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当代陶艺教育中烧成实验科目的缺失与偏差

2014-04-17 01:26周璇byZhouXuan
雕塑 2014年2期
关键词:釉料窑炉泥料

文/周璇 by Zhou Xuan

在每个人都在着力追寻中国梦,并努力将中国梦变为现实的今天,如何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粹精神,是所有有志于此的艺术家、文人和学者的共同课题。陶瓷作为重要的中国名片和具有悠久历史的国粹,其艺术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艺术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却不仅仅是这些艺术家和文人学者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从国民教育的基础上抓起,才能从根本上获得充足的养分,也才能真正使国民具有更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但遗憾的是,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以及现代陶艺教育的发展,不仅与世界先进水平有着不小的差距,而且也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今中国对陶艺教育的需求了。因为,如何改进教学系统和增减相应的专业科目,使陶艺教育变得更为容易普及,使教育工作者有更为简便易控的操作环节,不仅是陶艺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也是传统文化普及、传承的需要。

陶艺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一般都遵循于陶艺作品的成型过程和工序来进行设置,因此诸如坯体成型、肌理及表面装饰、彩绘、釉料及色料、烧成实验等课程都是一个完善的陶艺工作室的必备科目。其中,烧成实验不仅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科目,而且由于烧成往往是陶艺家作品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从而在教学和创作中,均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我国的美术院校教学实践中,也都基本上安排了相应的课程,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课时量以及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远远没有达到专业的陶艺工作室所需,也没有达到让学生运用自如的教学效果。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我国的现代陶艺教学深受各大陶瓷产区的影响和制约,从泥料、釉料、彩绘料到窑炉和烧成方式无不如此,因而使陶艺教学在成型方式、装饰手法、烧成方式方面,都不得不尽量遵循相应的操作流程,而对于相对比较复杂又有一些危险性的烧成实践中,一般都倾向于固定的相应的烧成方式,而不是个性化的烧成方式。其次,高等院校中基层教师压力大责任重也使教师不敢轻易进行额外尝试,更不敢放手让学生自由尝试。在现今的中国高等院校,专业教师往往承担着许多教学外的责任,比如设备管理和检修本来应该是资源管理处或设备科的事,但如果相关人员没有及时检修或者发现故障从而在教学时出现事故的话,专业教师反而因为在操作第一线,不仅要面对最大的危险性,常常也要承担最大的责任,因为这种事故的发生很难真正界定到底是技术失误还是设备故障,如果事故现场有学生的话,专业教师将会面对更为复杂的处理结果。并且,即使教师反复讲解和强调,也很难完全保证所有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存在违反操作规程的情况。而现在普遍在教师少学生太多的情况下,教师更不敢放任学生去自由实践。因为如果出现任何事故,无论社会舆论还是学校,都会把专业教师推至风口浪尖,因此,很多基层教师不得不自己亲自操作,学生的烧成实践课变成了实践观摩课。最后,在相当一部分院校,陶艺专业的设备起到的更多是摆设的作用,作为专业教师是不能随便使用的,中间需要各种申请和审批,并附加许多条件才能使用。而对于陶艺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来讲,没有反复烧制出的各种实验结果,是没有办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作的。在种种状态影响下的专业教师和大部分毕业生,不仅很难脱离开陶瓷产区的影响进行创作,而且因为实践经验的严重不足,导致大量的陶艺家不懂得烧成,以至于选择直接把陶瓷产区作为自己的创作基地,依赖于完全在陶瓷产区的作坊中由工人代劳。即使有自己在外创作的,也都基本上需要从几大陶瓷产区购买泥料、釉料、彩料等各种装饰材料,并且不可避免的沿用现有的模式化的装饰方式和烧成方式,这种现状对于现在的中国陶艺发展来讲,好处是易于上手,对于想玩一把的艺术家来讲也容易普及,但对于长远的教育来讲,很容易造成学生对陶瓷产区的过分依赖,以至于无法在毕业后完全脱离开陶瓷产区的技术支持来继续创作。而如果大量人员只集中于陶瓷产区,这对于我国的陶艺教育和创作的大范围普及和运用是不利的。而材料和技术的过分依赖,也容易造成千人一面,缺乏艺术个性和地域个性的特征。因此,高等美术院校的现代陶艺教育中,对学生独立研究和创作能力的培养,才应该是重中之重。而体现在烧成实验这一科目中,基本应当达到如下教学目的:

