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综述

2014-04-16 21:33国家行政学院赵小平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12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工业化城市化

国家行政学院 赵小平

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综述

国家行政学院 赵小平

文章就国内学者关于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体分析。然后就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第三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进行了综述。

城镇化;产业发展;关系;综述

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一段时间以来是国内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学者应用国外的理论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对这个专题进行了较多的分析,尤其对城镇化发展的产业动力有比较多的研究。大家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城镇化的发展需要产业发展做支撑,城镇化发展需要和产业发展协调推进。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城镇化理论及产业发展研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国内的学者对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化的模式、一般规律探索和总结上,而对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这个核心问题研究不够。主要表现在:(1)理论提炼不够,能够客观刻画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经得起较长时间检验的产业结构理论规范分析还较少见。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镇化相关理论的系统研究具有高水平的著作不多。关于产业支撑的研究还需要进行理论上的突破,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2)研究两者关系时,定量分析与实证分析不够,影响到研究的科学性。很多研究都是泛泛地进行定性的描述或者很宏观的描述,缺乏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3)城镇化与工业化、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城镇化和产业发展如何联动和协调发展的有效对策建议。从城乡协调发展角度对城镇化的产业支撑进行研究的很少。①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在产业发展中尤以第三产业相对滞后。三次产业的发展如何推动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如何推动产业发展,二者之间如何协调发展,各地基于什么原则来选择产业模式,选择什么样的主导产业,这些问题都值得很好地研究。在城镇产业发展依托方面,是以第二产业为主还是以第三产业为主,也存在不同意见。在产业支撑战略制定、产业集聚方式等问题上,各地区的特点和区情不同,还需要更加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

一、城镇化概念和起源中的“产业”元素

关于城镇化的定义,有很多种不同的版本,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被大家认可的界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镇化的特征是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转变,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中,非农产业比重增加;产业结构升级(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向第三、第二、第一次产业比例转变)、第二和第三产业向城镇集中;生产要素集聚。②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三产的比例、非农产业的比重。

多数学者认为城镇化起源于工业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城镇化源于城乡分离。辜胜阻(1991)认为,从城镇化发展历史来看,城镇化是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发生的,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化,这是一个普遍规律。谢文蕙(1996)认为,由于对这一普遍规律的认识存在偏差,我国出现了两次逆城镇化,城镇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③

二、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关系研究

国内外学者在城市化与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一)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兰帕德在著作《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中指出,美国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程度与城市化阶段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1965年,美国地理学家贝里选用了95个国家的43个变量进行分析,也证明了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关于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国内主要著作有《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林玲),《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成德宁),《城镇化与民族经济繁荣》(蒙世军)等。

(二)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西方产业结构理论认为,由于产业平均利润率不同,为追逐利益最大化,生产要素必然会在不同的产业之间流动。农业倾向于以分散的方式布局在地域广大的农村,而工业和服务业则倾向于布局在城市区域。伴随着要素在不同产业的流动,城市化的过程应运而生。汪冬梅、刘廷伟、王鑫和武华光(2003)认为,产业结构转换与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经济要素的流动与聚集是城市化的实现机制。苏永乐、王竹林(2007)认为,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产业基础和制度创新二维因素的优化组合,产业基础是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制度创新则是其保障。很多学者结合我国城镇化战略对我国的产业发展进行研究,提出产业发展和城镇化互动推进的策略,如王玉华提出城镇产业发展要和整个国家的产业政策调整相协调。梅福林提出城镇化发展重点是推行产业化,推进城镇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等。周冰(2011)认为城市化的实质在于产业的选择与产业聚集,因此对城市化的研究要以产业为视角,而城市的定位就在于主导产业的选择,本地化产业或输出型产业决定了城市的类型。④

2011年4月27日到28日,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工商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全国政治经济学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天津师范大学吕景春教授认为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我国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通过分析研究城镇化扩大内需的作用机理,发现城镇化的发展可以创造生产性需求和生活性需求,并为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提供历史机遇。北京工商大学龚晓菊教授认为加快农村城镇化、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必须走发展第三产业的道路,我国城镇化建设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互相联动的重要关系,这为解决我国现今的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力的途径。

