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视阈下的文化软实力

2014-04-15 14:44郭继文
关键词:实力科学技术文化

郭继文

(山东交通学院社科部,山东济南250023)

科学技术视阈下的文化软实力

郭继文

(山东交通学院社科部,山东济南250023)

摘摇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科技革命的兴起,文化软实力与科学技术的联系愈来愈密切。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是文化软实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理论体系,丰富了文化软实力的资源。作为生产形态的科学技术是文化软实力产生和发展的技术基础。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其本身成为衡量和评判社会发展的标准和尺度。一国在世界上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能产生文化软实力。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本国发达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合法性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合理性进行辩护,提升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科学技术;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中都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作为综合国力重要构成部分的文化软实力是文化以非强制方式或柔性方式作用于客体而产生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与文化软实力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唯物史观是从多重相互联系的视角上来考察科学技术:一是从知识形态的视角,二是从生产力的视角,三是从意识形态的视角。这为全面、正确地考察科学技术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提供了方法论原则。

科学技术,包含着科学(Scienee)和技术(teehnology)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范畴。“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1](P769),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侧重于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1](P646)。技术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工艺、劳动手段、技巧、技能等体系的总和,侧重于解决“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思维科学,都有基础研究科学与应用科学之分。技术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也有技术理论与操作方法、技巧、技能之分,即为技术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因此,“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同时又是实际的财富”[2](P34)。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其在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愈来愈密切。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其知识形态、生产形态和意识形态等表现形式和功能分化愈来愈清晰。

一、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文化是文化软实力产生的源泉。文化软实力的资源是文化。文化是“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3](P409)。文化在形式上多种多样,不仅包括语言、文学、艺术,而且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和技术等。科学技术是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产物,是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知识体系。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之前,以知识体系、知识形态存在于书本或人的头脑中。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是指以理论、知识形态存在的科学技术。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主要包括科技理论、科技价值、科技制度与规范、科技伦理和科技精神等。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是人类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规律的探索和正确反映,能够指导人类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按照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的显现方式,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可分为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层面。器物层面的科技技术与人类实践紧密相关,以有形的物质为其载体,如各种科研工具、科研仪器与设备、科技产品。制度层面的科学技术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技规范体系,由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政策规范、制度规范以及组织规范等构成。精神层面的科学技术是人类在长期科技实践中蕴育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是知识形态科学技术的内核,主要包括科技伦理、科技精神和思维方式等。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科学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而成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作为文化特殊形态的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是文化整体的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泉。

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也丰富和发展了文化软实力的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牛顿定律,19世纪以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与进化论三大发现为代表的科学技术,20世纪初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20世纪50年代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等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广泛传播,导致了大量传统观念、传统理论的危机和许多新的问题的出现,因而在客观上促进了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新科学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深化了人类对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认识,又导致新的科学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进而丰富了文化软实力的资源。

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只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之一,但它只是潜在的文化软实力。科学技术通过各种媒体中介进行广泛的传播,被客体认知、理解和接受,甚至内化为客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客体产生了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这样,科学技术就产生了文化软实力。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起人类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的革命性变化,丰富和发展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手段,增强了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能力和信心。人类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之下冲破了宗教的羁绊,打破了神学的枷锁,战胜了谬误,戳穿了封建迷信。科学技术曾经把人们从宗教思想、封建迷信思想的羁绊中解放出来,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视野,为人类从自然中获得解放和从社会关系中获得解放创造了条件。科学技术使人从种种束缚和奴役中逐渐解放出来,使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为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创造了条件。“人们为着要在社会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所以,科学是人类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4](P142)科学技术作为正确处理人与世界关系的手段、方式和准则被人类广泛接受、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所体现和倡导的理性、公平、批判、创新等精神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和更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甚至改变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增强科学技术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人类在实践中愈来愈坚信科学技术的真理性和普适性,认为科学技术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力量。