①学生应该熟练掌握常用窑炉的烧成操作规程,明晰安全操作规范。(图1)②对常用的每种烧成方式的烧成曲线和烧成气氛的操控方法能够做到心中有数。③对自己所用的泥料、釉料、彩料以及各种表面装饰手段所需的烧成方式和气氛,能够轻松地一一对应。④可以根据自己作品要求,创作出自己独特的装饰材料,并能自己进行烧成控制和调整,从而获得自己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

因此,在相应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贯穿如下教学内容:

1.常用的气窑、电窑、乐烧窑、熏烧窑等的烧成方式和操作要点的观摩和操作实践,并养成学生科学的记录习惯和总结习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的学生(包括许多陶艺家)没有记录和总结的习惯。实际上,这种习惯应该贯穿于我们整个的创作过程,从泥料的选用到成型手法、装饰方式、烧成特点以及最后的陈设方式,都应该具备草稿、实践、修整、总结几个步骤的详尽记录。因为陶艺不仅仅是艺术的创造,同时还必须与科学的实践相结合,碰运气的方式对于陶艺创作来讲,不仅让你的作品变得不可控制,而且不会总结将会使你面对更高的失败几率。(图2)

2.深入了解这些窑炉对泥料以及釉料等装饰材料的特殊要求。我始终认为陶瓷工艺的研究不仅要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灵活运用,自由创作。在泥釉料与窑炉烧成的搭配使用过程中,这项原则尤其重要。比如乐烧的泥料和釉料要求跟一般的泥、釉是有区别的,用一般的泥来乐烧很容易开裂,而釉料也常常效果不好,但国内又没有专用的乐烧泥出售,所以在创作实践中很受限制,成功率也低。但是如果你仔细分析坯体在乐烧过程中容易开裂的原因就会发现,乐烧的烧成方式是使坯体达到急冷和强还原来达到特殊效果的方式,因此,乐烧使用的泥料需要具有较小的收缩性并且耐急热急冷的能力,而如果在陶瓷釉料学习中比较用功的话,可以找到很多简单的添加物来达到这种效果,比如适量的熟料就能很容易的解决这个问题。另外对于釉料来讲,一般乐烧是烧到1000℃左右开始强还原的,那么釉料需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成熟温度在1000℃左右,二是适合强还原气氛。那么只要通过溶剂调整烧成温度就能保证釉料的成熟,而对于强还原气氛,个人实践中发现含较高比例的金属化合物的釉料效果十分抢眼。(图3、4)

3.通过不断地实验深入了解自己想要的艺术效果可以用什么样的窑炉以及什么样的烧成方式来加以实现。首先是要有大量的实践基础,学生才会具备根据作品效果分析烧成方式及烧成曲线等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结合丰富的陶瓷原料运用基础和成型经验,可以对自己的创作结果需要的泥料、釉料、成型方式、装饰手法结合烧成方式来进行预判,再在烧成之后进行总结,为下一次的创作积累更多的经验。

在通过以上的基础教育后,学生的每一步学习和实践才是科学的、系统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每一步的学习才能够目的明确、积极主动,并且在大脑中建立清晰的工艺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之上,还应该使学生在毕业前根据自身的未来发展目标,掌握一些适合自己发展的特殊技能,譬如:

1.学会使用本地泥土来配制泥料和装饰材料,并掌握基本的常用易得的添加剂的使用方法和添加剂量。因为学生毕业以后,不一定马上都具备去陶瓷产区采购一应原材料的机会和能力,而实际上,大部分的当地粘土都是很好的陶瓷泥料和装饰材料,如果学生在学习阶段曾有过这方面的实践,会很自然的进行尝试和研究,对于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低成本和最可持续创作的方式。当然,曾经的老师如果可以的话,给予学生专业的建议和指导也是非常有益的,同时对于教师来讲,更多的对于不同地域的泥料的了解,也有利于拓宽自己的视野,积累更多的经验。

