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治理水土流失的成效与经验

2014-04-29 10:33梁轶飞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水土流失

梁轶飞

摘 要:该文重点介绍了桐城市2008年以来利用国债资金治理水土流失的成效,并对治理经验进行了分析总结,可供其他小流域参考。

关键词:国债资金;水土流失;成效与经验

中图分类号 F40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7-95-02

桐城市国土总面积1 571km2,根据2005年安徽省水土流失监测公报公布,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366.2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3.3%。该市近几年在有效利用国债资金的基础上对其他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开发性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探索出一条将水土流失治理与发展流域支柱产业和建设美好乡村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治理模式。

1 治理概况

桐城市从2008年开始至2011年陆续争取四期水土保持国债项目资金对本市的唐湾河、阴子河、投子山、长冲河共4条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实施综合治理,总投资319万元,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km2,治理程度达到70%。其中完成土埂梯地150hm2,营造茶叶、油茶等经济林果150hm2,退耕还林1 000hm2,封禁治理1 150hm2,建拦砂坝(挡水堰坝)40处,护岸1 500m,建沼气池2 000口。通过综合治理,这4条小流域已初步显示出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 治理成效

2.1 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民收入得到提高 经治理后小流域内农村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小流域在治理前其农耕地∶林地∶园地∶未利用地=1∶2.66∶0.14∶1.26,未利用地面积过大,园地面积过小。经治理后其比例为1∶5.07∶0.95∶0.01,结构趋于合理,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治理后的土壤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大大增强,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在退耕还林农田总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总量却稳步有升。4条小流域内居民人均粮食由治理前的290kg上升到现在的330kg,部分村粮食已能自给。同时流域内通过大力发展茶叶、油茶等经济林果,促进了山区农民的增产增收,尤其茶叶已成为各小流域内的水保经济支柱产业。笔者曾对唐湾河小流域茶叶产销量作过跟踪调查:该小流域4个行政村内每个村都有1~2座年产干茶800kg的小型精制茶厂,经过改造后的无性扦插茶园纯收入达22 500元/hm2,2011年小流域仅茶叶一项收入300万元。与此同时,各小流域综合治理也带动了如交通运输、旅游观光、餐饮等其他产业的长足发展,促进各流域内农民纯收入普遍提高,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3 200元上升到现在的3 800元,增长率为15.8%。

2.2 提高了抗灾能力,降低了自然灾害 治理前,各小流域在每年汛期都曾发生过山体滑坡,河岸冲刷严重,甚至发生过水毁农田的现象。如阴子河小流域在治理前的2009年汛期洪灾中房屋倒塌3余间,河岸滑坡10处长达300m,水毁农田4hm2,治理后各小流域抗灾能力大大得到提高,自然灾害明显减轻。尽管在治理后小流域曾出现过类似大小的洪水,但没有发生一例较大的险情。在早期治理过的唐湾河小流域已出现了山上绿树成荫,山下流水潺潺的自然景象。

2.3 改善了农民生活生产条件,促进美好乡村建设 小流域综合治理不仅使山头绿起来,河水清起来。而且通过将水保工程同农饮工程、沼气池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改水改厕工程相结合,使得小流域内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农村面貌大为改观。现在小流域内每个村都通有柏油(水泥)公路,小洋楼、农家乐周末休闲已成为各流域内一大景观。数字电视、空调也都步入山村,进入农户,少数农户已拥有私家车。农村科技、文化生活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收入的增长,使得山区农民对加强水土保持,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投劳积极性空前提高。

3 治理经验

3.1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为了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力度,适应现阶段水土保持国债项目建设的需要。桐城市于2002年9月成立了桐城市水利水保工程建设管理所,负责全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在此之前,水土保持工作由原设计室兼管)。同年10月,又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办和水利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市发改委、财政、物价、公安、司法、农委、交通、环保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桐城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的工作力度,确保小流域治理成果。同时,根据《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关于改进中央补助地方小型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方式的通知》精神,桐城市还先后制定了《桐城市实施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管理办法》、《桐城市封山育林办法》等制度,建立了市、镇、村三级水保监督管理体系。

