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陕北绥德大秧歌双扇舞的风格特征

2014-05-02 06:57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系350007
大众文艺 2014年21期
关键词:绥德秧歌陕北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系 350007)

赵 彦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 350007)

我国的民间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秧歌是一种最广泛、最丰富、最具有汉族代表性的舞蹈,从秧歌的发展史来看,已经经历了多少个朝代,由汉代的百戏、宋代的舞队、元代的社火、明清时代的秧歌一步步发展而来,具有几千年的历史,而现代的秧歌表演形式更是形形色色,各个地方有不同的特色、风格,如热辣的东北秧歌、朴实的陕北秧歌、厚重的山西秧歌、诙谐的河北秧歌等等,秧歌是原生态的农民歌舞,是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是在农闲季节进行自娱自乐、祈福保佑、庆祝丰收的舞蹈;它一般在春节、正月、喜庆的日子里表演,是一种集体性歌舞。陕北地处陕西的北部黄土高原,是历史上重要的战场要地,由于陕北的地理环境比较复杂,交通闭塞,偏僻荒凉,生产发展缓慢,又由于众多因素很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才使陕北秧歌较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保留着陕北秧歌这块奇葩,而陕北秧歌是我国汉族主要民间舞蹈秧歌代表流派之一,长期流传在陕北黄土高原的广大地区,陕北秧歌种类繁多、五花八门,手中的道具更是琳琅满目,如腰鼓、扇子、红绸子、手绢、伞头等,陕北秧歌是陕北人民所表达的一种精神寄托和愿望;在陕北,绥德大秧歌只是陕北秧歌的一个小分支,绥德大秧歌最主要是用双扇来舞蹈,绥德大秧歌双扇舞从文革以后逐渐盛行,突破原始秧歌进行创新,一直受绥德人民所喜欢,而绥德秧歌双扇舞只是一个舞种,每到春节人们就进行“闹秧歌、闹红火”等活动,“闹秧歌”一般是县里的各村进行秧歌比赛,比服装的艳丽,动作的新颖和整齐。随着时代的发展,秧歌因为步伐简单,动作好学、易记,广泛流传,已成为人们所喜爱的舞蹈;在街头、广场随时都可以看到不同年龄的人群在扭秧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关于研究秧歌的文章琳琅满目,但关于绥德大秧歌双扇舞的理论研究少之甚少,陕北绥德大秧歌双扇舞在不断的创新,至今只有一些影音资料和少许的参考文献。对于陕北秧歌舞蹈特征、风俗习惯、文化底蕴的研究较为分散,随着老艺人相继离世,发展为后继无人的趋势,由于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绥德大秧歌中的双扇舞的研究更是少之甚少,因此,笔者对其进行理论上的辨析、整合,力求使多种研究方法达到和谐统一。在实践意义上,陕北绥德大秧歌双扇舞具有锻炼身体健身的作用,具有调节情感、抚慰心理、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功能;在理论意义上,在陕北秧歌里绥德大秧歌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分支,而绥德大秧歌普遍采用双扇作为道具进行舞蹈,研究绥德大秧歌双扇舞的风格特征是对目前陕北秧歌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从各个层面各个方面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一、绥德大秧歌双扇舞的表演风格

绥德大秧歌双扇舞是一种集体性舞蹈,参加的人数少则十几二十人,多则二三百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绥德大秧歌的表演风格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具有塑造丰富多彩的情绪,在唢呐、大鼓、锣等打击乐的伴奏下进行的舞蹈,表演者的情绪、情趣、激情、感情能表演的淋漓尽致,在这样的氛围内可以无限发挥自己独特的个性;2.舞步简单、易记,它不像踢踏舞有多种步法,不像古典舞多样的身法,双扇舞的配乐旋律根据当时盛行的民间歌曲,随即可舞,不要求表演者有多深厚的功底;3.能塑造庄严而神圣的意境,随着强烈的鼓点,人民心中的意愿而舞,心中会有莫名的激情,强烈的宣泄出来,不管是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还是健康、平安,心中富有无限的虔诚;