二、作为生产形态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作为生产形态的科学技术是指渗透、内化到生产力构成要素之中,作用于生产力过程的科学技术。“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2](P211)科学通过技术中介作用于生产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既渗透到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又贯穿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生产力的要素以及生产力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5](P424)科学技术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能够改进或革新生产工具,能够扩大和发现新的劳动对象,能够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管理水平,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科学技术对劳动生产率和国民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呈加速增长的趋势。据美国学者丹尼森研究,20世纪初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20世纪中叶为50%,20世纪70年代后为60%~80%,在当今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科学技术的贡献率为90%以上。科学技术提高现实的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科学技术为文化软实力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作为生产形态的科学技术渗透、内化到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之中,作用于文化软实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文化软实力主要由资源、主体、载体和客体构成。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软实力资源——文化信息化。文化信息化是以信息科学技术为基础,把文化软实力的资源——文化数字化、网络化和虚拟化,以便于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储存、传播、交流,实现信息技术与文化的和谐发展。计算机、互联网开启了科技信息化之门,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信息技术经历了计算机、互联网、万维网和云计算等巨大的发展变化。windows操作系统和电脑能够把文化资源数字化。数字化就是把以文字、音乐、数据、电影、电视、声音、图像和图片等形式存在的文化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变成比特和字节,这些比特和字节可以在电脑屏幕上加工处理,可以在电脑和网络中储存,通过光纤电缆等传送。网络化就是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的传输、储存和沟通。光纤电缆的光纤以接近速度的极限——光速、以极低的成本、超大规模传送文化资源。人类通过网络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文化以信息形式传到世界的任何地方。互联网可以使人类进行文化沟通和交流。创造、组织和链接文件、方便人们浏览的万维网创造了一个神奇的虚拟世界,方便了计算机之间的交流。虚拟化可以使原来存在的或事实上存在的文化资源变为虚拟存在的事物,也可以将一些原来不存在的事物用数字化方式生成虚拟物,变为实际上可能的或事实上存在的事物。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可以使文化超越现实的时空而存在,使人在虚拟的时空中超越时空的限制真实地感知、理解和欣赏文化。如今信息技术向大数据、云计算、云储存、物联网方向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成为加工、储存、传输和传播文化软实力资源的便捷高效的工具。在当今信息时代,对文化的加工、储存、传输和传播不再完全依靠传统的书写工具、储存工具和运输工具。信息技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书写工具和运输工具,可以超大规模、接近零成本、接近光的速度,以声音、颜色、图形和图像等形式传播文化。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文化、赛博空间、博客文学、手机电视和小说、多媒体文学和超文本网络文学等纷纷涌现。在信息时代,文化软实力客体对文化的消费、欣赏、接受和认同由以前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介入。文化不同于土地和资本等资源,它具有自身的特性。土地和资本在数量上无论多么巨大,但它总是有限的。所有者对土地和资本的占有具有排他性,不可与他人分享,若将土地和资本赠售或经营失败,就不再拥有。作为文化软实力资源的文化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无限地低成本地复制,可以被更多的文化软实力客体分享、使用,而不影响和损害其存在,不影响和损害其所有者的所有权和受益权。科学技术尤其是促进了不同民族、国家文化之间的传播、交流和融合,使各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科学技术使文化软实力的资源信息化,为各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产生文化软实力奠定了技术基础。

人既是文化软实力的主体,又是文化软实力的客体。科学技术改变了文化软实力主客体——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科学技术使人由“石器时代”相继进入“金属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原子能时代”“信息化时代”。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时间、空间与高山大海等不再是人类不可跨越的障碍。时间、空间和距离迅速压缩,人类好像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文化软实力主客体之间的通讯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通讯成本,使人的实践活动能够跨越高山、沙漠等障碍,由陆地扩展到海洋,由地球扩展到太空,由太阳系扩展到茫茫的宇宙。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科学技术不仅改造了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且使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了以电子工业、生物技术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业、新材料与新能源工业等为代表的朝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这些新兴产业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促使就业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56年,在美国从事技术和管理事务工作的‘白领工人'的总人数超过‘蓝领工人'的人数。到1998年,在美国工人就业结构中,‘白领工人'已占70%。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从1950年的17%增长到20世纪80年代的60%。”[6]

