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浅析

2014-04-17 03:35农庆能
教育观察 2014年4期
关键词:心理压力辅导员心理健康

农庆能

(桂林市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541004)

心理压力是由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由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而来;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1]辅导员与学生相处的时间长,接触的机会多,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和教育者,辅导员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当中,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进而演变成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应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来,做好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和疏导者,帮助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

研究表明,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适度的心理压力可以成为促进学生活动的精神动力,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反应,使学生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有助于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反之,过大的心理压力则可能引起学生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的消极反应。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绪情感不稳定,学习主动性不高

焦虑、压抑是个体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一般情况下,个体在面对困难或有危险的任务时,会产生焦虑或压抑等情绪,这种情绪的发生通常并不构成疾病,而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只有当这种情绪持续超过一定的时间范围时才会产生相反的作用,进而妨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在校大学生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容易产生莫名其妙的焦虑、抑郁、不安等情绪。他们对学习不满意,感到疲惫,经常有受挫感、无助感,而且缺乏安全感,等等。有些学生面对情感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产生心理压力;也有的学生因失恋而长期精神萎靡不振,甚至轻生。这些学生面对心理压力不是积极地靠自己的努力去力图改变现状,而是表现出漠不关心或无动于衷,或是主动放弃原有的目标,变得意志消沉,不思进取,降低了自身对外界的积极反应能力,陷入万念俱灰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这样很容易导致自卑、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

(二)自我认知失调,存在人际关系障碍

自我认知失调主要表现在一些在中学时期学习优秀的学生身上。他们在中学时期是学习尖子,让家长高兴、教师满意、同学羡慕,这使得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优越感。进入大学以后,周围高手如林,学习成绩难免不尽如人意,这种优越感受挫,导致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根据学习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另外有一些学生,离开了熟悉的家长、教师和同学,面对新的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方式,感到不适应。他们表现出各种适应困难的症状,如感到压抑、焦虑、惶惑,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的症状。而大学生活自主性强的特点,让一些性格上有缺陷、缺乏基本社交态度与技能的学生产生闭锁性。他们与教师和同学存在沟通不良、人际关系不协调的问题,甚至陷入人际冲突之中,并因此感到苦闷与忧郁。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形成原因分析

(一)环境变化导致的心理适应不良

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认为,人天生存在一种发展潜能,人的发展潜能的逐渐现实化和整合的过程,形成了自我不断完善成熟的各个阶段。大学新生刚刚高中毕业,突然由一个熟悉的环境进入到一个自己所不了解的陌生环境,在心理上自然会产生一种距离感。再加上周围的同学都来自五湖四海,语言、生活、行为习惯以及爱好兴趣等各不同,他们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适应新环境。这个过程是正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在适应周围环境的同时,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他们经常会遇到一系列自我意识的矛盾与混乱,表现为“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渴望独立与受约束之间的矛盾,等等。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完成自我意识的建构,他们会表现出各种心理问题。

(二)学习竞争激烈导致心理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知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进入大学以后,学习方式发生转变,从高中阶段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这需要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一些学生没能及时转变学习方式,确立学习目标,导致缺乏学习动机,没有学习兴趣,表现为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进取,等等。除此之外,一些学生的心理压力来自预期和现实之间的落差。进入大学的学生都是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可谓是精英云集,学习上的竞争必然十分激烈。部分原先在高中时的优秀生变成了普通学生,甚至是差生。这部分学生面临进入大学之初的预期目标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而且这个差距可能不断地被拉大。当这个差距达到了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心理上的断裂,随之带来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合理地解决,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而导致少数学生多次挂科、留级甚至遭到退学的处理。

(三)个人情感问题处理不当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末期。随着生理的成熟,他们对异性的好感也越来越强烈。而且进入大学之后,没有了教师、父母的严厉管制,很多大学生都开始谈恋爱。但是大学生虽然在生理上成熟了,但是在心理上并没有达到恋爱、成家的标准。而且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大多缺乏谈恋爱的物质基础。当在恋爱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又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时,长期受个人中心所支配的情感必将失衡,也必然给处于情感中的大学生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四)父母呵护的角色地位转变导致心理失衡

进入大学以后,学生由父母呵护的中心转变为独立生活、学习的个体,可是很多学生不能适应这种角色地位的转变。现在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出生在“四二一”家庭,即四位老人(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加上两位父母共同抚养一个孩子。在这种家庭结构中,大学生从小就备受家庭的关爱,是家庭的核心人物。他们习惯性在家庭事务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自我判断和选择,这培养了他们强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容易产生浮躁、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只考虑自身的需要,忽略他人的感受。由于被过度保护,他们很少经历风吹雨打,心理素质比较差,抗挫折能力不强,遇到小小的困难和坎坷时,便难以承受,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当他们进入大学之后,如果不能转变自己的角色地位,必然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

(四)家庭经济状况差异带来的压力

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学习、生活等成本增加,大部分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难免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心理的不平衡。同时,在求职择业竞争过程中,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由于自己的社交范围以及家庭背景等原因,容易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这使得部分大学生时常处于紧张、焦虑和压抑之中,出现自卑感、失落感等。

三、新时期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途径

(一)加强理论学习,创新工作方法

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一是要更新思想观念。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集合起来,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手段,鼓励全校广大师生全员参与,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对于诸如恋爱、人际交往等比较隐私的问题,不适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干预的,可以采取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具有亲和力的方式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二是要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针对大学生特殊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运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开展心理教学和心理知识的普及工作,适时举办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讲座、团队辅导、心理游戏等。大学生热衷基于网络平台的社交,辅导员可以根据他们这一特点,积极利用QQ、邮件、博客等软件工具,通过聊天、留言、发表日志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及时有效地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了解学生生活,助其缓解压力

高校辅导员大多数年轻人,很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年龄上与在校大学生相仿。他们在思想上、行为方式上都和大学生有许多的共同之处。而且辅导员常处于教学的第一线,和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能够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因此,辅导员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在日常的生活中和学生打成一片。一旦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辅导员可以及时知晓,并发挥与学生情感贴近的优势,利用其所学的心理知识开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三)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心理问题的信念

高校辅导员在平时工作中,要通过正面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学生具备调适心理状态、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学生学会用科学、全面、发展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问题,克服认识上的片面和感情上的偏激、固执,学会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实事求是地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正确对待周围环境以及生活挫折。二是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针对在校学生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心理危机,通过交流、疏导,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帮助,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缓解学生心理问题。三是借助网络、多媒体资源开展学生心理辅导。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排忧解惑,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85/200410/3939.html,2004-10-15

[2]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4] 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12).

[5] 张盈,张玲潇,巩学敏.“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J].创新,2009(12).

[6] 吴悦.试论高校辅导员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7] 曲建武,熊晓梅,张伯威。高校辅导员工作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

[8] 王运彩.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

[9] 丁寺良.什么是一流大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心理压力辅导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警察心理压力现状及应对策略
消防员心理压力状况调查
通过图片看内心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