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亚农瓷宫:漂洋过海的“南京瓷塔”

2014-05-02 03:01撰文那颜
海洋世界 2014年11期
关键词:路易十四琉璃南京

撰文/那颜

特里亚农瓷宫:漂洋过海的“南京瓷塔”

撰文/那颜

在天津有一座贴满了数以亿计的碎瓷片,并用4000多件古瓷器装饰的瓷房子。当人们为它啧啧称奇时,并不知道早在500多年前,秦淮河畔就已经矗立着一座独一无二的琉璃塔——报恩寺瓷塔。这座瓷塔还“漂洋过海”来到法国,催生了路易十四的特里亚农瓷宫。

法王路易十四是中国风尚的最大拥趸者。在他的影响下,当时的欧洲贵族纷纷以拥有来自中国的奢侈品为荣。他们在教堂、在宫殿、在家中的陈列室展示这些昂贵收藏。

很快,这位伟大君主便不再满足于这种零敲碎打的收藏,而渴望能拥有一座真正的中国宫殿。在这座中国宫殿里不仅有中国陶瓷、中国丝绸、中国家具……,连宫殿本身都极富中国韵味。在他的设想里,这会是一座“惬意居”,地方不需太大,却能让他摆脱凡尔赛宫的纷繁芜杂,暂时放松身心。他将与心爱的女人一起在中国式的卧室里醒来,在中国式的园林里散步,在中国式的大厅里会客……

1670年春,路易十四选择了另一个路易——建筑师路易·勒沃——来实现这个梦想:修建一座中国式的“惬意居”。

《荷使初访中国记》:“载着”中国瓷塔漂洋过海来

路易·勒沃对于什么是中国式的宫殿心中没底,就决定去书中寻找答案。因为中国热的兴起,市面上出现了不少介绍中国的书籍。这些书都是由一些到过中国的传教士或商人所撰写的,记录了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

路易十四

对于一位从没去过中国,却必须修建一座中国式宫殿的建筑师来说,文字记载是远远不够的,直观的图像资料才是最重要的。可供勒沃选择的余地并不大,配了插图的只有两本:法国传教士阿斯纳斯·柯锲撰写的《图像中国》和荷兰人约翰·尼霍夫撰写的《荷使初访中国记》。后者让勒沃一见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165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出使团到中国访问。使团专门配备了一位擅长画素描的画家,这就是约翰·尼霍夫。他的任务是将沿途所见的景象以及奇特的建筑物忠实地画下来。这些素描很多都成为《荷使初访中国记》中的插图。尼霍夫对南京大报恩寺印象深刻,用了大量笔墨来描述大报恩寺,并重点提到了坐落于大殿后面的瓷塔。他不仅对这座瓷塔的位置、性质、建造材料、装饰方法等做了详细介绍,还精心绘制了素描。

图文并茂的《荷使初访中国记》一面世,就引发了欧洲人的热捧。在很长时间里,它都是欧洲人了解中国的重要来源,那些文字与插画被其他书籍引用或改编。被尼霍夫称为“南京瓷塔”的奇特建筑,也被欧洲人认为是一座足以与比萨斜塔、古罗马斗兽场相媲美的伟大建筑。

勒沃翻开《荷使初访中国记》,看到“南京瓷塔”的那一刻,灵感女神缪斯降临了。那么,这座“南京瓷塔”究竟是怎样一座塔呢?

“南京瓷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琉璃塔

“南京瓷塔”位于南京秦淮河畔长干里的大报恩寺内。大报恩寺是明朝永乐帝为纪念生母而造的皇家寺院。整个寺院共有殿阁20多座、画廊118处、经房38间,耗银250万两,动用劳工10多万人,耗时19年之久。从永乐十年开始建造,直到宣德六年才建成,期间经历永乐、洪熙、宣德三位皇帝。

永乐帝下令修建大报恩寺时,明确指示“造九级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大报恩寺瓷塔高达78.2米,相当于现代20多层楼高。它的塔身呈八角形,共有9层,站在最高层能望见几十千米外的长江。塔顶镶嵌纯金制成的金珠,塔身由砖砌成,并以白瓷贴面,每个拱门则用五色琉璃砖装饰。琉璃砖上雕刻着狮子、白象、飞羊等佛教题材的图案。它的檐下悬挂风铃。塔内供奉金佛。每一层的每一面墙壁都开着2扇窗户,总共144扇。每扇窗内都放置一盏长明灯,并用磨得极薄的蚌壳制成的“明瓦”封闭。

彻夜不灭的长明灯配上光华流转的琉璃,使大报恩寺瓷塔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五色琉璃塔”。这种五色琉璃构件榫合的独特结构,让它有了“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的美称。大报恩寺瓷塔是中国唯一一座被史料记载的琉璃宝塔,确实达到了永乐帝“第一塔”的要求。

路易·勒沃决定修建一座像南京瓷塔那样的瓷宫。这个设想获得了另一个路易——法王路易十四的支持。他下令在凡尔赛宫附近那个叫特里亚农的地方,修建一座小型宫殿。

特里亚农瓷宫:欧洲建筑史上的第一次中西合璧

在勒沃的设想中,特里亚农瓷宫应该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瓷宫,就像“南京瓷塔”一样,通体被璀璨夺目的琉璃所覆盖。想要实现这种设计,关键就在那些施了琉璃釉的陶瓷构件上。当时只有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烧瓷技术,想要完美地达到设计效果,最佳选择莫过于中国制造。