作为生产形态的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逐渐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增加了人的绝对和相对的自由时间和休闲时间。“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2](P225)作为生产形态的科学技术能够对文化软实力主客体的劳动时间、自由时间和休闲时间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为文化软实力主客体的发展提供了时间保证,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主客体的综合素质,促进文化软实力主客体的全面发展。文化软实力主客体可以利用闲暇时间从事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学习、欣赏、吸收和借鉴不同民族的文化。生产形态的科学技术为文化软实力主客体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繁琐的日常事务,发展文化软实力奠定了技术基础。

科学技术促进了联系文化软实力主体和客体的媒介——文化软实力载体的更新和发展。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文化软实力载体由原始的口语媒介提升到图书、报纸等印刷媒介,由电影、广播、电视等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发展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介。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使传统印刷媒介由铅字排版直接跨越到激光照排,跃进到光与电的时代,使电影和电视等电子媒介跃进到数字化、网络化时代。信息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性能,推动了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极大地降低了信息处理、储存和传输的成本。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反馈性等使文化软实力资源的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发生了改变。互联网创造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沟通方式,实现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沟通、个人与群体之间的沟通、群体与个人之间的沟通、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沟通等。互联网使世界各国结合为一个紧密的信息共同体,使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更易于实现。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文化软实力的载体打破了文化资源传播的时空限制,打破了民族、国家等有形或无形的“边界”,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文化软实力主客体活动的限制,可以实现文化资源“全球覆盖、同时共享”,使文化软实力资源得到迅速和广泛地传播。

科学技术使文化软实力主客体能够更加充分便捷地利用文化的资源,为文化由潜在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变成现实的文化软实力奠定了技术基础。

三、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科学技术不仅从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而且具有社会意识的属性,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idéologie)这一概念是由法国哲学家安东尼·特拉西于1796年在《意识形态原理》中作为“观念的科学”率先提出来的。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作为否定性概念,是一种与科学相对立的虚假的意识,是观念的上层建筑,是统治阶级对其统治进行辩护、进行阶级统治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敏锐地觉察到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密切联系。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并多次强调,而且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7](P777)。“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8](P602)科学技术的革命性通过当时的机器大工业不仅改变了当时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了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和精神世界。以生产工具为集中代表的科学技术对社会意识的更替和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促使人们创造了与社会关系相应的思想观念。马克思恩格斯热情讴歌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促进世界历史、世界文学的形成等丰功伟绩,同时深刻地剖析了当时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特征:赤裸裸的自由主义、露骨的利己主义、狂热的拜金主义,等等。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出现异化,科学技术“不得不直接地完成非人化”[9](P128),进而成为压迫、奴役工人的力量。资本使工人从属于机器,从属于科学技术。“机器成了资本家阶级用来实行专制和进行勒索的最有力的工具。”[10](P357)“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11](P570)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工具化、手段化。资产阶级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产生的弊端和罪恶进行了中性描述,使资本主义制度获得道义上的正当性和价值的合理性,遮蔽其背后的价值取向。科学技术成为资本家发财致富的“帮凶”,成为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手段和工具。工人被贬低为科学技术代表——机器的零件或附属品。作为当时先进科学技术代表的机器等确实能够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但是由工人创造的财富并没有归属工人,而是被资本家无偿地占有。资本家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榨取了工人更多的剩余价值。科学技术成为资本服务的相对独立的力量,使资本家发财致富,同时加强了对工人的控制和剥削。理应促进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肯定主体本质力量的科学技术成为控制、支配工人的外在力量,成为压抑、限制和否定工人的强制力量,成为与工人相对立的甚至控制、否定工人的、不利于工人生存和发展的异己力量。工人好像不再是创造、使用科学技术的主体,而沦落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工具和中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使人非人化。科学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工人劳动强度,加重了工人的相对贫困,使人受到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双重压迫和奴役,限制和束缚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成为该社会的意识形态。“自十九世纪的后二十五年以来,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两种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第一,国家干预活动增加了;国家的这种干预活动必须保障[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第二,[科学]研究和技术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密切;这种相互关系使得科学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12](P58)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原子能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这反过来证明了科学技术的合理性。科学技术本身成为衡量和评判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要尺度和标准。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也是意识形态”[12](P54),具有维护现行制度的意识形态功能。“科学的进步甚至具有使统治合法化的功能”[12](P72);“技术理性的概念,本身就是意识形态,不仅技术理性的应用,而且技术本身就是对(自然和人)的统治,就是合法的、科学的、筹划好了的和筹划着的统治。”[12](P39)科学技术将人与人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身的矛盾问题归结为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从而将社会问题转化为科学技术问题,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科学技术问题,使人们丧失对社会问题、人的解放问题的关注和批判。人们丧失了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批判,弱化或遏制了人们的反抗。“如果合法化力量能成功地把实践问题重新界定为技术问题,甚至能成功地阻止资产阶级社会的价值普遍主义激进化问题产生,那么,这样一类与合法化相关的问题甚至不需要被考虑。”[13](P198)整个社会崇尚或抬高科学技术,专注科学技术本身,通过科学技术满足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需要问题。人们认为科学技术是值得信赖和认可的,是合法的。“晚期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满足人们增长的需要,人们就认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制度就是合法的。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操纵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起到了维持现有社会秩序的作用,遮蔽了社会的本真状态,阻碍了人们发现社会危机的真实原因。科学技术与传统的意识形态相比,具有形式的中立性和隐蔽性,从而也就更容易转移人们的注意力,迷惑人们的判断。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合法性提供了证明。

