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与认识
——导航年会五周年随笔

2014-04-19 01:35贺鹏梓
卫星与网络 2014年5期
关键词:北斗能力

+ 贺鹏梓

成绩与认识
——导航年会五周年随笔

+ 贺鹏梓

北斗发展成绩斐然

北斗系统在政府和产业界的共同推动下,初步构建起了几个体系。

首先是创新体系,例如位置服务技术,打造了行业的主力军和技术创新的各种平台。重点是通过北斗办的工作,对北斗应用中的一些关键器件进行了研发。并在科技部的“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专项”下,解决了室内外无缝定位技术的一些支撑。在一些关键器件,例如芯片、天线、板卡、广域室内外定位技术体制的确立、以导航电子地图为核心的全息地图相关地理信息构建、以及围绕着智能位置服务的一些技术、位置服务相关后台大数据技术上,有了比较大的突破。

第二个体系是重要产品。高精度板卡已经实现了批量化应用,超过了三万台。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这也是北斗发展契机带来的突破。和国外产品相比,国产高精度板卡已经拥有了相当的竞争优势。例如驾考系统就体现了国产高精度板卡的竞争力。它迫使国外同类产品降低了价格,体现除了技术创新的成就。车载和监控类的产品,我们也实现了过百万量级的批量化应用。这个成绩是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取得的,是很让人欣慰的。例如老人和儿童的监控,以及移动互联网应用,都在逐步展开。大家较为关心的北斗定位智能手机,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得到批量应用。

第三个体系是产业推广。所谓产业推广,是要把产品和产业信息化、智慧城市建设、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进行充分的产业间融合。最终要体现出北斗作为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基础性地位。在终端设备中,北斗要作为标准传感器,自然就能实现落地。在这两个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发改委在最近几年持续推动卫星应用专项,特别强调了要支撑行业的信息化升级,支撑区域的智慧城市精细化管理,发挥北斗的基础性作用。在这方面,北斗产业推广体系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很多地方在规划智慧城市中,已经在把北斗提供的信息放在了基础性地位上,自觉不自觉地应用北斗提供的时空信息。很多行业在信息化升级中,在智能化精细管理中,越来越多地用到了北斗信息,来提高行业的管理效率。

第四个体系是保障。国家、各部门和地方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成立了专门的北斗标准化委员会,来推进北斗基础标准与各类应用标准的建设工作。在政策层面上,国内六部委联合,研究出台相应的总体政策。尤其是国家发改委已经发布了中长期规划,后续出台了关于信息消费的指导意见。后续各个行业和地方还要出台一些相关配套政策。另外,北斗办牵头组织和国际标准对接。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了北斗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和部署。这些都体现了法律政策保障方面的、成体系的工作。另外还实施了技术交流、人才培养、国际合作、财税、地方性产业园区等方面的支持、配合、推动性工作。

北斗推广的进程比当年推广GPS应用要快得多。过去推广GPS时要用五六年甚至七八年才能完成的工作,推广北斗时用两年时间就取得了突破。北斗的总应用规模已经突破两百万台量级,成绩是值得肯定的。

逐步培育北斗产业

业界一直对北斗产业的爆发性成长抱着很大的希望。那么这种爆发在今后五年内会发生吗?但部分专家认为,北斗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它不会出现突发式的成长。

前文提到,北斗产品作为信息化产品的标准件,必然是随终端而存在的。围绕着精细化管理的诉求而推出的导航产品或服务,必然有一个具备相应功能的后台。而只有当社会对管理和服务要求提高到一定的程度,才会需要高精度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因此就出现了云终端的概念。这个概念中必须有强大的后台和形形色色的终端。有关要素之间形成互动,形成对时间和空间信息的依赖。这样的应用形态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必定会随着人们对管理的认识的深入,伴随着信息化的持续升级,逐渐认识到时空信息的价值。在此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修改和优化现有的管理模式。由管理的变革对技术的变革提出要求,对精细化的技术提出要求,进而对北斗应用提出需求。这个过程一定不是爆发式的,而是渐进式的。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国内智能手机的保有量已经达到三四个亿的量级,位置服务产业实际上已经爆发了。未来相关产业还会持续攀升和扩散,沿着信息化升级和智慧城市等几条主线展开,它需要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包括PNT技术的配合。在这个过程中,将会体现出北斗的存在。