绥德大秧歌双扇舞的表演程序:首先去敬神,是指去庙里举行敬神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平安、驱邪祛病;然后去每家每户进行“排门”,属于拜年娱乐活动,表演的时间为正月初三开始至正月初九,“排门”有讲究必须先从地理位置从高由低、社会地位受尊敬的长辈开始,必须挨家挨户向大家拜年,家家户户也要给秧歌队赏钱或烟酒糖果之类的作为答谢,每次“排门”完秧歌队把烟酒糖果平分给演员;然后去机关单位、学校、医院去拜年,同样也要答谢;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各村的秧歌队进行秧歌竞赛,秧歌闹到了高潮,人们整日的沉淀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之中。在表演的形式形态特征上陕北绥德大秧歌双扇舞可以分为表演形式与动作形态,它的表演形式一般采用“踩大场”的形式,在每年的正月里各村的秧歌队云集广场,进行互相竞赛,“踩大场”是通过展示服饰、化妆、动作、队形图案以及舞蹈的编排、乐队的伴奏、演员的情绪、动作的整齐度、演出的效果来评定演出水平的高低;队形图案在艺术风格的表现上,遵循整齐一律、平衡对称、多样统一、调和对比的原则,使得双扇舞秧歌充满生命力、创造力;秧歌中的服饰尤其重要,秧歌表演的好坏也看其服饰的艳丽,因为一般都在每年的春节表演,气候比较寒冷,衣服有时穿的较臃肿;女发饰、服饰多为花花绿绿的,寓意来年风调雨顺,庄稼有个好收成;男服饰身穿羊毛马褂,手拿伞头,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常年干旱,风沙比较大,头系羊肚子手绢,目的为了防风沙,随着社会的发展服饰逐渐统一颜色、款式。

二、绥德大秧歌双扇舞的艺术风格

绥德大秧歌双扇舞的艺术风格就是其独特性与米脂大秧歌双扇舞的不同点,首先,表演的动作动态艺术风格及其服饰是绥德大秧歌双扇舞的独特性。动作是其构成的基本元素,绥德大秧歌双扇舞动态风格最突显的是身体的“扭、摆、走、跳”与扇合一,“扭”是陕北绥德大秧歌双扇舞最基本的动律特征(见图2-1),“扭扇”是用扇子的绕花来带动其腰部进行扭,步法就是十字步,要求手与脚配合,“扭扇”动作一般在走大场时应用;“甩扇”双手同时绕花,用小臂带动手腕,在十字的基础上带动胯向旁甩,甩的同时要求双脚立脚并拢,“甩扇”动作一般在变换队形时应用;“摆扇”是以肩、胸带动大臂,手腕抓扇放至身后进行摆扇,像鸭子戏水,“摆扇”动作一般在秧歌小短句中应用;“闪”是以身体为轴带动腰突然一甩,一般也在秧歌小短句中应用,表现出憨厚、幽默诙谐的韵味;“走”是绥德秧歌双扇舞中最常见的动作(见图2-2),应用行进步与扇花进行舞蹈;“跳”的动作配合扇子进行甩跳,跳的要求是要轻盈,由于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势相对复杂,“跳”的动作是来源于地势的不平坦,多在秧歌小短句中应用,有句艺诀“扭的像花姗姗(蝴蝶之意),摆的像水上飘”都是形容动作的独特形态。它的动作形态由于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主要突出身体和扇子相互配合的“扭、摆、闪、跳”,表演风格粗犷、质朴、奔放、刚健,“摆”与“闪”是双扇舞秧歌中最具有特色的韵律性动作,也是衔接动作,相对难的动律;不仅要看表演者的身体动律,还要看其手脚与身体的灵活性;大秧歌双扇舞的基本动作:十字扭步、行进步、三进一退步等,大秧歌双扇舞的形态就是植根于农耕文化之中,所谓秧歌的形态来源于劳动生活;绥德大秧歌双扇舞的队形图案是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同时,也是陕北秧歌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队形的变化看指挥的选择,在编排时可根据表演的形式来选择,可变换为多种队形,沿街走大场时编排可分为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等,指挥根据手势的不同变换不同的队形,如队伍拥挤时可在原地指挥走双蒜辫、富贵不断头、卷白菜的队形,队伍在行进中可以走绕八字、双蒜辫等等队形,精巧的构图能说明秧歌的好坏,进一步表现陕北人民的智慧、才能和艺术创造力,也能体现劳动人民对美的追求。

