊的社会交互活动,师生双方作为具有共同性的互动主体而共存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应当把学生作为平等主体进行认知和交往,这样师生之间才能达到相互理解与和谐统一。不仅如此,师生互动还应是一种动态的交互关系,也有学者持相同的观点,如张卫东,岳定权对构建“动态教学模式”的讨论[13-14]。因此,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中心或主导地位,不应受到二元对立思维的局限,其互动模式的中心或主导不是非此即彼,而应该是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求而进行调整的动态协调。也就是说,师生关系应具有动态、兼容和交互性;构建动态兼容的师生关系模式,是高效和谐的教、学,师、生关系模式的切实之路。而微博的辅助教学则为该模式提供了现代教育技术渠道。

三 微博辅助大学英语教学下的动态互动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师生交互关系,其建立有赖于师生间相互的交往和影响。从其关系成分构成上看,可以分解为师生关系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以及行为成分[15]。微博辅助教学的师生互动,是一种新型的动态互动关系。可归结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动态兼容互动关系,具有主体间性和模糊针对性。“动态”表现在师生互动的双向、随时与积极性,“兼容”表现为师生互动的良性、和谐与平等性。微博辅助教学能从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为构建新型动态互动师生关系助力。

(一)认知动态互动

人是认知的动物,在教育交往过程中,师生双方都在进行感知、理解和判断,并以此构建对对方的认识和评价。在互动交往中,学生总是以其理想的教师形象去衡量现实中教师,进行评价,并由评价的结果决定对教师的认知态度;教师对学生亦然[15]。师生对彼此评价以及期待不会完全一致;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双方的评价和期待表现出强差异性。究其根源,乃为师生认知方式和认知策略使然。

国外的诸多研究表明,师生间认知方式的相互作用会对教学过程产生影响,基于师生的不同认知方式,师生之间会有不同的评价,当师生间的认知方式一致时,他们倾向于用积极的语言相互评价。教师给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评定成绩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与教师认知方式一致的学生的成绩受到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学生对教师的角色具有期望,期望结果对于教育教学活动效果以及师生关系同样有影响。当教师的角色与期待一致时,学生与教师关系更趋紧密,并展现出积极的学习效果[16]。由此而论,弥合师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对于获得良好师生关系以及积极教学效果尤其重要。

认知心理研究普遍认为,认知方式是个体相对稳定的特征,但认知策略却可以得到有效的引导和控制,影响个体的认知策略可以作用其认知效率。认知以现象为基础。师生对彼此的期待、互动方式、动机、性质、内容、方法、途径以及参与度等因素影响彼此的认知评价[8]。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和控制上述因素对师生认知方式匹配度进行影响。而引导的方向主要在于加强师生间的积极认知策略,表现在师生彼此对对方的期待积极靠拢 (包括互动内容、方法、途径的多样性以及参与度的积极性),互动方式的动态平等性、模糊针对性。

微博平台在上述方面都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教师对流行于大学生中的微博平台的选择使用——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教学上——通常被视为在交际方式方法上的积极努力,符合学生的积极期待。微博的开放式互动方式的本质是一种模糊针对的动态平等交际,最大程度上保护了交际的主体间性,个体的参与与否不会受到任何方面的压制。微博交际多数情况下属非一对一交际,具有模糊针对性。模糊针对的动态平等交际的好处在于双方交际没有压力,属于非正式交互模式,较之一对一交互更加轻松,且更有效率。师生间的互评与讨论能有效助力相互参与度的积极评价。

师生互动不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互动,还包含了师生在日常生活、课外活动的多种形式、内容和情景的互动。微博作为非正式交际平台,有效地弥补了日常、课外交际量的不足,增进了师生间的了解,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其结果是,当前教师的形象与学生理想教师形象差距缩小,甚至消除,有利于学生对教师认知态度的改善,进一步提升了交互效率和质量。同理,积极的交互策略与平台,使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度增加、对学生形象认知更精准,有利于提高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引导指向性;另外,积极平台的扩大,使教师教学策略和途径更加多样化,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情感动态互动

情感互动是师生关系互动关键之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生间情感交流是教学活动中的调节器;教师和学生彼此间情感体验的强度、性质和方向制约着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心理互动的结果,“没有师生间的心理互动就没有师生关系[17]。”而心理互动很大成分上在于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情感互动的结果包括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情感态度等心理评价,以及对其心理状态的了解等;从学生方面来讲,包括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期盼、情感偏向以及距离感、亲切感等;此外还包括师生的情感共鸣或认同程度。师生双方要在上述方面对彼此有相当了解,才能建立起和谐有效的互动关系。而从现实情况看来,大学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情感交流却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而不尽如人意。

