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地方普通高校德育的挑战及对策*

2014-04-17 08:51付绯凤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大众化普通高校德育工作

付绯凤

(五邑大学 广东江门 529020)

地方普通高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于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我国地方普通高校迈入了万人大学的行列。由于是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人数的急剧扩张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更加突显,尤其是德育面临严峻的挑战。精英教育阶段下的地方普通高校德育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地方普通高校德育亟需创新应对策略。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地方普通高校德育面临的新挑战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地方普通高校快速发展同时面临由内而外的挑战。内在方面:地方普通高校的师资队伍、生源素质、收费制度、毕业生就业等发生巨大变化;外在方面:全球化时代下各种文明的冲突、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及以新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等,对地方高校德育形成新的挑战。

(一)生源结构多样化、复杂化的挑战

在精英教育阶段下,招生规模小,录取比率低,尽管是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录取的学生也多为中学阶段“尖子”生,学习成绩优秀,遵守纪律。对这些学生开展德育工作,以灌输式德育方式为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随着录取比率的大幅提高,国家“985”、“211”高校和省属重点高校、地方重点高校录取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学生人数上万的大学比比皆是。轮到被地方普通高校录取的生源,素质与过去相比已大大降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更为显著、复杂。生源结构多样化和复杂化,以及越来越多“90后”独生子女接受大学教育,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增强等原因,导致精英化阶段下的权威灌输式德育方式不再适用。地方普通高校德育面临生源结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地方普通高校德育模式成为必须。

(二)教师与学生同质化、师生关系淡薄的挑战

一方面,精英化高等教育阶段,地方普通高校教师人数少,同一院系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较为均衡,分布也较为合理。教师在年龄、学识、人生阅历等方面与学生差距较大,德育教师在学生心中具有较大的权威,适用权威式由上而下灌输的德育方式。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地方普通高校扩大办学规模,出现万人大学,对教师队伍需求也急剧增加。地方普通高校新进了大批年轻教师,这些教师年龄、学历相当,与学生年龄差距小,出现德育教师年轻化、与学生同质化现象。德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传授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若德育教师过于年轻,本身不具备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经验,则无法正确、清晰地引导学生。因此,德育教师的年轻化、与学生的同质化,意味着德育教师和以前相比,权威性大大减弱,权威式的德育模式不再适用。

另一方面,精英化阶段下,学生人数较少,教师课程相对较为宽松。因此,教师有相对空闲的时间,学生可以较为密切地接触教师,从而保持较友好的关系。这样学生在与教师频繁的接触中,人生观、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后,这种关系出现了异化。地方普通高校迈入万人大学行列,而其经济来源主要为省、市财政拨款,获得的财政支持有限,必然造成学校资源紧张、短缺。为了能够解救困境,地方普通高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上百人课堂、学生教师满课程成为普遍现象。这必然导致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困难增加,学生和教师上完课之后均匆匆忙忙赶往下一课堂,课后交流也日渐减少。这种模式大大减少学生与教师交流感情的机会,师生之间关系越来越淡薄,学生对教师信任度降低,这也大大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三)高校收费制度、学生自主择业的挑战

精英化高等教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采取“福利制”方式,高等学校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对大学生实行免费教育,提供生活费,大学生毕业后也由国家统一包分配。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国家的财政投入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形成国家、社会、家庭共同分摊教育成本的教育收费制度。这种以受教育者家庭经济为基础的收费制度,把家庭间的经济差距带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一部分贫困学生明显感觉到自己与别人经济上的差距,思想上产生压力,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在高校收费制度下,教育成为商品,学生花钱上学,学校、教师理所当然提供服务,促使学生权利意识、急功近利意识、等价交换意识等大大增强,这无疑增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大学生毕业人数急剧增加,且自主择业,然而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职位需求无法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再加之,世界性金融危机、我国宏观的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不愿去基层就业等的影响,就业困难成为现阶段教育的一大难题,就业压力成为大学生首要压力。对于地方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而言,就业压力更大。地方普通高校德育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和引导也显得更加迫切。

