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等师范院校历史学本科专业《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的途径

2014-04-17 02:39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学考试历史

梁 励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高等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的本科生能够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视野下,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明确中学历史课程的目标、任务,理解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与评价,了解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探索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规律,并通过研究性学习与教学实践性环节的技能训练,培养其教学与科研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养成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为他们将来从事中学历史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

1.突出教学思想的六个层面

更新观念;拓宽知识;培养兴趣;发展个性;提高能力;强化改革。

2.狠抓教学过程的三个环节

课堂教学环节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课外活动环节以拓展知识和培养能力为主;教育见习、实习环节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形成学生相应的教学基本技能。

3.强调教学方法的四个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学生学习与未来就业相结合。

4.注意把握教学中的四性

教学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评价的导向性。

二、《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的基本途径

1.途径之一——注重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旨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1]如果学生对一门课程缺乏应有的热情,就谈不上学生的积极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才能使其全身心投入,去学习、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理论与知识,也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教师教学的艺术,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在本课程教学中,我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紧密结合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突出课程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为强调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色,我将理论讲授与学生的课堂学习、教育见习、实习、观摩研讨等实践性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从本课程具有较强应用性的特征出发,注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学历史教育理论和实践,但应避免与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重复;还要避免将本课程讲成史学方法论。为体现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时代特征,我从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改革趋势出发,在讲授中注重引导学生特别关注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际,用理论来阐明实践的意义,避免将本课程讲成单纯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教学方法的介绍。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能将中学历史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我自己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融入课程讲述之中,不断更新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站在历史教学研究前沿的高度,去审视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从而将学习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经验上升为理论,以揭示中学历史教学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其未来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我还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创造教学条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见习、采访、座谈、研讨、观摩、说课等教学实践性环节,并布置适量的形式多样的作业,如绘制图表、撰写调查研究报告、设计教学方案、课堂教学分析评价、制作多媒体课件等,以形成学生较强的学科教学能力、研究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为他们将来更好地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奠定必备的教师素养和技能基础。

2.途径之二——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核心,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获得与形成

学习方式是现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学者对它的解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3]。学习方式不是指学生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主动性、独立性、探究性、体验性和合作性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学生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变量,许多学者在研究中都提到学生感受、认知、思想、情感、意义等变量因素。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的概念,应看作是学生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方式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学习的载体,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意味着在学习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品质及评价学习的标准。