无奈建造一座宫殿,即使是小型宫殿,所需陶瓷构件太复杂,尺寸也太大,无法采用异地烧制、本地装配的做法。更何况中国与法国远隔重洋,海上风浪莫测,又有海盗时刻威胁行船安全,即便这些配件能烧制出来,也无法保证能一个不少地运到法国。

勒沃是聪明人,聪明人懂得不跟自己较劲。基于现实的考虑,他放弃了中国制造的设想,改由法国制造。经过一番考察之后,勒沃选择了当地的鲁昂瓷厂作为这些陶瓷构件的提供商。

建成后的特里亚农瓷宫,就像“南京瓷塔”一样,外表镶嵌着瓷砖。这使它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瓷宫。瓷宫采用了中国的挑檐设计,檐下悬挂响铃,风一吹就叮当作响。这种设计也参考了“南京瓷塔”的。与“南京瓷塔”不同,特里亚农瓷宫是单层的,乍一看有点像亭子。

在中国传统宫殿式的建筑中,屋顶总站着几只怪兽。嘲风是传说中的龙子,不仅象征吉祥、美观和威严,还有震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寓意。也是因此,嘲风被作为镇殿的瑞兽安放在檐角上。站在屋顶的还有它的兄弟螭吻。这位龙子长着龙头鱼身,喜欢吞火。中国古代建筑都是木结构,最怕火灾,因此防火是重中之重。这位能吞火的龙子被安放在屋脊两端,做张口吞脊之状。这种设计寄予了“避火”的美好意愿。传说中螭吻好动不安分,喜欢在高处窜来窜去。为了不让家宅失去瑞兽庇佑,螭吻会被剑钉在屋脊上。

勒沃无疑也在《荷使初访中国记》的精美插图中看到了嘲风与螭吻。不过他不懂得这里面所蕴含的文化寓意,只将其当作好看的装饰而已。这种特殊的建筑风格也被勒沃复制在特里亚农瓷宫上。为了迎合君主的喜好,外表狰狞的嘲风和螭吻被换成了漂亮的“中国花瓶”。远远望去,特里亚农瓷宫的屋顶上有一排“中国花瓶”次第排开。与其他陶瓷构件一样,这些屋顶花瓶也是法国制造的。

特里亚农瓷宫的规模很小,仅有一座大厅和两间大卧室。它的内部装饰充满了浓郁的中国味道:内墙与大厅地面都铺着白地蓝花的瓷砖,这是青花瓷赋予的灵感;到处可见中国瓷器的身影,就连使用的家具也是仿中式设计的;丝绸、地毯、屏风等都绘制了充满异域风情的中国图案。

路易十四很满意这座“惬意居”,将它作为爱的礼物,送给了心爱的蒙特斯潘公爵夫人。之后的无数个日落黄昏时分,他们漫步在瓷宫内的中国园林中。这里花木错落有致,不仅有假山、拱桥和曲溪,就连小径也是曲折多变的。可惜好景不长……

瓷宫和瓷塔的最终结局:琉璃易碎留长叹

从勒沃选放弃了中国制造之时,就注定了特里亚农瓷宫早夭的命运。修建瓷宫所使用的陶瓷构件采用了鲁昂瓷厂所烧制的釉陶。这是一种低温陶瓷,烧制温度大约在700~900摄氏度之间。它与中国烧制的高温陶瓷相比,瓷化程度不够,吸水率高。在自然风雨的考验下,陶瓷构件的釉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龟裂,瓷宫的屋顶开始渗水。

与瓷宫一样“渗水”的,还有曾经甜蜜的爱情。为了留住路易十四的爱恋,公爵夫人悄悄给他下了春药,谁知春药事件却演变成了“毒药”事件。丑闻一传开,公爵夫人不仅名誉扫地,还失去了君王的最后一点眷恋。1686年,路易十四下令拆除这座爱的象征,责令勒沃在原址修建一座大特里亚农宫。后者因为使用了大量的粉色大理石,又被称为“特里亚农大理石宫”。

在大洋彼岸,“南京瓷塔”的命运也很坎坷。据记载它不仅多次修建,还遭遇了两次大型雷击。第一次发生在1566年2月18日,当时暴雨倾盆,雷火从天而降,从塔顶蜿蜒而下,大报恩寺里的一百多间殿阁尽化为灰烬。虽然经过了修葺,但建成之初的盛况已不再了。第二次发生在1800年,因为损坏严重,当时的清政府特意拨款修整。

随着《荷使初访中国记》在欧洲的广泛传播,“南京瓷塔”可谓盛名在外。在明清两代,“南京瓷塔”被欧洲人视为到中国的必游之地。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英国人扑向眼红了几个世纪的“南京瓷塔”。一个月后,英国军舰满载着战利品离开了南京,其中就有“南京瓷塔”塔身所镶嵌的琉璃砖和塔内供奉的金佛。

经此一劫,“南京瓷塔”被迫褪去了一身光彩照人的琉璃妆,露出黯淡失色的砖砌塔身。可更大的劫难还在后面。1856年,太平天国诸天王出现严重的内讧,北王韦昌辉害怕翼王石达开会占据大报恩寺,并利用“南京瓷塔”做炮台轰击南京,就下令焚毁大报恩寺、拆毁“南京瓷塔”。从此人间再不见这座矗立在秦淮河畔长干里的“南京瓷塔”,只能从图画与文字中想象它昔日的风姿。(责编:沈婷婷)

猜你喜欢
路易十四琉璃南京
“南京不会忘记”
传统琉璃文化的现代表达
南京大闯关
皇帝写的“诗”
法国大革命的三个重要起因
凡尔赛宫助路易十四集权
试论路易十四的欧洲争霸历程及其历史启示
琉璃的精工之美
——苏氏琉璃作品风采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