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医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途径*

2014-04-16 02:04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实力医学生毕业生

薛 刚

(济宁医学院护理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

当前,医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进一步实行,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愈演愈烈。当前医学毕业生数量供过于求,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人才的要求更为严格,他们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人格魅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软实力”。因此,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就是软实力的竞争。如何提高医学生的软实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是医学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就业“软实力”的内涵

1.1 就业“软实力”的界定

“软实力”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前任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起提出的还有“硬实力”的概念[1]。约瑟夫奈针对国家层面的实力进行研究,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呈现出硬实力和软实力2方面,其中硬实力包括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软实力则包括文化和意识形态等。软实力也可以概括成为一种吸引力和影响力,具体可以呈现3个层次:一是包括核心价值观、形象、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等要素性指标;二是包括社会责任观、伦理观等社会属性指标;三是道德规范、社会关系等非正式指标。医学生软实力的概念又是由此引申得来的。医学生“硬实力”指的是能够通过一定量化指标来衡量的素质,体现医学生各方面的硬件条件,如所就读的学校、各科成绩、各类获奖情况、参加社会实践情况、学位证等。医学生的“软实力”是指那些无法通过量化指标衡量的素质,如个人素质、文化和意识形态等。

1.2 就业“软实力”的意义

1.2.1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健康的需求 高等教育的发展,除了要为人才培养打下“硬实力”的基础之外,还要在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下,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的“软实力”。现代社会,用人单位逐渐忽视了“硬件条件”的绝对性指标,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团队合作能力、沟通技巧、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等“软件”指标。其次,道德操守、组织管理、领导能力、思维分析能力等也是量化医学生能否成为一名合格员工的标准。 2007年11月22日,由麦可思公司联合盖洛普、零点展开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3972个企事业单位中,73.4%的企业更注重员工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能力的高低,并将其融入技能评估中[2]。我们对某医学院2010年至2012年3届毕业生592人调查显示:责任意识(77.8%)、敬业精神(71.3%)和团队合作精神(69.4%)在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各项指标中位居前3名。我们对20余家医院护理部负责人调查显示,50%表示希望员工有团队合作精神,47%表示要有责任感,50%表示要有创新能力,70%强调要有诚实的品质。纵观国内外,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更注重应聘者的“软实力”。当代中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迅速变革,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于医学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看重求职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即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软实力”,而这也正是大多医学院校所忽视的地方。

1.2.2有利于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据统计,2008年全国共有558万高校毕业生,官方公布的平均就业率为70%。2009年全国共有61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加上2008年未就业的毕业生,总计有超过760万高校毕业生投入了求职就业的大军[3]。由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医学生的综合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生的综合实力是由“软实力”和“硬实力”2方面组成,只有做到“软硬兼施”,相辅相成,才是提高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根本方法。一方面,“硬实力”是发展“软实力”的前提保障,为其提供坚强的物质后盾;另一方面,“软实力”又是“硬实力”的升华,是“硬实力”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只有正确处理“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才能保证其均衡发展,相得益彰,成功实现教育理念和模式的转化,进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2.3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归根结底就是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大学生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今后我国国民素质的高低。一方面,大学生学习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代表着国家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起到了先锋模范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生最后总将步入工作岗位,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品质辐射给周边的他人,这种“软实力”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提升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最终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2 医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影响因素

2.1 生理和心理发育的不平衡

医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都没有完全成熟。由于自幼生长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中,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活动范围也被局限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没有机会接触社会活动,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心理素质普遍较差。医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对于老师、家长的依赖性强,进入大学后,远离父母,必须独自生活,没有父母和老师的监督,需要自我的约束和管制。如果抵制不了种种的诱惑,常会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这种生理与心理上的不平衡,与医学生各种感情纠纷和压力夹杂在一块儿,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干扰着医学生思维方式和思考角度,导致其无法正确处理复杂的社会生活。

