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乒乓球人力资源利用效应及发展对策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

2014-05-05 10:31桂海辰
山东体育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天津市乒乓球人力资源

桂海辰

(天津科技大学体育部,天津 300222)

乒乓球自1902传入我国天津,至今在中国已经走过了110多年的历程。目前,我国乒乓球逐步形成了这样一种发展模式:乒乓球的运行资本(乒乓球训练资金、场馆、设备、器材等物质资源)、乒乓球的技术与规则、乒乓球的管理体制与管理者一直处在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利用中,而独有人力资源(经过多年训练的资深高水平运动员)没有形成循环。即目前虽有很少一部分资深运动员继续在乒乓球系统内发光外,绝对多数的高水平运动员均走向淘汰、退役、转行、废弃、远离乒乓球事业的不归之路。

这种发展模式的最大弊端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与丧失,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的恶性循环加重,社会安定受到威胁。如何变革传统的发展方式,走乒乓球人力资源循环型发展的道路,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最充分地循环利用资源,珍惜我们付出巨大代价培养出来的人才资源,为他们创造条件服务以全民健身为核心的民生事业,这是乒乓球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

基于这样的思考,本研究以天津市为例,试从循环经济的视角,探讨作为公共体育资源的乒乓球人力资源如何服务于民生建设的问题。本研究在调查与分析天津市近10年的乒乓球人力资源成本的投入与产出的基础上,客观地评价了天津市乒乓球人力资源利用效应,揭示了现存的天津市乒乓球发展的人力资源代价,提出以环境经济理论为导向,变革当前的乒乓球发展模式,通过构筑资源循环型发展方式(运行机制)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保障我国乒乓球内外部体系发展平衡,避免乒乓球人才浪费与流失,使乒乓球事业以最小的资源代价获得最大化的资源效应,为实现我国奥运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服务,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制定促进民生建设的社区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政策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1 研究方法

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系统、百度网站和万方数据库及天津科技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中国学术期刊》、《中国博硕论文》和《复印报刊资料》等多种全文数据库收集了2003-2014年3月对我国乒乓球人力资源利用效应及发展对策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书籍和学术期刊等。以天津市为例,对天津市乒乓球人力资源发展的投入与产出、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及其代价进行了调查。为了确保问卷调查有效性,我们通过访问咨询的方法将设计的问卷请有关专家、学者、政府工作人员、当地居民对问卷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多次修改之后,又进行了问卷的信度检验。在确保问卷科学性及合理性之后,进行正式的问卷调查研究。调查期间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5份,回收率95%。在整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SPSS、Excel等统计软件对所得资料进行了数理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天津市乒乓球人力资源发展的投入与产出

2.1.1 发展乒乓球人力资源的资金投入分析

乒乓球人力资源的资金投入是指对乒乓球运动发展起直接推动作用的人才的资金投入。主要包括乒乓球运动系统内的各级各类管理人员、运动员、科研人员、裁判员、医务人员、教学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等。调查显示,近10年来,天津市发展乒乓球人力资源资金的投入主要包括3个方面:1)专业队的投入。即每年培养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经费投入平均为300万元,10年累计投入3000万人民币;专职乒乓球教练员17人,17名教练员的月平均工资为4000元,10年累计投入680万元;专职乒乓球管理干部15人,其月平均工资为4000元,10年累计投入680万元;乒乓球训练场地的使用、维护、管理费用每年平均120万元,10年累计投入1200万元。2)乒乓球少体校的投入。全市乒乓球少年体校13所,每年培养少儿乒乓球运动员的经费投入平均为250万元,10年累计2500万人民币;给予专职乒乓球教练员40人,40名教练员的月平均工资为3500元,10年累计1400万元;10年来少体校的乒乓球训练场地维护与管理费用平均每年15万元,10年累计150万元。3)社区乒乓球的投入。天津市体育局和市社区服务组织为丰富社区居民的体育文化生活,每年给予不同资金额度建设露天乒乓球台以满足居民开展乒乓球活动的需求。

多年来,由于天津市为我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培养注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此,天津成为我国乒乓球出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基地。天津不仅仅出现了许多奥运会和世界乒坛顶尖级的高水平优秀运动员,诸如马文革、李平、郝帅等,同时天津的大众乒乓球运动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体育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2.1.2 乒乓球运动员人才培养的产出

