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域下的生存与生活探讨

2014-04-23 11:09尹力禾
武昌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生存哲学生活

尹力禾

摘 要:生存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哲学思考的中心问题。哲学始终关注人的生存问题,是因为哲学在本质上与人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的关系。动物只是一种本能和被动的适应环境,而人则是自觉地改变环境,创造文化,从自然人转变为文化人,从一般生命上升为超越生命的生命。生活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反映了人对自身生命质量的关注及对自身生存本质的思考。本文试图以哲学的视角,分析哲学与生存和生活的关系,并探讨人生活追求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哲学;生存;生活

中图分类号:B821 文献标识码:A

一、哲学与生存和生活的关系

常识对于生存的理解,通常是与“死亡”相对应的名词,即指:维持生命存在的状态,即活着。但是“熟知并非真知”,人们对生存往往是一种狭隘的理解。生存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哲学思考的中心问题。哲学始终关注人的生存问题,是因为哲学在本质上与人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的关系。高清海先生认为:“我们应当承认,哲学的诞生就意味着人已开始觉醒为人、并试图要去了解和把握人之为人的本性。全部哲学的发展,可以看作一面在积累认识人所必要的知识,同时又在探索把握人的本性所应有的特殊原则和方法。正是这一点形成了哲学与科学以及其他意识形式的不同认识特点。①”通常,我们说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是,哲学不是以整个世界为直接对象,不提供关于世界的客观知识,而是为人们提供理解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的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哲学研究世界,是把它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性存在去研究的,哲学从这种研究中要了解的是人的生存意义和生活价值。为人们提供适于人和世界存在本性的对待生活及其世界的思维方式、价值理想和精神意境,这才是哲学这种理论的根本任务和功能。”②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也认为哲学是“境界之学”,“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在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上表现为人生观、价值观,其功用也正在于引导人过上有意义的生活。通过对生存和生活的思考,人才不会总是像动物一样地仅仅是追求“活着”,而是要有“人"的活法,要追求生存的价值,因此,思考生存被赋予了极大的意义,这种意义的主题就是关心人,尊重人,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彰显生命的价值与尊严。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二、生存与生活的区别

在与非生命物质相区别的意义上,人类的存在同其他所有有生命的存在一样,都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即“生存”;然而,在与其他生物相区别的意义上,人类的存在却与其他所有有生命的存在不同,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性存在即“生活”④。生存和生活都是生命的存在方式,这两种存在方式具有本质的区别:生存是一种本能地适应环境的生命活动,而生活是一种创造生存意义的生命活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认为,“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的。”“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①”人的问题是哲学的中心问题,而把人理解为哲学的中心、宇宙的中心也是哲学家的一种自发不自发的倾向,为此,把人和物区别开来成为抬高人的地位的一个前提条件,这些观点无非是从生物性和精神两方面来说的,按照马克思唯物主义发展观,首先是生物性的差别,如人的直立行走,使用工具劳动,大脑的结构等等,在漫长的进化中,人与物终于形成了本质的差别。马克思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与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人和动物界本质的区别就是人具有理性思维,能够进行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培根说:“人是宇宙的中心,是世界的轴”。 动物只是一种本能和被动的适应环境,而人则是自觉地改变环境,创造文化,从自然人转变为文化人,从一般生命上升为超越生命的生命。生活作为一种生存方式,作为一种高级的生命活动,反映了人对自身生命质量的关注及对自身生存本质的思考。马克思说:“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②。动物在它的“生命活动”中形成它的“生存世界”,人类则在自己的“生活活动”中创造自己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有意义”的世界。“生活世界”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类创造的、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世界。马克思在区分动物的“生命活动”与人的“生活活动”的基础上,曾进一步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③”人的世界,是人类的全部活动历史性地创造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都应当从人类创造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去理解。

三、哲学视域下生活的终极目的

生命活动是神圣的活动,它包含了两个层次,即生存活动和生活。高清海先生曾提出了“两次生命”的概念。他认为:“第一生命是人作为自然存在的生存基础”,“第二生命表现的,就是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的生命。④”生存活动是生活的基础,这无论从常识还是哲学上都是好理解的。生活是生存活动的超越,是生存活动的终极目标,指向生活的生存才是永恒的生存,这是哲学上的理解,与常识的理解则是相悖的。常识关注的是人的生存,而哲学关注的是人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世界才是哲学的真正视域。人的生活,必须追求有意义的活法,这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属性之一。当代著名的美籍哲学家赫舍尔指出:人的生存“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他总是牵涉到意义。意义的向度(dimension)是做人所固有的。⑤”人不断追问自己生活的意义,以获得人之为人的第二次生命。有意义的生活就是人的生存的目的之所在。马克思指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⑥。

在“生活”这个层次上,我们人生追求的仍旧是古老的三大范畴:求真、求善、求美。在哲学层面上,求真, 就是要求人的实践活动合乎规律,是一种对客观规律的自觉认识与积极运用;求善,主要在研究人的活动合规律基础之上的合目的性,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中的和谐目标及达到这种目标的合理途径;求美,是在主客体之间波澜起伏而又宏伟壮阔的对象性活动中, 所追求的和谐统一, 并且引申出事物外在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统一起来的机制。 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至真至善至美是最高形式, 是人类的最高境界和最高价值。至真至善至美,就其本义而言,就是最完美、最高意义上的真善美,是真善美的完全融合与同一。人类对至真的追求, 就是对至善、至美的追求,也是对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追求。总之,真善美统一不仅是人的理想模式,也是一种完善的理想人格,是价值观的归宿,也是人生观的归宿;是人类的最高理想,也是个人的最高人生境界。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就不会停止对真善美的创造和追求。在社会实践中,人类总是不断地追求真善美,并以真善美的统一为最高理想。虽然真善美的统一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一直不断追求。经过人们实践就转化为高清海先生所讲的生活境界:“追求崇高的理想,献身崇高的事业,完善崇高的人格,臻于崇高的境界,一向被视为人生的最大的意义和最高的价值。”①而“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即以理论的形态所表达的人类关于自身的意义与价值的自我意识。它一向是以阐扬祟高和贬抑渺小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和理论使命。”①

(本文审稿 武育香)

猜你喜欢
生存哲学生活
浅析当下国内类型电影的现状及对策
在劳动中获得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困境中的生存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