关于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问题,已有许多学者做了相关的理论阐述。国外很多学者指出了城市的本质即集聚。如马克思认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国内的学者集中探讨了两者的关系或互动机制,结论也大多认为城镇化和产业集群之间是互动、双向、循环的作用机制。仇保兴(2003)指出,工业集聚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反过来城镇化又能推进产业集聚的发展。徐维祥(2005)认为,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具有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而其关键为与市场接轨并有产业群支撑的主导性产业的发展,且这种地方性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又与城镇化形成了互促共进良性循环。何静(2004)认为,产业簇群与城镇化互动的内在动力是竞争力,产业簇群借助城镇化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城镇化借助产业簇群进一步增强城镇综合竞争力,两种竞争力相互促进产业共振效应。刘瀑、孟守卫(2007)认为产业集群激活了小城镇,加速了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的步伐,活跃了小城镇经济与文化。桂恒恒、朱冠雷(2007)认为两者是双向、循环作用,产业集群是城镇化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而城镇化是产业集群的推进器。李小东(2007)通过研究认为,产业集群是城镇化进程中要素的空间集聚,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的集聚的载体,通过产业集群的成长和发展,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产业支撑。孙正林、贾琳(2008)主张,产业集群发展与城镇建设需互动发展,城镇化战略使产业集群发展更加规范合理,产业集群发展是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支撑。农村城镇化战略必须立足于具有支撑作用的产业,增强农村城镇的经济实力,使农村城镇化走上一条自我积累、完善功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把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献不是很多,2005~2007年,国内曾出现过对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小高潮,但研究的深度不够,研究的方法和角度单一,对于两者的关系已经有了许多的规范分析,但实证研究比较少,很少有人采用现代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⑤

三、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第三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很多学者就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有见地的成果。

(一)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曹俊杰(2012)分析总结认为,农业现代化既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的必然结果,也是进一步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基本条件。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是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改革开放后,学界对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的产业化和商品化等重要特征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而这些又与工业化、城镇化密不可分。农业现代化要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的生物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方式来管理农业,创造很高的综合生产力,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向工业化、城市化转变的过程,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实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对农业现代化的研究逐渐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联系起来。

刘易斯在其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模型理论中指出,工农业间的劳动生产率边际差异将导致人口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进入工业部门,结果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后工农业劳动生产力持平使人口流动达到均衡,这说明工业化的后果不仅使工业比重逐渐增加,而且也带来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反过来说,农业生产又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农村经济又是城镇经济发展的后盾,没有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也失去了后劲。因此,把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联系起来,实现工农业和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才能建设成为真正的现代化国家。

何训坤(2002)认为,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农村聚集的过程。一方面要将分散的乡村企业逐步地向农村城镇集中,实现乡村工业化向城镇工业化的跨越;另一方面要围绕建立农字号大企业、大集团,组织和引导小企业向核心企业集中、龙头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工业园区向城镇集中,以充分发挥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⑥

一般情况下,工农业的共生发展往往要经历“以农补工”、工农业均依靠自身积累和“工业反哺农业”三个阶段,工农关系的这种演变及其政策调整,在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是一个共同趋势。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理论依据及应当采取的措施,认为我国长期以来农业为工业和城镇建设发展大量“输血”,造成农业自身“造血”功能不足,为了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现在工业需要反哺农业。⑦

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的关系。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如,屠雪姣、陈多长(2008)指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也存在非协调的一面。应当关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制约作用,比如工业化、城镇化都会对土地可持续利用造成深刻影响,农业用地向工业、城镇建设等非农用地大量转化,工业“三废”和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等对土地造成了严重污染,导致土壤质量下降,这些无疑会对农业现代化构成威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既可能存在良性互动关系,也可能存在非良性互动关系,如果人类经济活动失范或政策失误,也会导致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值得学界、政府决策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经济学家钱纳里和塞尔昆提出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模型,概括了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该模型指出,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经历的是由紧密到松弛的发展过程,发展之初的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推动的,在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共同达到13%左右的水平后,城市化开始加速,并明显超过工业化,到了工业化后期,工业化对城市化的贡献作用开始减弱。因此,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前期,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往往呈明显的正相关性,但到了城市化的高级阶段,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⑧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把现代经济增长概括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两者的关系呈上升S曲线形。丁兴标、朱佩明(2002)论述了中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认为实现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顺序是:先工业化、再城镇化、后现代化,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城镇化进程。

工业化和城镇化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和互为因果的关系,这在理论界已经达成了共识:

1.工业化发展对城镇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赵伟(2009)指出,城市化既是工业化的重要内涵,也是工业化的直接外延,审视区域城市化,工业化是个最佳切入点,由于工业生产必然向城镇集聚,工业化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化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先导。姜爱林(2004)认为,根据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经济规律的驱使,导致人口与资本不断向城市聚集,互为因果,加速发展,从而使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非农业就业人口的不断增加,与之相适应的非农业就业人口和依托非农业就业人口生存的相关人口向城镇集聚,采用城市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城市和城镇的发展。

2.城镇化进程加快又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城镇化所具有的集中和集聚功能对工业化发挥促进作用,美国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等曾用“磁场效应”理论来解释城市的集聚功能,城市巨大的磁力吸引着人、财、物和厂商聚集于此。屠雪姣,陈多长(2008)认为,城市具有集中和集聚的特点,城市所产生的人口、资本、消费、市场、信息和观念等诸多方面的集中和集聚,使其成为工业发展的良好空间载体,因而城市化能加快工业化发展。城镇化发展的集约化功能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人口集约、劳动集约、产业集约、土地集约、资金集约与技术集约,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城镇基础设施可以产生工业生产上的规模效应。同时城镇化能够扩大需求规模,提升需求层次,创造新的需求,以及提供较大的投资空间,从而为工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因而城镇化能够推动工业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姜爱林(2007)认为,城镇化能够带来需求的扩展和升级,能够达到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工业化进程的目的。

3.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不同阶段具有差异性。多数学者肯定了工业化与城镇化存在互动机制,两者互动发展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系统。也有学者指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互作用在不同阶段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如钱纳里和塞尔昆提出的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模型)。吕政、黄群慧(2005)认为,虽然城市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协调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初期,工业化影响和推动城市化是重要特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期阶段,双方互动发展成为主要特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熟期,工业化的作用开始淡化,城市化则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目前,我国大体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阶段,两者互动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

(三)城镇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关系。

日本学者国松久弥(1971)认为现代城市化的过程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集聚的过程。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1933)指出,商品和服务的集聚是城市形成的最初原因,且服务业在城市的区域集聚一旦形成后,其集聚效应又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许学强(1997)指出,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的实现,工业化在城市进程中的作用逐渐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的作用日益突出。多数学者分析认为三大产业在城镇化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后续动力。如杨利娟(2010)认为,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第三产业无论是产值还是就业安置方面均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三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吸纳较多的劳动者就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镇化软硬件设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第三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后续动力。龚晓菊(2012)分析指出,我国城镇化建设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互动性规律,存在明显的良性联动关系。第三产业通过其较高的就业弹性推动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解决我国现今的就业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第三产业通过强化城镇聚集效应提供了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后续动力。郭彩霞(2009)对我国城镇化与第三产业发展因果关系进行了计量经济分析,分析符合当前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结果: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一国城镇化进程与其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从理论上来解释,作用机制是这样的:以集聚为特征的城镇提供一定范围内相对密集的人口、相对集中的企业群和相对收入较丰的有旺盛购买力的人群→诱导服务业发展→为城镇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城镇软硬设施的完善,吸引人口和生产要素进一步向城镇集中→促进城镇化进程。目前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已经进入服务业主导城镇化的阶段,其服务业的产值、就业比重均超过60%,一些主要城镇已经从工业生产中心转为服务业的中心,彻底实现了城镇职能的服务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城镇内涵的进展,即城镇现代化。曹宗平(2009)分析指出,城镇化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寻找到了一个最佳的空间依托,城镇所具备的聚集功能、辐射功能、带动作用等均为第三产业所共享。

关于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如上所述,近年来,国内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还需要继续进行深入地研究,提高研究的质量,从而更好地推动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①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新疆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②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③姜爱林:《近年来中国城镇化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载于《高校社科信息》2002年第2期。

④徐丹丹、张维昊:《中国的城镇化道路——第十三届全国政治经济学研讨会学术观点综述》,载于《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6期。

⑤唐江成:《产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文献综述》,载于《金融经济》2010年第18期。

⑥赵情学:《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化研究综述》(1997~2007年),载于《经营管理者》2009年第3期。

⑦曹俊杰:《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综述》,载于《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7月。

⑧李厚刚:《可持续城市化支撑体系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工业化城市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1995年-2015年营业税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提高第三产业占比缘何欲速不达?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