(四)文化、价值观多元化的挑战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产生巨大影响,世界上各个国家相互间的交往和联系更加紧密,文化的冲突也越来越激烈。正如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所说:“新世界的冲突根源,将不再侧重于意识形态式经济,而文化将是截然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在世界事务中,民主国家仍会举足轻重,但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在不同文化的种族之间。文明的冲突将左右全球政治。”[1](P136)这种多元文化的存在带来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个人主义、相对主义等的盛行与我国德育一直倡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主流价值观相冲突。我们倡导保护个人合法利益的同时,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多奉献、少索取。而西方多元价值观极度张扬个人利益,强调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冲突时,不作无谓的牺牲。在多元价值观中,相对主义占有重要地位。以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者强烈反对学校德育进行任何意义上的价值引导和灌输,认为灌输是来自上面和外部的,把成人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儿童,压抑和束缚了儿童的个性,应坚决拒斥,进而建立一种“无灌输的道德教育”。这种“无灌输的道德教育”走向极致,在实践中演变成了“无道德的道德教育”,给西方社会带来极其恶劣影响。“学生非常反感教师的道德教育,使得学校德育充满危机。人们对传统道德规范越来越产生怀疑和否定,以往通行的道德规范越来越无法发挥调节人际关系、指导人的行为的功能。社会风气败坏,纵火、骚动、暗杀、抢劫时有发生;性道德混乱,严重危害年轻人的身心健康;游行示威、嬉皮士运动等都孕育着极大的道德和社会危机。”[2](P84)地方普通高校德育在多元价值观冲突下,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信息化时代的挑战

现代信息技术瞬息万变,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发展,深刻而全面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人人又都是信息的发送者。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单向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打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空间中接收信息、发送信息。正如曼纽尔·卡斯特所说:“地域性解体脱离了文化、历史、地理的意义,并重新整合进功能性的网络或意向拼贴之中,导致流动空间取代了地方空间。”[3](P465)而大学生作为使用新媒体技术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在新媒体环境中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交相互动传播后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量。一旦学生对学校有不满情绪,经新媒体一传播,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地方普通高校德育要适应新媒体发展,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开展德育工作。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地方普通高校德育新对策

如前所述,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地方高校生源素质的下降,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权利意识的增强,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都使得传统的以灌输式为主的德育模式不再适用,需要构建相应的德育模式。

(一)主体性的德育观

精英教育阶段下的大学生整体素质较高,学习成绩优秀,在人们眼中属于“好学生”,比较“听话”,因而形成了以灌输教育为主的德育方法。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信息。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地方普通高校生源结构多样化、复杂化,德育教师年轻化,多元价值观的存在等因素决定了德育工作采用权威式、“我说你听”的方式已经失效。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起作用。再加上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与教师之间事实上已经不是简单的接受者和施教者的关系。学生通过新媒体可以快速、便捷地获得信息,同时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这就必然要求德育教师增加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因而,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校德育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主体性的德育观。

(二)生活化的德育理念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万人大学随处可见,学生生活范围和交往范围比以前更广泛,生活反过来对学生的影响更大。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环境直接影响教育,生活即是教育。“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所谓之生活未必是生活,就未必是教育。”[4](P143)人生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生活,仅靠理论的教化并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理论的教导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知,但知“道”不等于“行”。它需要人在生活和各种社会关系中亲身实践与体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自我建构。正如杜威所指出的:“准备社会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5](P147)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处理和解决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时遭遇到的各种价值冲突,学生才会形成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因此,我们要关注生活情境,把德育工作融入到学生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教育、引导和成长。

(三)间接式的德育方法

全球化带来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和西方德育经历“无灌输的道德教育”到“无道德的道德教育”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在提醒着我们,教师不能放弃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的责任,既不能放弃引导,又不能生塞硬灌。如果只通过灌输强加给学生某种既定的价值观念或者规范,并通过考试来考查学生掌握程度的方式,已经完全不能达到德育的育人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德育变成“和尚念经”,产生“左耳进右耳出”等负面效应。因此,地方高校德育应多运用隐蔽式、间接式的德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的内容,实现德育目的。正如杜威所说:“如果将通过教育使道德成长的整个领域进行考虑,直接的道德教学的影响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在数量上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少、在影响上也是比较轻微 。”[6](P99)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德育工作

信息化时代下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得以广泛传播。一方面,大学生作为使用新媒体技术最活跃、最广泛的群体,更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博客、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传递着他们的思想动态。因而,高校德育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加强教育和引导。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地方普通高校德育从内而外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传统精英教育阶段下的德育模式已不适用,改进德育模式成为必须,地方普通高校德育要构建主体性的德育观、生活化的德育理念、间接式德育方法和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开展德育工作。

[1]【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 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付绯凤.浅论中西方德育变迁中的灌输[J].五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

[3]【西班牙】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5]【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美】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大众化普通高校德育工作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