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居住行为模式与居住产品设计

2014-04-21 00:36许淼淼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私密性归属感产品设计

许淼淼

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居住区规模不断扩大,住宅楼层越来越高,居民之间的交流却逐渐减少,邻里感情逐渐淡薄。居住区属于人们生活娱乐的重要空间,其居住环境应符合居民居住行为心理需求,满足人们交流与沟通的需要。从影响人们居住行为心理因素分析入手,对居住产品设计提出建议。探究居住行为模式,依据居住行为提出居住产品设计意见,可以有效提高居住产品设计质量,满足居民心理需求,实现其综合效益。

关键字:居住行为模式 居住产品 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影响居住行为的心理因素研究

(一)私密感

欧文奥托曼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普遍存在着私密性活动现象,尤其是在密集有限空间中,其私密愿望及需求容易产生,如在餐厅就餐时,很多人会选择远离入口及过道位置,选择在靠近窗户的位置,这种现象说明着人们对空间有着私密性与安全感上的需求。空间划分直接影响着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范围。人在需求不同时,其对空间的选择不同,如在安静的私密空间独处,感受安宁,在开阔空间则重视交流。空间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员任之间交往的和谐性与否。

(二)归属感

归属感,指的是本社区地域及居民的喜爱依恋等心理感受。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能够给空间拥有者感情庇护,让人与外部环境相协调。人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元,任何人都不能完全脱离社会并存在,人会对自己的家庭、所熟悉的环境有一个依赖感。外部空间是否具有人情味是否具备是生活情趣,直接影响着人是否对该环境空间产生归属感。归属感的存在,让人与环境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领域感

领域感属于人的一种心理需求,领域感的强弱与人的文化背景存在着直接关系,对提高居住区防卫能力、提高居民安全感等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领域感可以满足居民私密性要求。领域感为人共有并控制的一种空间,其空间并非仅仅占有,还包括一定排他性。领域空间属于居住环境中居民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场所,满足着人们的社交及文化活动精神及心理需求。居民对空间领域存在着一定识别要求,区域范围距离居民越近,其领域意识越强,反之,则空间领域意识越低。

二、基于居住行为的居住产品设计建设

人的心理活动及心理需求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居民日常行为活动与其所处空间属于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为此,在居住产品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人们的居住行为模式,考虑其心理因素。

(一)居住产品设计应合理设置空间层次

在传统居住模式下,多采取院落式建筑空间布局,如北方的四合院,这种居住单元以院为中心,并形成了公共性、半公共与私密性的空间层次序列,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营造出良好的空间环境。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住人口的增加,这种传统的居住单位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垂直交通为主的高层化居住模式,为保障居民安全,增加室内空间环境,多将住宅阳台封闭处理,其居住环境私密性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被隔断。为此,在居住产品设计中,应尽量在外部空间中提供不同层次的私密性空间环境,推动居民主动交往与沟通。设计较为开阔的广场空间,可以增加居民休闲活动及运动,将活动广场四周边缘地带进行过渡性处理,如设置休憩设施,设置绿色植物,通过植物围合形成私密空间,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下图为该小区局部绿化情况:

图1:小区局部绿化图

(二)体现空间环境可识别性,提高居民归属感

如在居住产品设计中,其住宅及景观设计毫无特色,基本一致,则会导致居民无法有效辨识小区,只能依靠住宅编号找到自己的住所,导致人们对环境缺乏归属感。在居住产品设计中,居住区出入口十分关键,直接影响着人们归属感的建立。居住区出入口属于一种标志,具有着极强的心理暗示作用,对外来者带有着鲜明的防卫意义,对居住者代表着到了出入口便到了家,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空间角色的转换,属于营造归属感的重点。通过改变出入口铺装、变化出入道路线型,设置标志物等方式提高住宅出入口温馨感,强化其归属感。

(三)庭院式设计居住区局部空间

人们在人工环境中生活及活动,其与自然存在着一定隔离,在居住产品设计中,采取庭院方式合理组织居住区局部空间,将庭院作为室内环境与外部环境的过渡性空间,可以将其转变为居住建筑外部半公共空间,提高居民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满足人们社交需求。在、庭院设计中应包含社会、自然与人等基本要素,并具备知觉空间、行为空间与基本围合空间。应用庭院方式处理居住区局部空间,应考虑居民地区性差异,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设施,创造良好的空间层次。

(四)创造引发居民活动的条件

人们走出私密空间到外部公共空间,多会找一些购物、散步等理由,当人看到其他人在作一种行为时,多会亲自加入并体会,从而让更多人受到影响,参与到更多的户外活动中。当前,在居住产品设计中,个人并没有自己独属的地面空间,很多邻里交流多是由一层住户开始,路过邻居通过打招呼交流逐渐熟悉,并发展到融洽的关系。为更好的营造交流空间,在居住产品设计中可以设置儿童活动场所,聚集更多孩子,吸引家长,并推动邻里关系的发展,满足人们社会交流与沟通的心理需求。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数量增加,居住区规模不断扩大,且住宅楼层逐渐增加,空间的私密性越来越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反而越来越少,无法满足人们的社会交流与沟通的心理需求。本文从私密感、归属感与领域感三个方面对影响居住行为的心理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基于居住行为的居住产品设计建设,通过合理设置空间层次,体现空间环境可识别性,提高居民归属感,庭院式设计居住区局部空间,创造引发居民活动的条件等措施,提高居住产品设计质量,充分满足居民社会交流与沟通需求,实现居住产品设计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宋贞 .浅议居住行为模式与居住区环境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9).

[2]楚方君.现代居住行为模式与住宅户型设计研究[J].网络财富,2009,(17):148.

[3]孙漫漫,孟子南.居住行为模式影响下的上海市青年住宅设计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5).

[4]周胜.既有居住空间改造再利用方法与模式研究——以太原市为例[D].太原理工大学,2010.

[5]吕雪梦.基于住宅选择视角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D].浙江大学,2011.

猜你喜欢
私密性归属感产品设计
“彭大将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绳结文创产品设计作品选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发布学生归属感报告
办公展示两不误的书桌
学校教育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
青花·木 产品设计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