根据向茂英的调查研究,大学英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偏少,对学生的情感,心理、学习状态的了解程度低,学生对老师的了解则更少[18]。杨冯对高效师生交往情况的调查得出了相同的结果,当前师生交往不足,交往频率较低,交往的内容以课业学习为主,未能深入到其他与人的全面发展有关的主题方面;部分师生的主动交往意愿较低等[19]。这说明师生互动缺乏的问题仍然未得到解决。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师生交流的时空限制,平台缺乏。大学教育有别于初等教育形式,师生除课堂交流时间外,课外交流时间、机会较少。我国多数大学没有类似office hour(师生课外固定交流时间)的师生交流形式;即便少数老师愿意开启类似交流活动,由于时间、场地所限,也难以开展或长期持续。而微博则平台则能够超越这些限制,为师生间的交际提供方便渠道。以微博为平台,师生不仅可以就共同关心的话题、专业学习等进行讨论,还能促进心与心的近距交流。通过师生的相互“关注”,师生双方可以自由参与相互间的情感交流,而非由某一方主导;这样双方互动得以随时化、动态化,增进相互了解。笔者曾对微博使用与师生情感交流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某高校部分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和使用微博的教师 (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98份,其中教师11份)。

调查表明,24.49%受调查者认为通过微博与学生/老师交流对于增进相互关系“非常有用”,61.22%受调查者认为“有用”,14.29%受调查者认为“说不清”。尤其是教师主动对学生的微博进行关注、评论,以及教师主动在微博上分享心情感悟、趣事新闻等,对于拉近师生距离非常有效。通过微博交流,教师的生活不再那么神秘,能与学生产生更多的共鸣,达成特定情感认同,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这也符合德国著名现象学家马克斯·舍勒 (Max Scheler)的“同情”说 (即同一种感情的分享或对他人之情感的参与)对于增进交流主体间情谊的解释。

(三)行为动态互动

师生互动关系不仅是认知的、情感的,还是实践的、行为的。“师生交往的行为因素指具体的人际交往行为,它以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交往还是不相往来及以行为方式的是否协调一致为相互选择的标准[15]。”可以说,师生关系的全部表现于、并归结于师生的行为因素之中;师生关系以师生行为而外化,并进一步决定后续行为的开展。

具体说来,教师总会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以及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外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并以行为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在学生方面,学生也总会以行为对教师的教导作出反馈。师生之间的互动表现为他们的行为对话。一旦师生的行为对话方式得以确立,则又会影响他们下一轮对话的方式及效果。

从对话结构的一般形式来看,受话者的对话方式往往受到发话者的对话方式、态度的影响。积极的对话方式往往能激发受话者的积极回话,反之亦然。积极的对话方式能提高下轮对话的可能性。以此为据,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行为因素应存在于积极良性互动系统中。这一系统应该能为师生互动提供一种积极的吸引力和给养,让师生交互更持久、更协调。如上文所述,微博平台是一种积极动态交互平台。教师的积极参与是其积极融入师生更加紧密关系的意愿表达,是一种积极的“对话方式”;面对教师的积极意愿,学生往往也积极回应。这样师生交互则以微博为平台形成了积极良性的动态互动行为模式。

从本质上来说,微博是一种日常人际交际平台。到目前为止,其生活性远超其专业性。但生活性互动,辅之以专业互动,将十分有利于专业学习和教学。可以说,将专业教学互动融入于生活性互动环境中,是另一种形式的“做中学”模式,易于被教学双方接受。笔者就大学师生对“微博与专业学习或教学相结合的看法”做的问卷结果表明,(如上文,98位受调查者)仅有3.06%的受调查者对二者相结合不赞同,认为微博应仅限于娱乐,而不应扣上专业学习的帽子。但大多数不赞同的被调查者,并未完全否定微博与专业学习结合的潜力。正如其中两位说道:

受调查者1:

我觉得作用并不是很大,大部分人上微博主要是为获取自己感兴趣的资讯,但如果有一种方式可以恰当的吧微博和专业学习结合,我也会乐意去尝试。假如微博能让人更有效率的学习,自然是完美的。

