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异质性下隐含碳排放的自身溢出与反馈效应分析

2014-04-29 01:06李晓凤
山东工业技术 2014年18期
关键词:溢出效应碳排放

李晓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191)

企业异质性下隐含碳排放的自身溢出与反馈效应分析

李晓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191)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在2007年的隐含碳排放进行企业异质性分析,发现无论是出口拉动隐含碳还是最终使用拉动隐含碳,由加工贸易带来的隐含碳排放均高于非加工贸易,并且由国企排放高于外企。此外,文章通过对各属性企业隐含碳的自身效应、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分析,发现对于不同属性的企业,各效应带来的隐含碳占比均不相同,其中,国企非加工贸易中自身效应影响最大,外企非加工贸易中溢出效应和自身效应的影响均十分大,而对于加工贸易,则仅有出口拉动隐含碳中存在自身效应影响。

关键词:企业异质性;碳排放;自身效应;溢出效应;反馈效应

1 引言

碳排放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与水泥、石灰、钢铁等工业的生产过程[1]。世界银行报告表明,全球化石燃料燃烧的碳排放占总碳排放的70%,中国以煤炭燃料为主,能源燃烧的碳排放占总碳排放的85%以上。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研究员指出,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有91%~92%是化石能源。其中,煤炭占绝对优势(约为70%),但这种能源结构是不可持续的。

当前学者针对碳排放的研究多是通过隐含碳进行的,所谓隐含碳,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产品,而在整个生产链中所排放的全部二氧化碳。其产生主要是通过自身效应、溢出效应以及反馈效应引起[2]。潘文卿等(2007)利用2000年中国8区域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内陆地区间的溢出与反馈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内陆地区的反馈效应不及沿海地区大[3]。徐盈之等(2011)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将中国2007年制造业各部门最终需求引致的碳排放量分解为直接效应、反馈效应、溢出效应、自给效应以及自溢效应,发现制造业部门碳排放的溢出效应最大,主要对象是能源产业以及服务业[4]。

2 碳排放的计算方法

本文计算的碳排放主要为能源燃烧碳排放,包括各行业在进行生产、加工的过程中通过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所引发的全部二氧化碳。由于隐含碳排放的计算需要通过直接碳排放得出,因此在计算企业异质性下隐含碳排放的自身效应、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前,应先计算企业异质性下的直接碳排放。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1》、《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以及2007年中国分四属性企业、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其中分企业属性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形式如表1所示。

表1 分企业属性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形式

2.1直接碳排放

2.1.1能源的碳排放量

根据能源平衡表所示,我国在2007年的能源种类包括原煤、洗精煤、其他洗煤等17种,且各能源的使用量已知。此时,能源的碳排放总量即各能源的碳排放量之和,而各能源的碳排放量又可通过能源使用量的燃烧量与能源的碳排放因子相乘得出,如公式(1)所示。

2.1.2能源行业的碳排放因子

我国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中记录的能源行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四个。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所供应的能源包括原煤、洗精煤和其他洗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所供应的能源包括原油和天然气,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所供应的能源包括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其他石油制品、焦炭和其他焦化产品,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所供应的能源包括焦炉煤气和其他煤气。各能源行业产生的碳排放量即其所供应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之和。

因此各能源行业在单位投入金额下的碳排放量即可通过公式(2)计算得出,也即该能源行业的碳排放因子。

2.12.3行业的碳排放量

根据投入产出表可知四个能源行业对全部四属性企业42行业的投入量,能源行业的碳排放因子乘以能源行业对某行业的投入量即为各能源行业对该行业投入所带来的碳排放量。将各能源行业引发的某行业碳排放相加即为该行业的总碳排放量,如公式(3)所示。

2.2自身效应、反馈效应与溢出效应

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碳排放。为了得到某种产品,而在整个生产链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称之为隐含碳。由于四属性企业投入产出表的中间使用部分按企业属性分类可以分为44的分块矩阵,因此针对四属性企业而言,其相互之间出口或最终使用拉动的隐含碳主要是由三部分内容引起:由同一属性企业引起的自身效应隐含碳,由全部企业剔除掉同属性作用的反馈效应隐含碳,以及由其他属性企业带来的企业间溢出效应隐含碳,其计算方法如公式(4)所示。

3 结果分析

按企业属性划分,加工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高于非加工贸易,国企的隐含碳排放高于外企。如图1所示,2007年中国的隐含碳排放中,大部分来自于国企非加工贸易企业(占92.7%),其次是外企非加工贸易企业(占6.8%),来自于加工贸易的隐含碳排放占比较少(国企和外企的加工贸易分别占0.2%和0.3%)。这一情况在出口和最终使用拉动的隐含碳中同样有所体现,唯一不同的是出口拉动隐含碳中外企占比有所增加,其中外企非加工贸易占8.7%,外企加工贸易占1.0%,且受出口影响,国企加工贸易拉动的隐含碳也有所增加,占0.9%。而在最终使用拉动的隐含碳中,只有非加工贸易存在最终使用拉动隐含碳,加工贸易不存在这一情况。其中国企非加工贸易拉动的隐含碳占比为94.0%,外企非加工贸易拉动的隐含碳占比为6.0%。

图1 企业异质性下的隐含碳排放

根据公式(4)计算可得,四属性企业隐含碳的自身效应、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如表2所示。可以看到,从整体分析,自身效应引起的隐含碳排放占比最大,其中出口拉动隐含碳中自身效应引起的隐含碳占比为59.9%,最终使用拉动隐含碳中自身效应引起的隐含碳占比为78.2%。按不同企业属性分析,这一情况又有所不同。对于国企非加工贸易而言,无论是出口拉动还是最终使用拉动,自身效应引起的隐含碳比例最大(分别占60.3%和82.1%),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引起的隐含碳占比则有所不同,出口拉动隐含碳中溢出效应的作用更大(占30.6%),最终使用拉动隐含碳中反馈效应的作用更大(占11.9%)。对于外企非加工贸易而言,溢出效应引起的隐含碳占比很大,其中出口拉动隐含碳中自身效应和溢出效应引起的隐含碳占比十分接近,分别为46.8%和46.7%,最终使用拉动的隐含碳中则是溢出效应占比最高,为80.0%。对于加工贸易而言,无论是国企加工贸易还是外企加工贸易,均只有出口拉动存在自身效应引起的隐含碳排放。

表2 企业异质性下隐含碳的自身效应、反馈效应、溢出效应

参考文献:

[1]李锴,齐绍洲.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J].经济研究,2011(11):60-73.

[2]Bo Meng,Chao Qu.Application of the Input-Output Decomposition Technique to China’s Regional Economies.応用地域学研究,2008(13):27-46.

[3]潘文卿,李子奈.中国沿海与内陆间经济影响的反馈与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7(05):68-77.

[4]徐盈之,胡永舜.中国制造业部门碳排放的差异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分解研究[J].软科学,2011(04):69-75.

猜你喜欢
溢出效应碳排放
济南市公共交通低碳发展路径探索
新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新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研究
重庆市碳排放现状及低碳发展路径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城镇化中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产品伤害危机溢出效应研究综述
我国农村教育非货币化收益与溢出效应研究
产品伤害危机对区域品牌的溢出效应及应对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