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往往以科学技术的合理性来证明和暗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科学技术在发达工业社会的运用使科学技术具有政治倾向性,资产阶级往往通过科学技术的有效性、合理性,以隐蔽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论证资本主义统治的合法性和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合理性。科学技术成为为资本主义统治的合法性、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和辩护的意识形态。资产阶级用科学技术来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辩护,从而使科学技术成为资本主义统治的合法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进而提升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一国在世界上具有领先的科学技术也能产生文化软实力。科学技术“所体现的知识的属性是软体。谁是科学技术的输出国,谁就有可能影响国际社会”[14]。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的国家往往对其他国家人民产生极强的吸引力和诱惑力。用以表达科学技术社会语言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当时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处在复杂社会关系之中的文化软实力主客体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社会语言的影响。“如果人们放弃自己的传统技术而用外来技术来取代的话,那么就会慢慢影响到一定社会的深层,最后使整个传统文化的地基都被动摇,进而所有外来文化就会通过外来技术进入这个社会。”[15](P264)科学技术可以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进行传播,并为其他民族、国家接受和认同,这样科学技术就能对它国产生极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就能产生文化软实力。科学技术改变了人的生产方式,进而引发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新人的思维方式,影响甚至改变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技术影响甚至改变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进而影响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方向。

在文化方面尤其是科技教育方面,美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许多留学生。据统计,在全世界约160多万留学生,大约有50万留学生在美国求学深造。“2002年超过86000名的外国学者旅居于美国的教育机构。”[16](P36)这些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不仅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新的学术理论,而且“通常怀着对美国价值观和制度颇为欣赏的态度回国”[16](P47)。许多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回到国内,成为社会各界的精英,或多或少地以美国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来观察和处理问题。身据要职者“并能对美国所看重的政策发挥影响”[16](P47)。它国在学习和引进美国科学技术与科研机制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可、接受美国的文化及其价值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常常以先进科学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等为诱饵,诱使它国做美国希望做的事,以达到拉拢和控制别国、保护自身利益的目的。美国通过本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科研机制增强了美国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了美国文化软实力。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4]李声禄.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简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高鸿,景中强.论精神生产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J].河南社会科学,2006,(1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13][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14]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15][英]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6][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贾摇岩

G301

A

1671-3842(2014)04-0049-06

10.3969/j.issn.1671-3842.2014.04.09

2014-01-18

郭继文(1973—),男,山东菏泽人,讲师,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教育部青年项目“霸权与平等:文化全球化的双重逻辑”(12YJC720055);山东省创新项目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基于文化强省战略的山东文化软实力建构研究”(201302038);山东交通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构研究”(R201313)。

猜你喜欢
实力科学技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年味里的“虎文化”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软实力致胜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实力抢镜
谁远谁近?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