2.学会如何在烧成过程中判断泥料、釉料、装饰彩料等的大概烧成温度,从而可以在使用本地域泥土和装饰材料时可以自己进行调整,成为可以脱离学校、陶瓷产区和老师的具备独立研究和思考能力的陶艺家。在陶瓷工艺实践中,往往积累了许多简单易用的方法来对泥料、釉料和其它装饰材料的成熟温度进行基本鉴别。比如将釉料捏成小条,干燥后斜插在小泥板上,放在观火口可以看到的角度,在烧成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它的形态变化来获得大致的成熟温度和熔融范围,并且准确度也是比较高的,这样的一些实践经验的传授和训练,对于学生毕业后试验器材不足,精准度要求不是特别高的情况下,简化试验步骤和器材,使他们的研究和创作更为轻松,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

3.懂得简易窑炉的搭建方式。对于想深入研究陶艺的烧成方式或者毕业后很难具备专业窑炉的学生来讲,这个项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我们考虑烧成的方向不再是要求尽量精准的产品生产,而是喜欢每一次有更多天然和偶然的美出现的时候,我们对于窑炉的结构和烧成的方式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同时对于一些精准度要求较低的烧成方式,窑炉的构造也可以进行相应的简化。一般来说,坑烧窑、乐烧窑和熏烧窑是最适合学习的,因为这几种窑的结构简单,建造材料也是多种多样。譬如熏烧窑,最简单的莫过于用耐火砖或红砖搭建一个比作品体积更大的长方体,留出进风口和烟道两个口,上面用大铁片覆盖上即可。烧成时只需要放入木屑报纸等各种易燃物,再将坯体夹杂其中,最后表面覆盖一层木屑和报纸后点燃,再用铁片整个盖上,只留下进风口和烟道即可。这种方式尤其适合于较大型环境陶艺的现场制作与烧制,烧成结束后把外面的耐火砖或者红砖拆除即可,经济实用,环保节能,并且很有趣味性。对于没有条件建造专门窑炉的陶艺家来讲非常实用。(图5、6)

综上所述,要使我国的现代陶艺作品的内容更为丰富,具有更加个性化和地域化特点的话,烧成实验科目还应该配有更多的实践教学内容,有更深入的对于窑炉结构和烧成方式的学习和理解。因为对于陶艺这类的艺术实践学科来讲,自己动手一直都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从各种个性化的泥料配制、成型装饰,到个人秘方式的烧成方式,这样一种从头到尾亲力亲为的创作过程,对于艺术家无疑也有着无限的诱惑力和吸引力,而这也正是陶瓷艺术最具吸引力的魅力之所在吧。

东北师范大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美术专项)(MSZX2012-06)

(周 璇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1 Sumi von Dassow. Low-fi ring and Burnishing [M].Great Britain:A&C Black Publishers Limited, 2009

2 John Mathieson. RAKU [M].Great Brita in:A&C Black Publishers Limited,2002

3 Paul Andrew Wandless. Image Transfer on Clay [M].New York :A Division of Sterling Publishing Co.,Inc. 2006

4 白明. 外国当代陶艺经典[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

5 同上

6 Robin Hopper. Making Marks [M].USA:Kp books Inc,2004

7 Greg Daly. Developing Glaze [M].London: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2013

8 Greg Daly. Glaze and Glazing Techniques [M].Kenthurst:Kangaroo Press Pty Ltd,1995

猜你喜欢
釉料窑炉泥料
烧成工艺对Fe2O3-Al2O3-SiO2系多彩釉料呈色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浅谈紫砂壶手工成型中泥性的应用
云南建水紫陶泥料配比与工艺性质对比研究
河南荥阳市一碳素厂窑炉坍塌 致3人死亡3人受伤
一种抗菌陶瓷釉料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高透强化白陶瓷釉料及制备、使用方法
无铅珐琅釉料制备与画珐琅工艺试验研究
液晶玻璃窑炉节能设计开发与应用
关于窑炉节能的答疑
陶瓷窑炉钠钙双碱法脱硫应用的分析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