传统教育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的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以问题情境创设为前提,以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个人与他人合作的方式从事学习。这种学习模式不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一个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有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由学会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在本课程教学中,我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核心,提倡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教学内容与研究空间的开放性,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获取和历史教育研究能力形成的有效性。突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三个结合:即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结合;学生群体全面发展与学生典型个体发展相结合。为此,我从当前基础教育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实际状况出发,以先进的理念,典型的事例,鲜活的内容,多样的教法,丰富的实践环节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培养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对这部分内容,不是简单的介绍,而是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提高理论层次,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我将近期研究并公开发表的成果,如《历史学科情感目标体系构建》、《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情感教育目标的再认识》、《论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变革》、《论研究性学习情境中历史教师的角色意识》、《略论历史教师的思维特征》等,作为讲授内容,围绕历史教学目标体系构建、学生历史学习方式变革、教师教学方法改革等涉及历史新课改的核心内容,从理论上阐述,从实践上分析,使讲授内容鲜活具体,富有时代气息,一扫传统历史教学法讲授内容的陈旧面貌。同时,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考核评价、能力培养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并率先在本门课程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学科知识,并将所学到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的机会。这种学习方式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健康的发展,在提高教师素养的前提下,使之更好地走向社会和面对人生,以适应未来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3.途径之三——加强课程的实践性环节,突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生活世界是一个与科学世界相对应的洋溢着“生动的主观性”的世界。“尽管客观科学的逻辑超越了直观的主观生活世界,但它却只能回朔到生活世界的证明时,才能具有它的真理性。”[4]本课程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理论和实际联系是本课程的基本特征。在夯实学生学科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强调三个基本教学原则: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发扬批判、继承和借鉴的原则;培养学生研究动手创新的原则。我还密切联系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特别是紧密结合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通过引导学生赴中学示范观摩历史课堂教学的途径,用理论来阐明实践的意义,以实践来加强对理论的理解,让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为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我注意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尽可能地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精心制作教学课件,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教学内容的容量,降低教学的难度,提高教学生动性的效果。为加强课程的实践性环节,我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既聘请有实践经验高水平的中学历史特级教师作专题讲座,介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又主动带领学生到中学去听历史示范课,让他们通过示范观摩以感受历史教学实践的氛围,课后还与授课教师互动交流,相互探讨以加深认识。回校后还要求学生将平时课堂所学习到的历史教学法的理论知识,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并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完成研究报告。通过分析评议和研究探讨,使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基础上,达到对本课程理论本质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其感到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4.途径之四——改革本课程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考试是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考试以发挥教学评价、导向、诊断、激励和促进的功能,就必须对方法单一,内容封闭,强调结果,以知识复现为考试目的,以死记硬背为手段的考试方式,以量化评价为考试指标的传统课程考试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对考试形式、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改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改闭卷考试为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突出考试过程性、反思性、应用性和激励性的作用。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平时作业亦作为考试的一部分,在考试成绩权重中占30%,作业次数3次左右。内容基本上是中学见习或课堂观摩录像的评析,以小论文形式表达,2500字左右,要求有理有据,用理论阐释实践,强调实用性。期末考试成绩权重占70%,并将过去的闭卷考改为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开卷部分占考试权重的20%,闭卷部分占考试权重的80%。我在注重过程的前提下,加强实践性环节,通过备课、观课、说课、评课等形式与途径,来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理论和实践真正理解和把握的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方法多样的考试形式和内容求得较为客观的教学反馈信息。由于评价方式灵活,评价内容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其效果得到学生和同行们的肯定,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实践证明,这样的课程评价改革、有着积极的导向功能、反馈调控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和反思总结功能,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动手实践的参与能力;还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其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基础教育新课程视野下本课程的建设措施成效显著,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未来就业竞争力,有的学生学习研究成果已公开发表;有的学生在各类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更多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中学历史教学的规范要求,发展有潜力。

三、《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的基本特色

本课程的建设要追踪时代发展的步伐,力图从素质教育的全新视野出发,针对当前中学历史新课程实际推进过程中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其教学的基本特色为:

1.“新”

课程内容的选择,能站在时代发展的新高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历史学科教学理论的阐释和教学实践的探讨,体现了视角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新。

2.“深”

课程讲授内容是建立在国内外教育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科课程教学论前沿理论的基础上,并广泛吸收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和鲜活的经验,有较强的理论系统性和实践策略的指导性,使学科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深度。

3.“实”

课程内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许多讲授内容来自于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实践的敏感和热点问题,并引用大量鲜活并具有示范作用的典型案例,在理论分析、案例说明、策略引导的基础上,使课堂教学效果有较强的示范性、适用性、实用性、指导性,能使学生能尽快进入教师角色,以形成师范生应具备的教学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

四、《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的创新

其一,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与方法,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由学生“要我学习”转化为“我要学习”。

其二,注重本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革新,紧密结合当前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密切关注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实践中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新问题、新热点,并及时引进和融入本课程教学体系之中;另一方面坚持理论化的研究取向,通过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来提升本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使学生能够掌握学科最新知识内容,及早站在学科教育研究的前沿,提高其认识水平与研究能力。

其三,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既能理解历史学科教育的基本理论;又能把握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在批判、继承、借鉴、创新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其动手能力,提高其创新意识,做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以形成学生较为扎实的历史教学基本功。

其四,从本课程理论性、示范性、实用性、动手性强的特征出发,对学生学习评价与考试,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革与创新,提倡评价过程的四个结合与四个统一。其具体做法是:平时作业与期终考试相结合,强调过程与结果的统一;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提倡方法与形式的统一;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考试与讲评相结合,讲求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统一。

[1][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猜你喜欢
中学考试历史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历史上的八个月
你考试焦虑吗?
历史上的4月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