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证分析①

2014-04-15 05:26章延杰
关键词:民主政治制度

章延杰, 赵 越

(江苏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证分析①

章延杰, 赵 越

(江苏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政治认同是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对所属政治系统情感上的归属感或依附感。当代大学生对制度规则、制度原则、政党制度和政治效能的认同度总体上是积极的,但在某些方面存在认同度偏低的问题,主要是分配制度问题以及腐败问题。加强和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需要完善法治社会建设,大力惩治腐败,逐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大学生; 政治认同; 实证分析

政治认同是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对所属政治系统情感上的归属感或依附感,政治认同本质上是社会公众对政治权力和政治价值的信仰[1]。政治认同问题关系到政治制度的合法性这个重大问题,而合法性的基础又可以归结为政治制度的稳定和维系所需要的道德条件和心理条件。制度的正合法性存在,权威性才能产生,政治制度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政治稳定才有可能实现。随着大学生群体公民意识的觉醒,对于政治权利和政治参与的要求也逐渐扩大。有学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政治取向功利化和政治信仰不坚定的缺陷[2]。本文试图以调查研究来实证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问题。

一、调查基本方法

此次调查属于局部范围小型调查,共发放了问卷800份,回收800份,有效问卷729份。此次调查的样本设计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以及成长于不同家庭结构的大学生等因素。此次调查将具体抽样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是专业的抽取。调查专业的抽取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样方法是:根据高校官网提供的专业目录,从每一所高校的专业目录中等距抽取三个单位,即对三所高校的专业分别进行系统抽样,每所学校抽取三种专业类型。

其次是调查对象的抽取。调查对象的抽取由高校单位协助完成。调查小组在与这些单位联系时被告知调查单位所进行的是“当代大学生政治制度认同调查”,需抽取选定专业一至四年级各一个班级的学生,尽可能兼顾到性别平衡。取样要求仅提出专业和性别的要求,而没有涉及任何与研究内容和主题相关的信息。因此,如果没有某些系统偏差情况发生的话,可以把单位在不知调查意图的情况下提供对象的方式近似地看作随机抽样。

在问卷的设计与发放方面,首先依据要调查的主要内容初步设定好相关题目,选取小范围的对象参与问卷填写并就问卷内容的合理性和逻辑性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设定27道题目。本次调查将大学生的政治制度认同界定为大学生对制度规则的认同、对制度原则的认同、对政党制度的认同以及对政治效能的认同四个方面,并将问卷的数据录入spss21.0软件中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

二、调查样本分析

调查对象包括不同性别的学生(男生46.4%,女生53.6%),不同年级的学生(大一22.1%,大二17.1%,大三29.5%,大四31.3%),不同学校的学生(大学甲63.6%,大学乙36.4%),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共产党员13.2%,非共产党员86.8%),不同专业的学生(经管文法生医55.3%,工科和理科44.8%)等。

(一) 制度规则认同

制度的规则认同主要是指对制度操作层面的认可和接受,在本问卷中涉及的内容包括民主制度的建设、选举制度、政治权力的归属等。

在关于“制度建设的现状是否满意”的调查中,有55%的学生认为当前中国的制度建设还存在问题,还需要大力发展。

在关于“制度建设突出问题”的调查中,排名前三位的选项分别是“腐败严重”“对政府监督不够”“官僚主义严重”。选择的大学生人数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3.5%、64.2%和59.7%。笔者据此分析不同维度对制度问题的选择的影响:

在性别维度上,选项中“官僚主义”严重、领导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政党部分三者中差异性较为显著。男生在“官僚主义”这一选项的选择上比女生高出近10个百分点,关于政党部分的选项上比女生高出近7个百分点。由此可以发现,女生在问题的选择上更多考虑到个人方面的因素,如领导素质、官员腐败等;男生更多的考虑到一些结构性的因素,如官僚体制、政党关系方面的问题。

在学科维度上,文科与理科在对“党政关系”的评价上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差异:18.8%与11.6%。这也反映出部分文科学生对政治制度的关注点有更多的认识和思考。

