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

2014-04-17 09:02李鹏程
教育科学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公式教材数学

●李鹏程

在实施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努力实践的过程中,数学教师总会感慨“学生怎么就读不懂数学?更不用谈自学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阅读问题”,那么,“数学阅读是什么”、“数学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初中学生数学理解能力”,成为了我们必须研究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数学阅读

数学阅读就是看数学材料, 领会与理解其中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经历数学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体验数学文化,欣赏数学美的过程。它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未来数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传播数学文化的重要途径。

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 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征决定它不同于一般阅读,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

二、数学阅读能力

数学阅读能力是对数学阅读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指学生具备从数学公式、图形、符号、文字等数学材料中提取信息并能独立的进行归纳总结及灵活应用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数学材料的特殊性, 决定了数学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转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元阅读能力。

语言转化能力: 在阅读数学材料时, 从它的文字、符号、图形三种语言表述中提取出数学意义的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材料逻辑结构严谨,但穿插着术语及符号,加上过程或部分运算的省略,从中正确的分析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能力。

元阅读能力: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阅读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的能力,包括阅读任务和目标、阅读策略的知识。

三、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

初中学生鉴于其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结合小学已有的数学基础,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依靠教师在日常教学不断渗透和实施, 并在不断的强化中予以实现的。 初中教学中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一般可采取以下方式。

(一)通过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培养

按照循序渐进的思想,在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教学中,从“扶读”开始,逐渐进入到“解读”阶段,最终到达“放读”阶段。

1.“扶读”读出初知

“扶读”就是教师为学生自己阅读提供纲领和条件。 对于初中数学如:平行四边形概念、有理数运算法则等,一些难度不大,适宜学生阅读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教师都要给予足够的机会让学生阅读。教师可选择其中的一段或一节内容,照顾到各教学环节对时间的要求,合理安排学生阅读的时间。对于学生的阅读,可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内容编拟出阅读思考题与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明确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和识点,通过阅读达到初步认识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目的。有了提纲,学生在阅读教材中才会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思考,才会伴随着大脑的思考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并努力去探索,才能为第二阶段“解读阶段”作好铺垫。

2.“解读”咬文嚼字,读出细节

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教师要恰当地分析教材,恰到好处地在重、难点及思想方法上巧妙点拨,使学生真正吃透教材,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有更准确的理解掌握,明确本质、理清逻辑关系。①数学阅读时要求学生认真仔细,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本身的逻辑严密性,要求学生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 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也不能一扫而过,而要反复、仔细阅读,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 对相近概念的定义要仔细比较,辨别异同。对于公式、法则要理顺思路,分清步骤。

3.“放读”融会贯通,读求突破

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逐步提高, 选择阅读内容时,除了选择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掌握的内容之外,重点放在设计问题或学生提出问题加以探究、应用上,以达到教学的整个目标,从而使学生真正能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参与阅读思考。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实现真正的数学阅读。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掌握了阅读方法后,教师可从阅读一节、一段扩大到一章、一本书;从阅读教材的知识延伸到阅读课外的知识; 从教师的指导到放手让学生阅读自学。 这样就能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过渡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逐渐转变为自学能力了。因此,重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其实是一种创造性的话动,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有兴趣的主动阅读

激发学生数学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数学阅读技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从而优化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情景,把数学问题附上学生喜欢的、熟悉的背景,诱发学生阅读愿望,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适宜的问题情境。 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颖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 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在范例和练习题中培养阅读能力

数学教学大部分时间是在范例和解题中进行的,教师应该抓范例和讲解习题的时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教师要做好示范

严谨、简洁、准确是数学问题的特征,教师在例题、习题讲解、示范中,教会学生怎样审题、怎样读懂题,应充分挖掘材料隐含的意义。

2.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审题和阅读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如:“已知什么条件? 求什么? 关联的知识是什么? 隐藏了哪些条件? ”等等,带着思考去审题会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四)在交流中培养阅读能力

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巨大的作用,它的作用高于听、 做, 学生的交流往往是源于自己对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阅读和理解,不仅如此,合作及交流可以从不同学生的表达中获取思想和方法,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思想、方法、概念的理解,交流中学生可以实现读、写、听、评、讲的结合,提升自己的数学阅读能力。

(五)开展主题阅读活动

主题阅读活动是指一个确定的数学内容或主题,由教师或学生自己选择数学文献(材料),学生自主的开展阅读活动并达到阅读目的的过程。 开展主题阅读活动, 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实现 “先学后教”。如开展对“勾股定理”的理解的阅读、“方程的发展”阅读理解、“初中阶段对数的认识的变迁”的阅读理解等,可以集中学生对某一知识、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授人鱼不如授人渔”, 教师要从繁琐的教学事务中解脱出来,成为一名智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就是要让学生能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从而达到自我提高,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境界。

猜你喜欢
公式教材数学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等差数列前2n-1及2n项和公式与应用
例说:二倍角公式的巧用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