绥德大秧歌双扇舞与米脂大秧歌双扇舞的不同点在于绥德秧歌双扇舞的表演风格:粗犷、质朴、奔放、刚健,主要突出身体和扇子相互配合的“扭、摆、走、跳”与扇合一(前面已经详细介绍),而米脂大秧歌双扇舞的表演风格:细腻、柔美、抒情、恬静,主要突出的身体与扇子配合的“扭、摆、拐、闪”与扇合一,“扭”也是陕北米脂大秧歌双扇舞最基本的动律特征,“扭扇”是用扇子的绕花来带动其腰部,步法就是十字步,要求手与脚配合,要求要细腻、柔美,“扭扇”动作一般在走大场时应用;“摆扇”是以肩、胸带动大臂,手腕抓扇放至身后进行小摆扇,像鸭子戏水,“摆扇”动作一般在秧歌小短句中应用;“闪”是以身体为轴带动腰突然一甩,一般也在秧歌小短句中应用,表现出憨厚、幽默诙谐的韵味;“拐”是秧歌行进中步法的变换,如三步一退,走三步时向后退一步时做一个转圈;正所谓有句话“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秧歌中绥德大秧歌双扇舞就好比男子汉,米脂大秧歌双扇舞好比小女子。

三、双扇舞秧歌表演艺术在秧歌中的地位与作用

秧歌发展历史悠久,是民族历史发展、人民集体艺术创造的结晶,秧歌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双扇舞秧歌表演艺术表现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审美情趣与审美理想,双扇舞秧歌表演艺术在秧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第一,双扇舞秧歌使秧歌更加丰富化,推动秧歌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秧歌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二,双扇舞秧歌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使劳动人民在情绪上、精神上得到陶冶,使人赏心悦目,美化心灵,促进劳动人民身心的健康和社会的文明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文明,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们舞蹈艺术发展到今天,它作为人类自身高洁、纯美灵魂的物化形态,作为人的自由本质感性直观的外化显现,它就应当闪烁真、善、美的理想灵光,从而成为推动社会前进和发展的一种能动的精神力量。”1可见,双扇舞秧歌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地位;第三,绥德大秧歌双扇舞具有提高人民的审美和鉴赏能力的作用,使国家非物质文化——秧歌得到再一次升华;第四,双扇舞秧歌更好的锻炼了人们的身体,调节心神,加强各脏肺组织的协调功能,充分锻炼四肢的运动能力,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第五,生动的双扇舞蹈比枯燥的理论更有说服力,使民族更加团结,增进相互之间的谅解,增进友谊,增强地域、社区、家族内部的凝聚力,起到社会调节器的功能;第六、繁荣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在继承了传统秧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时俱进,不易被社会所淘汰。

综上所述,对绥德大秧歌双扇舞的表演风格、艺术风格以及在秧歌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辨析、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表演风格、艺术特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挖掘,双扇舞秧歌突破原始秧歌,进行创新,成为人民所喜欢的舞蹈,仔细分析了双扇舞秧歌在秧歌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阐述,让这一中华瑰宝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陕北绥德大秧歌双扇舞曾经随团到香港、伦敦、巴黎、澳大利亚等地演出,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欣赏水平日益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珍惜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的专场表演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笔者坚信研究绥德大秧歌双扇舞是继承和发展原生态农民舞蹈,充分补充陕北秧歌。

注释:

①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7:25.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陕西卷)[M].中国ISBN中心,1996.2.

[2]陕北文化研究论文[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3]海海,陕北民俗舞蹈史话[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5.

[4]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7.

[5]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于平,舞蹈形态学[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出版,内部用书.

[7]宋修妮,中华健身——秧歌[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8]金秋,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9.

[9]左青,盛世热舞面面观——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一瞥[J].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4.

猜你喜欢
绥德秧歌陕北
绥德怎不名天下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陕北迪士尼
——碧麟湾
网络货运经济“一路前行”——区位优势让绥德县域经济找到新“支柱”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昌黎地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