在对“参与人大代表选举的投票行为时的想法”的调查”中,49.7%的大学生认为不了解候选人,投票行为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41.2%的大学生认为参加人大代表选举的投票行为是公民的政治权利,体现了作为公民参与政治的义务和责任;只有5.9%的大学生认为投票行为只是应付一下学校组织的政治活动,至于选谁无所谓。上述数据传递一个良好的信号:大学生对人大代表选举中的投票行为表现出较高的期待值,但在现实的政治参与中,选举制度在基层的实践还是未能起到良好效果。通过调查走访,我们了解到一些存在的问题:在选举的参与度方面,大学生十分积极踊跃,充满热情;但在投票过程中,由于对候选人不了解和基层选举组织单位的宣传力度不到位,学生在填写选票时表现出抗拒心理和应付态度,例如随意填写其他公众人物的名字或者是同学的名字。这样的投票不仅无助于选出真正适合本选区的代表,反而引发了大学生对于选举制度的负面评价。大学生希望有机会参与和表达自己的意志,但是现存的选举制度和选举实践都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的选举方式几乎割裂了候选人和选举人的联系,虽然投票率高,但将很多第一次参加人大代表选举的大学生推向了政治冷漠化的边缘。

在统计被调查对象“认为所在城市中哪个职位最重要”时,调查小组有了一些异样的发现。该问题的特殊之处是书记和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法院院长相比,谁是更重要的领导人?首先,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法院院长的职权都可以明确,且通过平时最基本的政治生活和政治知识也能略知一二。但是关于党的书记的职权问题,却很少直接谈及。但这是关于中国政治制度中最基本的政治常识。在调查中,选择市委书记的比例为48.4%,选择市长的比例为33.2%。在题目设计时,调研组考虑的是大学生认为谁是第一负责人就是谁最重要的原则,但在通过与几个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交谈时发现了其他问题:“最重要”这个词的意思不仅是谁是“一把手”的意思,也包含了一些学生对于重要性的理解。例如,一些学生虽然知道市委书记的政治地位,但是仍然选择了市长,他们认为市长忙于具体事务,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发展和稳定。选择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学生认为人大常委会是最高权利机关的常设机构,应该是掌握地方最高权力的组织。值得注意的有两点:在性别维度上,高达53.5%的男生选择“市委书记”,而女生只有42.6%,男生比女生高出近11个百分点。男生中只有27.4%选择“市长”,女生中有39.9%选择“市长”。考虑到对“最重要”一词的不同理解,该数据既可能反映了男生政治知识的优势,也可能反映出女生更多是从市长的职权是负责政府运作的角度考虑“最重要”的含义。从专业维度上,52.4%的文科大学生选择“市委书记”,46.1%的理工科大学生选择“市委书记”。这也反映了部分文科大学生在政治常识方面了解的更多一些。

司法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力量,司法的公正性直接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社会的公平正义。通过数据可以发现,选择“中国司法非常公正”的仅有4.5%,选择“基本公正”的有68.9%,选择“比较不公正”的有26.8%。“司法制度的基本公正”这一项获得了七成多学生的认可。这也反映了大学生对于中国司法制度的信心。

在对“中国政治体制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的调查中,选择“政府廉洁和党和政府要代表人民利益”的高达72%。这反映了大学生群体对政治关注点的一致性:关心政治空间中的现实问题。这一结果也许会让许多政治学学者或法学学者失望,因为大学生群体对于政治的关注并没有体现出对民主和宪政的热切渴求,他们与多数民众一样关注更多的是现实的腐败问题和利益问题。当然,这里面既有中国政治腐败问题严重性的因素,也反映了中国的政治话语在社会化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之强。

(二) 制度原则认同

1.关于对民主的认识和理解

被调查者中认为“民主就是政府要充分尊重老百姓的意见,要能够为民做主”“民主的实质是最重要的,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所占比重分别是 50.1%和37.0%,即被调查者中的一半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民主予以认可。多数民众认为,中国传统的民主实现方式就是“为民做主”,官员以此为道德追求和目标;民众则把自身命运、利益诉求甚至权利保障寄托于“包青天”式的清官。其实,这都是对现代民主理论的误读。这种自上而下的代理式的统治方式,常常伴随着无约束的统治和“父母官”式教化的权力。民主的基本含义是人民统治,在当代政治生活中,民主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政治体系,成年公民可以广泛分享参与决策的机会;同时认为“民主必须通过选票来体现,合理的程序很重要”的仅占6.7%。这反映出大学生对于民主认识的片面。其实,民主在当代的政治实践中更多体现为一种程序,即表现为对制度、程序的重视,强调以定期选举为主要形式的竞选,既反对所有事情都由人民出面表决的“大民主”,又防止掌握权力的个人或组织操纵下的“虚假民主”。调查中,认为“有没有民主无所谓,关键是把人民生活水平与国家发展水平搞上去”的所占比重只有4.3%。这说明,民主这一普适性价值之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获得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可。选择“一个国家要有民主和自由”的人数为381,所占比重为52.3%。这一分析结果也对民主这一普适性价值所获得的认可作了补充性说明和有效性论证。