3.2 加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宣传 水土保持工程跟其他水利工程一样,也存在着重建轻管现象。所以在小流域治理伊始,我们就加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宣传。主要宣传形式有利用当地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和出动宣传车辆、制作固定标语等形式扩大宣传面。同时还印发水保法律法规手册,使各流域内乡、村领导干部人手一册。各小流域治理结束后,在每个村中都聘用有责任心和能胜任工作的人为村一级管护员,加强水土保持工程的管护。

3.3 加强部门协作,探索治理新模式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面广量大,任务艰巨,需要大量治理资金。而目前仅靠国债项目资金(连同地方配套资金,国家每平方公里投入只有2万~4万元)远不能满足治理需要。在综合治理期间,我们主要将水保项目同国家近期实施的各项农村政策相结合,对各项涉农资金进行有效整合。目前在我市实施的主要农村政策有油茶造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均由林业部门负责)、沼气池建设(由能源办负责)等。为了便于统一组织协调,各乡镇成立了农村生态建设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实施该工作。具体措施是:发展油茶、巩固退耕还林时要与发展经济林果相结合,要以推广沼气池来促进流域内封禁治理等。笔者曾对油茶造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这2项林业措施算过一笔帐:目前我市巩固退耕还林国家投资标准是:造林10 500元/hm2,现有林培育1 500元/hm2,补植补造750元/hm2;发展油茶国家投资标准是7 500元/hm2。近几年这4条小流域共造林200hm2,现有林培育100hm2,补植补造200hm2,发展油茶基地300hm2,累计投入资金465万元,这些资金与水保项目资金相配合使用,则成效相当显著。一方面,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给予农民一定的补偿,让山区农民自觉地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果。另一方面,我们在“林”上下功夫,在水保项目中可适当安排资金和提供栽培技术,帮扶他们发展油茶等经济林。我市投子山小流域按此模式治理,相当成功。endprint

同时,我们还通过实行承包治理等措施引进大量民间资金来弥补治理资金的不足。如:长冲河小流域在治理过程中“实行公司建基地,企业与农户联营”的治理机制,将老百姓年年翻种的120hm2坡耕地全部由牯牛背农业公司承租,将企业同流域治理联系到一起:企业出资金、技术,农民转租土地,农民可以在自家的土地上打工。这样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既解决了治理资金的不足,又吸收了当地的剩余劳动力。通过这种承包治理收到了多种效果:一是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开发治理了“坡耕地”资源,减轻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产环境;三是由于冶理后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非常显著,调动了当地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对周边小流域的治理起到了很好的辐射、示范作用,变“要我治”为“我要治”,加速了整体治理步伐。

3.4 提高基层水保站职工待遇,稳定基层水土保持治理队伍 水土保持各项治理措施的实施和水保工程建成后的管护工作最终都将落实到乡镇一级水保站职工的肩上。目前由于财政压力大,基层水保站职工待遇普遍偏低,水保队伍不稳定(不少乡镇水保站职工外出打工),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为了有效地制止这一现象,在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同时,利用自身行业优势发展水保产业,壮大水保站集体经济,提高基层水保职工福利待遇。目前,各小流域所在乡镇水保站都有自己的经济实体。如:龙眠水保站有1hm2的无性茶苗园基地和一座小型精制茶场;大关镇除有无性茶苗基地外还有自己的蛋鸭基地与养殖水面(主要承包除险加固后的小水库与当家塘发展养殖),职工人均总收入每年达4万余元,极大地提高了基层水保站职工的福利待遇,稳定了基层水保队伍,促进了水保事业的发展。

4 结束语

通过水土流失的治理与建设,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美好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GB50433-2008)[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徐锁柱,张春河,董志宏.正镶白旗开展水保生态建设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04(12):32-33.

[3]陈立华,夏文博.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探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4):75-76. (责编:施婷婷)endprint

猜你喜欢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对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