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存在三大“瓶颈”制约

2014-04-16 21:33梁达芬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12期
关键词:农险巨灾制约

梁达芬

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存在三大“瓶颈”制约

梁达芬

严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尚未建立之间,农业保险区域性分散管理现状与农业保险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之间,农业保险经营业务技术要求高、管理难度大与技术业务人员队伍建设步伐滞后之间构成了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瓶颈制约。

1.严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与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尚未建立严重制约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农业风险的高度相关性使得农业保险经营始终面临巨灾风险,这是世界农业保险发展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对于农业保险来说,有时一个风险单位往往是涉及数县、甚至数省。据统计,过去十年里,我国农作物平均受灾面积4600多万公顷,成灾面积2500多万公顷,平均成灾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6%。此外,我国各地地理及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北方易受冻害、旱灾影响,南方易受洪涝、虫害影响,东南沿海易受台风袭击,即是在全国普遍大丰收的同时,仍有严重减产的地区。数据显示,2006年川渝大旱粮食减产100多亿斤,2007年东北大旱减产120多亿斤,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2.88亿元(当年2月农业保险综合赔付率一度接近400%),2009年东北及内蒙古大旱减产160多亿斤,2010年也有12个省份减产。但面对低概率、突发性、高损失的农业巨灾风险,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分摊机制,突发性的高额赔付率导致不少商业性保险公司把农业保险视为畏途,望而却步。如2009年8月中旬山东部分县市遭受大风强降雨天气,大面积投保玉米全损,由于缺少巨灾风险分摊机制,部分承保公司赔付额是当年农业保费的十倍,这极大地影响到了保险公司2010年度的承保积极性。

2.农业保险区域性分散管理现状与全国性组织管理及经营服务体系不健全构成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一大严重障碍。到目前为止,我国农业保险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大都是区域性的,国内出现了上海市的“安信模式”、吉林省的“安华模式”、黑龙江省的“互助制模式”、浙江省的“共保体模式”、四川省的“安盟模式”、江苏省的“联办共保模式”等六种成熟农业保险模式,为建设全国性农业保险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和积极尝试。这六种保险模式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均由商业性保险公司按市场化原则运营农业保险业务,政府提供程度不同的财政补贴支持;但各种模式之间以及不同省区之间,无论在保险金额、保费厘定、损失评估方面,还是在保险品种、理赔程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与此相联系,我国到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全国性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和经营服务体系,保险制度政出多门,组织管理各行其是,经营服务复杂多元,并缺乏监督管理主体,这与目前快速发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形势极不相称,也使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3.农业保险技术要求高、经营管理难度大与农险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的矛盾成为制约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最直接障碍。农业保险金额难确定、保险费率难厘定、灾害损失难评估、理赔工作难进行以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难防范等“五难”导致农业保险工作客观上存在着技术要求高、运营成本高、经营管理难度大和农业巨灾风险难分散等问题,必然要求有一支训练有素、精通业务、技术过硬、服务热情的农险人员队伍来担当此重任,但目前农险人员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于现实发展需要,成为制约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最直接障碍因素。

(田风摘自《财会研究》2013年第12期《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现实困境和发展对策》)

猜你喜欢
农险巨灾制约
银保监会下发通知,明确农业保险业务经营条件
农户农险认知、信任程度与购买意愿
——基于河南省2497户农户的调研数据
北京的特大城市巨灾情景构建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如何推动巨灾保险制度建设
我国巨灾保险的实践探索及发展方向
宁波巨灾保险:覆盖广泛的公共服务模式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太平洋“e农险”受到河南省财政厅高度关注
我国农险公司经营状况及其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