2.关于对权力平稳交接的认识

在对“当前领导人可预见性换届选举的看法”这一问题的回答上,持“中国政治中稳定的权力交接机制正在形成”和“非公开竞争选举的方式容易导致对政权认可程度的丧失”的比例分别为42%和41%,统计数值相近。这一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共产党高层权力的顺利过渡与交接获得了公众的一定认可与支持。能否平稳有序地实现权力交接,是衡量一国政治制度化、理性化与成熟度的标尺。根据亨廷顿关于政治制度化程度的理论,一个组织不能平稳实现领导人换代,是制度化水平低的表现[3]。当前,中国政治家集团的产生主依靠两大机制:一是选贤任能的民主推荐机制,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通过中央“两委”人选考察组对干部素质进行全面、深入考察,确定政治家集团候选人预备人选;二是党的代表大会民主选举机制,先是地方党的代表大会通过差额选举选出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后是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通过差额选举正式产生党的政治家集团,即中共中央委员会。这样的层层选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性,但是缺乏面向公众的公开性与透明性,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的候选人由其内部预先确定,并通过人大确定其合法地位,上升为国家意志,继而掌握较大的政治权力和政治资源。公众对这种权力交接机制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产生了怀疑。另外,当前关于权力交替的一些负面言论,例如“派系政治”“裙带政治”经由各种大众传媒而对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 政党制度认同

在此次调查中,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度较高,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来了中国的巨大进步。问卷关于“评价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很好为11.9%,比较好为65.2%,不太好为9.3%,说不清为13.3%。问卷第15题“是否赞同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结果显示:赞同为20.3%,基本赞同为61.3%,不赞同为5.6%,说不清为12.8%。问卷16题“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功”,结果显示:认为能够为58.4%,认为不能为6.6%,认为说不清为35%。

问卷还涉及到了“中国是否应该向类似美国两党制的方向发展”的问题,调查对象的48.5%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实行两党制,33.5%认为不应该实行两党制,18%认为说不清。两党制或多党制在中国的话语体系中历来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但此次调查的调查对象都是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90后大学生,拥有一定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渠道,该调查建立在被调查对象对两党制有常识性的了解之上。美国的总统大选、台湾的领导人选举都在中国大陆引起了较多关注,公共舆论空间里关于政党问题的讨论也随处可见。这些都冲击着大学生的政治观和价值观。

(四) 政治效能认同

大学生对改革开放30年政府效能的认同度在不同公共政策领域具有较大差异。在涉及言论自由、收入分配、人权、社会秩序、地区差异、就业、国民财富、国防八个关乎国计民生、社会和谐、国家安全与稳定的主要政策领域中,认为政府建设和改革的成果非常成功或者基本成功的前三个领域为国防建设、社会秩序稳定和人权建设,分别为93.2%、81.8%和73.1%;认为基本不成功或者非常不成功的前三项为地区差异、收入分配和就业,所占比重分别是56.6%、44.3%和41.4%。具体分析如下:

认为非常成功的领域,所占比重依次为国防(26.7%),社会秩序(9.5%),国民财富(7.3%)。相对于国际上其他国家政治动乱、民族冲突、社会暴动频发,我国政府在保障国家安全、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针、政策、路线的制定与执行上,在大学生中有较高认同度。此外,虽然近年来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波动剧烈,但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国民财富的增加也持较为肯定的态度。

认为非常不成功的领域,突出表现为地区差距(12.6%)、收入分配(7.3%)以及言论自由(6.3%)。超过半数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政府在缩小地区差距、统筹区域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的政策制定与执行力度上存在缺陷。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现代化全局建设和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

认为就业和收入分配基本不成功和非常不成功的总数达到44.3%和41.1%,都超过了四成。显然,政治认同中的利益倾向与社会成员身处其中的利益关系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社会成员的利益和利益关系,对其政治认同、政治态度的形成具有主导性和支配性的意义。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对就业、分配问题表现出不满和失望,降低了他们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带来的公平和效率的政治认同。