受调查者2:

(二者能否结合)因人而异,有些人玩微博是为好玩,毕竟微博较之QQ更时尚,可能属跟风;另一方面,如果将微博利用得恰到好处,对于专业学习,获取知识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微博提供大家各抒己见的平台,有对比才有差距。

事实上,受调查者的中立态度乃源于自身通过微博,在专业学习方面受益体验的缺乏 (如受调查者1),如若该被试有受益体验,其态度就不会是“乐意去尝试”,而是“继续发掘”了。不仅如此,我们认为,该态度还隐含个体如若获得了专业受益体验,会激发其继续通过该平台互动交际的欲望,如受调查者2所指“大家各抒己见”,“有对比才有差距”。在问卷调查中,不乏类似回答:

受调查者3:

(对于微博与专业学习结合)本未没有抱希望,但自从某位老师在期末考试备考时,发了解释词汇学的微博,觉得这想法是可行的。只是由于微博的篇幅限制,本人认为,靠它来系统学习不太可能,不过它倒可作为一种即问即答的交流工具,增进老师和学生交流,简单明了、迅速方便。

受调查者4:

微博很流行,把它与相对枯燥的专业学习、教学相结合,无疑注入了新元素,新的色彩,利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道授业解惑,会更令人容易接受,激发学习兴趣。

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师生间的微博互动交流反映在师生行为因素上,表现为师生间动态互动更积极、更有效率了。教师积极的互动行为,点燃了学生积极互动的欲求。更重要的在于,微博的积极“行为对话”不仅激发了师生双方的后续行为互动,使对话动态持久进行,还使得“行为对话”转化成了行为实际——教师多方面取材、多渠道分享,学生喜闻乐见,专业学习兴趣更浓、探索发掘欲望更强。教学与专业学习的良性发展也支撑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二者形成了良性互动。

四 结束语

本文从微博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视角探讨了师生关系的构建。师生关系从本质上应体现为一种师生间根据教育教学活动需要而进行动态协调的互动关系。微博辅助教学平台有其自身的教学应用及互动优势。微博平台辅助教学交流能增进师生间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动态互动,即弥合师生间认知方式、策略的差异,提高双方认知评价精准度,使彼此间认知期待更趋同、一致;加强师生间的情感参与,增强情感亲密度和认同感;建设积极、良性的“行为对话”,协调师生交流。总之,微博的辅助教学策略能有效助力师生关系,帮助构建动态、兼容、良性的新型师生关系。

[1]Sample,M.Twitter is a Snark Valve[EB/OL].(2009 -10-07)[2013-07-30].http://www.samplereality.com/2009/10/07/twitter-is-a-snark-valve.

[2]Walsh,K.100 Ways to Teach with Twitter[EB/OL].(2010-02-07)[2013-07-30].http://www.emerging edtech.com/2010/02/100-ways-to-teach-with-twitter.

[3]车玲.微博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 [J].黑河学刊,2011(12):82-83.

[4]张婷婷.基于微博的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J].现代教育技术,2011(6):96-100.

[5]周云.微博英语班级与课堂教学互动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2):79-84.

[6]王源.微博环境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4):82-84.

[7]易良慧,郭遂红.微博辅助大学英语教学调查研究与应用思考[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4):148-152.

[8]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性 [J].教育研究,2001(4):30-34.

[9]陈效兰,张岩.师生互动式研究型教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J].教育探索,2008(10):35-36.

[10]隋铭才.学生中心论:问题与思考 [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9):29-31.

[11]赖丹凤,伍新春.支持自主型课堂: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1):64-68.

[12]党建强.师生互动理论的多学科视野 [J].当代教育科学,2005(11):14-17,35.

[13]张卫东.动态外语教学模式构建 [J].当代外语研究,2012(6):38-41.

[14]岳定权.动态交融:微格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J].教育探索,2011(4):52-53.

[15]肖世民.教育活动中人际交往结构初探 [J].唐都学刊,1996(1):83-87.

[16]李寿欣,孟庆茂.师生间认知方式的相互作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J].心理科学,1997(5):455-457.

[17]张彦君.师生关系的心理学思考 [J].河南社会科学,2003(2):86-88.

[18]向茂英.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外语界,2004(4):37-42.

[19]杨冯.高校师生关系及师生交往状况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受调查者师生关系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动态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党的优良传统流失状况调查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
47.18%受调查者表示不休带薪年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