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构建视域下职业教育教法创新策略考察

2014-04-17 12:38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教法学法创造性

强 丽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济源454650)

要培育出更多更好更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职业教育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秉承现代大学理念。这就要求及时创新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教法,坚持秉承人文思想教育基本理念,以服务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训练(并非简单的操作技能训练,包括学生的道德培养、各种素质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为基本模式,抵制功利主义思维和知识工厂教育做法[1-2],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既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思想独立、人格健全且具有远大理想抱负、敢于担当的高职才俊[3]。一般理论认为,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育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和农村第一线的“手脑并用”的高技能人才[4]。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实践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能力强弱,直接影响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只有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才有可能成为高水平的职业院校。

一、现代职业教育应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要真正实现职业教育“教、学、做合一”,必须坚持育人先育己的教育理念。高职教师首先应努力加强自身品格和能力的培育;拓展信息渠道,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资源;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做到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努力达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标准;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实践,自觉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以工作实践为导向,参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职业教育为载体,拓展教育科学知识,提高专门职业能力[2]。

从实质上看,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认知自然与社会。人的认识能力是人的求知动力、求知方式和求知结果的综合体现;人的实践能力则是人的认识动力、实践动力、实践方式的综合体现。知识只有转化成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正能量。[5]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增进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作用不同。方式是内容之本,内容是方式之果。不同的方式内容构成的速度、结构和质量也不同。不同内容既需要不同方式,也强化不同方式的形成。在现代大学理念指引下,高等职业教育应坚持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真正做到职业教育的“四结合”、“五淡化”和“六突出”。

具体而言,“四个结合”是指教师讲授与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课堂教学与非课堂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训体验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科学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五淡化”是指淡化学校与社会的界限、淡化学生与劳动者的界限、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淡化专业界限、淡化学期界限。“六突出”是指突出教育多元性、教育终身性、教育职业性、教育主体性、教育实践性和教育现代性。

二、现代职业教育应全面培养高职生的自主能力

高职学生正处在从高中的接受性学习到大学的自主性学习的转型期,能否顺利地实现这一过渡,将直接关系到其学习的优劣以及今后的个人发展[6]。然而,从职业院校高职生现状看,大部分学生自学能力不强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教授其更多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与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和必要。这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思考。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培养学习兴趣,采用各种激励措施。自学能力的培养不存在永远有效的办法,多种激励措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逐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譬如,设计布置难度适宜的学习任务,能让学生的自学意识得到一定提高,但单一方法难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枯燥。将自学意识引入学习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才是教育最终目的[7]。

第二,改进高职教法,引导高职生学习。在学习之前能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具体学习准备,在学习中能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后能对学习结果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就是自主学习。要提升学生自学能力、逐步树立学生自学意识,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8]。在教学实践中,为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动机,形成独立学习意识,就必须改进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培养高职学生自学能力,应因势利导、参与指导。正是由于高职生暂时还意识不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才需要教师耐心地帮助引导,争取营造大部分学生都能自主学习的氛围[4]。

第三,组织分组讨论,增强学生协作能力。为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学成果的平台,有必要组织分组讨论,同学们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自学氛围。在自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自觉检查;特别是对后进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肯定成绩、树立自信。分组讨论自学方式不但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而且也会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引导学会阅读,多写读书笔记。事实上,自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人一生所需的知识,约有85%以上是靠自学获取的。在自学过程中,“阅读”是重要环节,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做好读书笔记,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从本质上讲,教师的主要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即教学生学。在整个职业教育过程中,“教”的比重应逐渐降低,“学”的比重应逐渐增加。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是一个循序渐进、讲究方式方法的过程。

三、现代职业教育应实现教法与学法的最优融合

在21世纪教育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要素:“学知、学做、学会与人相处和学会生存。”[6]因此,要对高职生学习方法加以指导,将教法与学法有机结合,教给学生学习的科学思维方法,以保证学习的针对性,教法学法的先进性及教学质量的有效性。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只有实现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的最佳结合,坚持授人以渔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会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教会学生学习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还包括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控自己的学习情绪,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懂得学习的规律和原则等。既要有基本学习环节的通用方法(如预习法、听课法、复习法、作业法、总结法等)的指导,又要有各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还要有听、说、读、写等具体方法的指导和对观察、思维、记忆、归纳、想象创造能力的指导。

选择教法与学法的最佳结合点,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存在于教学内容与过程之中。深入钻研和剖析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能力因素和知识系统及其特征。要深入学生学习实际,从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去真正掌控“学情”。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去有目的地建立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课堂结构,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形式,让有利于学法的教法和与之相适应的学法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使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相互促进,催生正能量[4]。

四、现代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高职生的创造力

人类社会进步需要改革创新,创造性活动是创造型人才在创造性思维的支配下进行的一种积极能动的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核心,是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前提[3]。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竞争。在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应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并在日常职业教育教学中贯彻始终[5]。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时代的呼唤,是每一位高职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直觉(灵感)思维的优化组合过程。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摒弃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等陈旧方式,培养勇于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质疑精神与创新意识是前提,增强渊博知识和丰富经验是基础,激发学生的灵活思维、独特创见是关键,将知识技能学习变为准创造是提高思维灵活性、活化知识、触类旁通的有效途径;应该提倡并引导学生通过多维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类比思维、主体思维等思维方法来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9]。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一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发现问题、思索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但是过分强烈的求知欲往往会限制人的思维视野,而仓促接受解决问题的某种方法。这就是所谓的“一叶障目,不见高山”。然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习惯,不仅是各种思维形式与方法的优化,而且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的优化。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坚强、谨慎、自信心、进取心、执着等),对改变条件限制和突破思维障碍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人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使思路开阔,产生独特的见解。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指导学生学好必修课的同时组织一些知识讲座、参观访问、社会实践等,以尽力扩大知识面,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打下牢固基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之一在于高素质的教师,因此高职教师也必须不断地学习,增强文化底蕴和知识技能;增强教改意识,不断深化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努力实现由传统型、经验型教学向创造型、科研型教学的转变。

诚如爱因斯坦所谓:“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高职教师必须宽容理解学生,不仅是让学生继承,还要使学生懂得发展创造,因而要与学生建立起新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把学生看成是未来的发明家,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必须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间,鼓励其大胆提问辩论,共同探讨差异存在的原因,求同存异,鼓励学生超越自己[7]。

古今中外,但凡重大发现者或发明者,大都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锐意进取的品格。因此,除了要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独立的个性外,还应注重培育其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求知欲、百折不挠的毅力和矢志不渝的意志。只有具备优良的品格,人的创造力才能充分发挥并获得巨大成功。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从根本上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培育具有较强创造能力的高等技能人才。

[1][美]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C.Nussbaum).肖聿,译.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美]斯坦利·阿罗诺维兹(Stanley Aronowitz).周敬敬、郑跃平,译.知识工厂:废除企业型大学并创建真正的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美]安东尼·克龙曼(Anthony T.Kronman).诸惠芳,译.教育的终结:大学何以放弃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英]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庄莲平、王立中,译.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5][西]费尔南多·萨瓦特尔(Fernando Savater).李丽、孙颖屏,译.《教育的价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加]迈克尔·富兰(Michael Fullan).武云斐,译.教育变革的新意义(第四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美]托尼·瓦格纳(Tony Wagner).余燕,译.教育大未来[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3.

[8][美]爱德华·希尔斯(Edward Shils).徐弢、李思凡、姚丹,译.教师的道与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英]罗纳德·巴尼特(Ronald Barnett).蓝劲松,译.高等教育理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教法学法创造性
摭谈初一数学学法指导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三角恒等变换学法直通车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