三、大学生政治制度认同的影响因素

(一) 政治认知的不同对个体认同存在重要影响

虽然55%的调查样本认为中国的民主建设不够好,但对民主的不同理解会对未来民主政治发展的期望值产生重要影响,而期望值也同时会影响认同感。例如,认为“民主就是政府为民做主”的被调查者,其对于民主的理解受典型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清官”政治带来的可能是为民服务的政府,但这不是人民统治的民主政府;而认为民主要通过选票和程序来实现的被调查者,其对中国现实政治有更多不满,对未来有更高的期许。这两种政治认知上的差异将直接影响政治制度认同。

(二) 政治态度趋于务实的特性对认同的影响

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群体对于政治问题关注的重点仍在于如腐败、官僚主义等现实问题,而对于为何导致腐败和真正遏制腐败的政治弊端和制度建设方面缺乏更理性的认识。在调查“中国政治制度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时,40.9%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党和政府要代表人民利益;而社会和学界所热议的宪政改革和公民自由、权利等选项却均未超过10%。这也反映了大学生对政治的态度更趋于现实利益,同时也表明了腐败问题的严重性动摇了党的执政合法性。因此,党在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民生,关注社会正义,遏制腐败,努力通过政治制度化扩大政治参与,以更好地获得政治认同。

(三) 政治参与和政府绩效的理想预期和实现程度的差异对认同的影响

首先,90后的大学生群体的出生环境和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对于政治有较高的关注和参与的热情,尤其是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运用和传播,使大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取更多的知识,参与政治话题的讨论,对政治参与有理想化的憧憬和期待。参与地方人大代表选举是许多大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参与活动,而现今的地方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存在许多不足,使大学生对于政治参与失去了信心和热情。预期和现实上的巨大差距直接降低了政治制度的认同感。其次,政府绩效对于认同感的作用是双向的,政府绩效的目标设定和实现程度应与民众对政府政策的评价尺度相一致。而民众的评价标准并不相同,有的人运用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等经济指标,有的人则把社会正义和秩序作为指标,还有的人把公民权利和政治腐败作为指标,公众期望的变化性和政府绩效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使绩效对政治制度认同的影响无法持久和固化下来。对大学生个体而言,未来个人的发展、收入水平、社会公平以及公民意识觉醒带来的个体权利要求等都会对政府的认同感产生影响。总的来看,调查样本对国防、社会秩序和国民财富的满意度较高,而对地区差距、收入分配和就业的满意度较低。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总体上是积极的,但从上述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在某些问题方面认同度偏低,偏低的数据主要集中在政府这一政治主体上,政治腐败、权力滥用、官员特权和虚假选举受到了较多的质疑。这个结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调查结果是相符的*中国社科院公布首份公民政治认同调查结果,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8-09/5145254.shtml。。调查样本对司法制度的总体评价较高。在政党制度方面,中国共产党在近30年的执政期间取得的巨大的经济成就受到了绝大多数大学生的肯定,政治绩效为政治制度认同提供了重要的合法性基础,国防、秩序、经济方面也受到充分肯定,但涉及社会公平正义的分配制度等方面的评价则差强人意,涉及公民权利的人权和言论自由的认可度也不高。另外,大学生政治认知能力不足,这也反映了高等教育中政治社会化功能的缺失。一个国家要实现长治久安,应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民主制度,努力提高政府绩效,建立更广泛的社会政治共识,并通过扩大政治参与、加强政治社会化等途径,从而建立更合理、更权威的认同基础。

[1] 孔德永.政治认同的逻辑[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24-128.

[2] 向欣.对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感的现状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3):74-78.

[3] 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22.

(责任编辑: 郭红明)

EmpiricalAnalysisofCollegeStudent′sPoliticalIdentification

ZHANG Yanjie,ZHAO Yue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Jiangsu 212003, China)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is the sense of belonging or attachment to the political system.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dentification for system rules, system principles, political party system and political effectiveness is generally positive.but they have low identification in some aspects, including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corruption.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perfe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strengthen anti-corruption and gradually achieve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college student;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empirical analysis

2014-10-12

章延杰(1968—),男,江苏东海人,江苏科技大学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政府管理研究。

D035

: A

① 本文调查由江苏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赵越、陈露婷、薛陈彦、吴莒雪完成。

猜你喜欢
民主政治制度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