北斗细分市场的平衡发展

目前,智能手机市场因为其庞大规模而得到业界的关注。但实际上,北斗的其他细分市场也具有自己的重要性。例如林业系统有两百万潜在用户,如果以北斗覆盖,就能增加两百万的市场规模,具有相当的意义。

北斗业界应当平衡推动各行各业的应用发展。必须看到,北斗是精细化管理的一种驱动力,可以促进产业信息化升级。十八大提出要提质、增效、升级,北斗能为之发挥重要作用。任何一个行业要贯彻这个宗旨,都需要用到北斗提供的精细化信息。实际上,当前大众化市场、高精度市场和行业市场都在齐头并进。因此,刻意强调某个行业会率先井喷是不恰当的,每个行业都需要业界去开发之。

当然,部分对北斗的需求会率先被人们发现。例如驾驶员考试系统,因为道路交通安全事关人民生命安全,因此对精细化时空信息的需求相对突出,有关系统优先被开发出来了。这就体现了具体行业信息化紧迫程度对北斗的需求。

北斗产业发展当前面临的问题

北斗或者说GNSS并不是唯一的PNT手段。但与其他手段相比,北斗或许是中国唯一可以在国际上获取相当话语权的一种PNT技术,可以和国外同类技术同台竞技。这说明北斗的产业队伍是值得信赖的。

而站在产业需求的角度,北斗实际上也是有局限性的,需要与其他技术合作来实现无缝定位。因此,北斗队伍当前面临着两种能力的提升需求。一是北斗本身的能力提升,二是北斗之外的相关PNT能力的提升。

对于北斗本身,一方面存在着北斗系统本身不断创新和改进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产业界不断开发有竞争力的芯片和关键器件。这是业界当前面临的、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

在北斗之外的PNT能力方面,包括室内外定位能力,需要政府不断地建设和完善。这已经写入了发改委的政策文件中。产业界也要持续开发相应的技术和设备。

有效降低北斗芯片的成本

关键器件的成本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北斗。器件成本取决于市场推广,只有单个制造商的生产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成本才能下降。而市场推广取决于企业的能力。首先是技术能力,以及品牌能力、资金投放能力等。因此,有关部门非常希望培育出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龙头民族企业,能与国际巨头抗衡。这样才能真正把价格降下来。

补贴是必要的吗?

有些人认为,国家对北斗企业的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但部分专家认为,从国家层面来说,补贴的投放是有具体指向的。首先,发改委有关的补贴主要用于支持企业研发,可以从总体上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另外一类直接补贴产品的政策往往涉及人身安全,譬如对渔船北斗终端的补贴。总地来说,政府的补贴是用来扶持弱小的新兴产业,用来推动技术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效率、避免无序竞争。而且政府对于补贴经费的使用有完整的评估过程和严格的验收条件。

关于北斗龙头企业

所谓龙头企业,必须具有核心创新能力,拥有创新团队,有品牌建设管理能力,还需要有良好的财务能力,有良好的国际视野,有资源整合与市场拓展能力。

当前国内已经有一批北斗企业正在成长,在不远的未来能够具备与国际巨头抗衡的能力。

关于国际厂商的北斗产品

目前有多家国外企业宣布提供北斗产品。这符合中国政府对北斗系统的承诺——“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北斗是为全人类服务的北斗系统在建设中就强调兼容互操作,在应用上也应当欢迎和鼓励全世界企业积极参与到北斗的应用中,还应当欢迎国外开发基于北斗的增强系统。因此,国外厂商提供北斗产品,是对北斗性能的一种认可,值得欣慰。

对于国外厂商的参与,国内厂商应当积极主动面对现实,不但要用好北斗,也要用好GPS、用好伽利略,开发有竞争力的、差异化的产品,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经营好细分市场,不应当纠结于“狼来了”的担忧。。

猜你喜欢
北斗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北斗时钟盘
幽默是一种能力
“北斗”离我们有多远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努力拓展无人机飞行能力
首个北斗全球“厘米级”定位系统开建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北斗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