2.2 思想认知和行为实践的脱轨

当代医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正经历着生理与心理的逐渐发育过程,但生理上的成熟不表示心理上也成熟。在面对抉择判断时,往往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明辨是非善恶,但是落实到实际行动时,由于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往往会产生的“知行不一致”的状况。许多医学生明白 “软实力”和“硬实力”有着同等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医学生缺少老师、家长的监督,宽松自由的环境使其放浪自我而荒废学业;许多医学生都明白高尚道德品格的重要性,赞赏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事迹,但这些仅仅局限于意识层面上,并没有在行动上得以实践;许多医学生都清楚集体主义的重要价值,但当自己真正融入集体和团队之中后,又突显出了个人主义色彩,忽视了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4]。

2.3 个人期望和就业形势的落差

在过往的成长历程中,医学生大多被看作是 “天之骄子、社会人才”,这就导致医学生对自己有着不准确的认识和定位,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在找工作的时候眼高手低,硬件要求非常高,个人期望值过高。他们未意识到当今社会就业的形式,缺乏对自己客观的评价,脱离现实,一旦受挫,很容易陷入自责、自卑中,一蹶不振。

3 提升医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具体措施

3.1 调整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高校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基地,担负着向社会输出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这也导致高校在教育过程中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在专业课的设置上过窄过专。但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社会对于医学毕业生的要求更加宽泛,不仅限于专业知识,因此,必须对过去专业过窄过专的状况进行改革。面对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很难按照专业对口选择工作,因此医学毕业生必须拓宽自己的知识储备,广泛的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来提高自身的“软实力”。医学院校的教育体制也要从原本的单一分科教育制转变为宽泛的综合制,优化课程结构,使其紧随当代社会的脚步。在必修专业课的选择上,保证医学生能够坚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精简专业课数量,并且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更多地融入德育工作;此外,在选修课的设置上,必须加强实力领域的宽广性,将提升医学生就业“软实力”作为课程选择的首要目标,加大职业规划选修课、创新课程、课外活动实践课和心理健康课程等比重。

3.2 重视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当今就业呈现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态势,这就意味着学生的观念也要随之改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做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软实力”的基本思想保证,有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明确生涯规划,最终走上成才之路。新时期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增强医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重视就业指导的战略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观、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高尚的职业操守、服务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爱岗敬业精神、沟通交流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终培养起步入就业岗位后健全的人格。

3.3 组织有针对性的社团活动

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校内外实践及各种兼职活动,是提升就业软实力的重要渠道。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就业见习,以培养其社会的责任感和岗位实践能力。而在校内,可组建有意义社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来提升医学生的就业软实力。例如,举办“直通车”、“就业先锋”等活动,让参与的学生全方面的了解求职就业的全过程,磨炼意志、发展个性,正视当今的就业环境,端正就业态度,训练就业技巧。也可加强校院合作,建设就业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见习机会,进一步培养起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营造校园文化,扩大就业指导的影响力,既宣传了校园文化,又展示了学生风采。更将当下最新的医疗卫生的文化理念、成功就业的案例等信息传递给了学生,让他们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定位。

3.4 抓好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

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就业指导的战略地位,它是促进学校和社会的有效对接,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的重要途径。就业指导有利于医学生熟悉国家的就业政策,了解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明确医疗卫生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需求,以便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客观正确的评价自我,培养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掌握求职技巧,最终实现提高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目标。学校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医学生明确自己所具备的“软硬实力”,针对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自己,尽早找到奋斗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综合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力、团队合作力、批判思维力、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职业操守和职业素质,为学生毕业后尽快地融入企业和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毕业生软实力的竞争。如何提高学生的软实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是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校可以通过调整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重视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组织有针对性的社团活动,抓好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等途径,提升医学生就业软实力。

[1] 萧惑之.发展“软实力”也是“硬道理”[J].中关村,2006,4(21):80-90.

[2] 黄牧怡.关于“软实力”的哲学思考[J].哲学视界,2004,24(12):13-15.

[3] 周笑.软实力的进阶观察:文化、人本、融合[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21-26.

[4] 胡军.文化:软实力、硬实力及其相互关系[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1(1):111-114.

猜你喜欢
实力医学生毕业生
软实力致胜
伤心的毕业生
实力抢镜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最“叛逆”的毕业生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