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尊严”为研究点的城市中心调查报告

2014-04-21 00:36周卫玉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中心建设

周卫玉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 A

一、关键词解义

(一)研究方向

人类对于“尊严”的探讨始于古希腊时期。尊严是基于人本主义思想,在文化、宗教、伦理上被广泛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到个人、家庭,大到社会、民族,任何一个方面都少不了提及尊严。

尊严是指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拥有应有的权利,并且这些权利被其他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所尊重。简而言之,尊严就是权利和人格被尊重,即使再卑微的人,也一样有人格和尊严,而且要尊重别人的人格和尊严。

尊严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和层级:

1、自我尊严:即自尊,自己对自己的相信,不放弃理想的追求;

2、人格尊严: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贡献,是人内在价值的真正实现,是价值被承认的依据;

3、社会尊严: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其他个体获得尊严的前提和保障。

本文研究的关键词即为第三层级——“社会尊严”。社会学中的“尊严”是指与个人建立了社会关系的他人、群体和社会对个人的品格、才能等价值的社会评价和社会认同,以及由此而获得的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身份、声望等,也称之为社会尊严。社会尊严具有个体差异性,反映了个人被社会接受和认同的程度,是社会秩序形成的价值基础。城市规划对人的“尊严”的维护体现在:社会成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城市的内在民生建设等。

(二)研究目的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我国存在贫富差距加大、地方建设不协调等矛盾。而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有”目标。

因此,以维护“社会尊严”为目的的城市规划学科,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前提;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发展权及人格权”的保障;是缓解“因权力、地位和资源分配不均匀而产生的社会矛盾”的基础;是打破“以大广场、大草坪、宽马路、摩天楼等形象工程为主体的大城市规划理论”的必要手段;是强调“以人为本,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二、现状场景分析

西安市城市中心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产生因素主要是:建设项目在前期建设时,只考虑 “显著成效”,“拍脑门”决策导致城建陷入恶性循环,对社会公众的实际需求考虑不足。现状问题举例如下:

1、销售者的社会尊严

目前城市中心区基本是以各类高层、高端商业来彰显城市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中心区内对于小商品的公众买卖尊严无从考虑,从描述摆地摊的小商贩的各类词汇可以看出,如“占道经营”、“脏乱差”“城管暴力执法”等。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屡禁不止的社会矛盾,实际上是城市规划中对小商品买卖市场建设的缺失。

2、流浪者的社会尊严

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西安市区内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无处不在。各类收容所、管理站等除了提供临时住所和食物外,对救助的尊严性考虑甚少,流浪者在接受馈赠的同时失去了基本尊严。像纽约中央公园这样为流浪者提供栖身之处和自我救赎的城市公共设施几乎没有。

3、残疾人的社会尊严

西安城市中心的建设往往重视形象、气势等,对于特殊人群的基本需求考虑不足,如公共厕所设置、盲道设置、残疾人通道设置等的缺乏,或设施建设的随意性,致使特殊人群的社会尊严受到不平等对待。特殊人群的设施建设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良心和文明程度。

4、步行者的社会尊严

在寸土寸金的现代化城市中,城市基础建设矛盾突出,城市道路中的人行道空间利用更趋明显,地下是各类管线的“大本营”,被路灯、供电、通讯等管线盘踞;地面是各种附属设施的“根据地”,被绿化、广告、书报亭等设施占领。人行道在利用上不堪重负。各类道路标识的使用人群多为小汽车主,并非行人,西安街头步行的人,在城市中心无尊严。

5、慢行者的社会尊严

曾经的“自行车王国”,现在的矛盾与困惑,马路越来越宽,自行车道却没了。作为交通工具的自行车被贴上“级别”,甚至“阶层”的标签,西安城市想尽办法扩大城市道路面积,机动车借道非机动车道,甚至直接取消非机动车道,发展公共交通只想着“建地铁”“修高架”。慢行者的社会尊严和安全性被抛掷脑后。

6、老龄者的社会尊严

广场舞蹈是在中国街头巷尾十分常见的自娱形式。然而,广场舞和附近居民的矛盾日益突出。西安市城市中心对老龄人的关注明显不够,无合适的健身场所,马路、街角、绿化带都被迫接受为活动场地,一些小区虽然设有广场但周围住宅的密度很大,活动与噪音难以平衡。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国家,老龄人却没有社会尊严。

通过以上现状分析和总结,目前西安城市中心区建设,可反思的教训有:

1、中心区尺度过大,不利于人的活动:

体现在:(1)空间格局上因为东西轴、南北轴及主干道的分隔而呈离散城市中心区规划与建设状态;(2)道路路网分出了若干级别,连通度大大受损;(3)空间布局上过度设计,功能过度分区,造成实施中的多变;(4)规划理念过度形象化,而形象的表达不容乐观,随处可见的是大而不当的广场、冷漠的建筑表情和缺乏活力的环境。

2、中心区地价高昂,过度开发的矛盾:

中心区的建设涉及如何有效带动城市土地开发的问题。多数城市由于急于带动土地的大规模开发,有时在连基本的交通支撑都没有甚至于没有总体发展框架的指导,就盲目启动中心区建设,造成建设发展的极度低效和浪费。体现的是“为建而建”而非“为用而建”。

中心区功能偏门,设施多样化的缺乏:

以政府为主导的中心区开发,常使城市行政中心等成了中心区的主角或甚至成了中心区替代品。中心区固然可以包含行政功能,但比重过大、单一化的行政功能必定使城市形象表情严肃、性格孤立,使中心区失去应有的多样与活力。CBD也不是中心区的真正内涵,虽然可以给人以一定的中心区视觉形象冲击,但CBD 与市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又有多大关系呢?对于真实城市生活,好的中心区既要有大饭店也要有小吃街,既要有音乐厅也要有说书场,只有多样化的结合才会吸引人。

相关文献研究

(一)非专业书籍——《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雅各布斯推崇城市的多样性,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产物,城市的主要特征就是人的活动。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城市里,而这些人的兴趣、能力、需求、财富甚至口味又都千差万别。因此,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都需要尽可能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的功用的多样性,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城市不是建来看的,而是要为使用者服务的,使用者有没有专业知识,并不妨碍他的真实感受。城市是由建筑和人组成的,人才是城市的主角。让我们怀着一颗“尊重和关怀普通人的心”去理解城市中复杂多样的过程和联系,谨慎而精心地,非粗鲁而简单地进行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二)专业书籍——《城市设计的纬度》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城市设计已由最初主要从美学的角度来关注建筑群体的布局以及城市空间,逐渐演化成一种对公共领域品质的关怀。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从物质形态和社会文化方面,创造可供人们使用和享受的场所。

公共领域应满足三个标准:①时间上超越个体生命,表征整个社会从而传达一种历史感;②不同的人群可以加入其中辩论和对抗;③向所有人开放。

实际价值研究

城市中心是城市中供市民集中进行公共活动的地方,可以是一个广场、一条街道或一片地区,又称为城市公共中心。城市中心往往集中体现城市的特性和风格面貌。城市中心的建设无一例外是为人使用的。因此,在城市中心规划时,以满足各类人群的使用,维护各类人群的尊严为最佳方案。

对于中心区规划建设的反思应该分三个层次展开:一是决策层次;二是规划设计层次;三是实施层次。无论在哪个层次,反思都应该首先从规划师自身开始。在决策层次,尽管规划师对行政决策的作用有限,但必须承认我们的一些规划理论和思路也对领导决策产生了不良影响,包括CBD理论的误导。在规划设计层次,对于中心区规划中的诸多败笔,规划师就更难辞其咎。我们现在掌握的规划技术和设计理念方法,还有规范标准等等,都存在很多缺陷,都远达不到一个游刃有余地创建良好城市空间的水平和要求。在实施层次,如果规划只是提供一个终极蓝图而没有周密的开发步骤和分阶段推进的行动计划,就不能够为行政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最终还是会导致一个令我们很遗憾的结果。

(一)决策层次改进原则:

就国家而言,提升公民尊严感关键在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增强公众参与度,制定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政策体系。

主要包括二个方面:首先是社会公平保障政策。通过制定和实施社会公平保障的政策,使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每个社会成员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和环境。其次是公共服务政策。政府应为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每个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以满足弱势群体的基本尊严和基本能力务,为其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再次是收入分配政策。即制定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政策,调节过高收入等,并切实得到贯彻执行,使弱势群体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发展权、话语权、监督权、参与权,以此来维护和保障弱势群体的社会尊严不受侵犯。要进一步提高弱势群体的幸福感,政府必须在百姓家庭生活质量、健康水平、牛态环境、社区建设、基本人权等方面增加公共支出,改善城乡居民的社会环境和综合感受。

(二)设计层次改进原则:

就城市中心区规划与建设而言:

(1)我国城市中心区规划的重点应该是疏解核心中心区,不仅是交通组织、人流疏解,更应该是功能疏解。

(2)中心区规划应该分类对待。我国城市中心区往往不仅是交通中心,也是其他功能集中的中心。商业中心、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居住中心等应分散布局。城市高级别中心区最多是一两个功能结合的中心,不要搞大而全。

(3)走保护旧中心和发展新中心之路,发展城市中心区系统,包括等级序列。通过中心区建设带动城市空间优化。中心区作为城市的重要节点,其建设要突出文化特色。

(4)中心区规划要强调宜人性和可持续发展,一次性做好总体布局,突出特色,意识超前,留有余地,渐进建设,避免改建,要积淀文化。

小结

总之,每一个国家都渴望有尊严,每一个民族都渴望有尊严,每一个群体都渴望有尊严,每一个人也都渴望有尊严。这是因为每一个国家、民族、群体和个体的高层次需求,而且是构建全部社会生活的价值基础和社会机制。社会生活实质上是由尊严布局的一副美丽图画。

城市中心区建成什么样应该多听听使用者的意见。把城市的“面子”做好,市民能体会到荣誉感。但是,与政府政绩观诉求不同,公众更在意的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舒适度和归属感。而这种舒适感和归属感的由来,多是取决于政府对城市建设细节处的投入。因此,以维护“社会尊严”为目的的城市规划学科,才是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的和走向。

参考文献:

1、社全球正义和公民认同: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 徐贲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2、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加拿大)简·雅各布斯译林出版社2006年

3、城市设计的维度卡莫纳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猜你喜欢
中心建设
寒露
Task 1
Task 1等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先定中心后搭配
站在世界中心感受 Thinkpad T400s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