全市乒乓球少年体校13所共培养了1860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其中向市代表队输送运动员44人,占总培养人数的2.36%。其余1816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占总培养人数的97.64%)有637人考入体育或其他高等院校(占1816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34.4%);1179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占总培养人数的64.92%)在经历至少5年上的乒乓球训练后,成为社会乒乓球的骨干。在44名进入专业队的运动员中,一级以上运动员14人(0.75%),二级运动员30人(1.6%)。

尽管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比例在世界乒坛占有绝对优势。但在各省市的比重却是很少的。而各省市为其有限的成才率所付出的社会公共资源是巨大的。占乒乓球培养总人数2.36%的职业运动员占居着天津市乒乓球社会公共总资本投入的52.4%,而大众乒乓球的社会公共资本投入仅仅是职业乒乓球运动员的1.7%。如此巨大的反差告诉我们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乒乓球的公共投入究竟要为谁服务?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和落脚点究竟是什么?如果我们不能协调好竞技乒乓球与大众乒乓球和谐发展的关系,即使竞技乒乓球发展的再好,没有良好大众乒乓球基础的乒乓球,最终也将是“无水之鱼”,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天津市乒乓球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及其代价

2.2.1 乒乓球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调查发现,近10年来天津市培养的运动员参加过全国性乒乓球重大赛事的人数为44人,获得最好的成绩是3次国内重大比赛的银牌。目前44名运动员中退役14人(占总人数的31.81%),14名运动员退役时平均年龄均没有超过25岁。现役的30名运动员中25以上岁的运动员仅有2名(占目前人数的6.66%),93.34%的现役运动员是在25岁以内。这表明天津市现役乒乓球运动员利用率的最高群体在25岁以内,大于25岁以上运动员的利用率仅为6.66%。另外,从乒乓球运动员退役后的状况看,只有有14.2%的运动员继续从事专业乒乓球事业,服务社会大众乒乓球事业仅有7.10%,两者之和为21.3%;在剩余的78.70%退役运动员中,有35.70%的运动员告别乒乓球事业,有21.40%的运动员待业、出国谋生(7.10%)、读大学(14.20%)。

另外,我们对没有进入专业队和考入体育或其他大专院校的1179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中的300名运动员(离开市体校)进行了追踪调查。从调查结果显示,300名离开市体校的运动员有21人(7.00%)在大众乒乓球俱乐部从业,服务大众乒乓球公益活动(社会体育指导员)13人(4.33%),两者之和为34人(占调查对象的11.33%),不再从事乒乓球事业的266人(88.67%)。这个结果再度说明,我们付出巨大代价培养出来的众多乒乓球人才没有给以民生为核心的大众乒乓球事业带来应有的推动作用。由此可以看出,10年来天津乒乓球的开展和它所获得的成果无不建立在社会资本的巨大投入上。这些投入仅有乒乓球的物质资源(场馆、乒乓球台等)在循环利用着,而其非物质财富的社会软资本(众多退役后的运动员)则没有被循环利用。这种巨大的社会投入与其产出成果及其社会边际效应的非对称性,(这里所说的是非对称性是指:一是竞技乒乓球与大众乒乓球的公共投入严重失衡性和竞技乒乓球人力资源过剩、转行、失业与社会大众乒乓球指导员的严重稀缺性。)是当今乒乓球发展方式的主要特征。

这种非对称性的背后所引申出来的问题是发展乒乓球事业的社会价值取向应当怎样把握,即我们应当怎样衡量与定位乒乓球的社会公共投入所要产生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体育价值,我们追求的乒乓球价值究竟能给人类的健康与发展带来怎样利益?一句话,处理好乒乓球文化生态体系内各种文化因子的和谐发展,让大量闲置的乒乓球退役运动员服务民生、使“接地气”的草根乒乓球成为构筑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载体。因此,应用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调整乒乓球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使乒乓球文化生态体系中的规范文化、经济文化、精神文化、竞技文化、健身文化形成一个更加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发展的生态化有机整体,则是当今乒乓球公共资源配置的政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2.2 乒乓球人力资源浪费的代价

天津市乒乓球现行的发展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乒乓球的社会公共投入与其产出成果及其服务社会边际效应呈现非对称性。这种非对称性的结果是乒乓球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这种浪费虽然没有像物质资源浪费那样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但我们必须看到,在“高投入、低效应、高消耗、高废弃、”的乒乓球粗放型发展方式的背后,它所产生的代价也是极其高昂。1)关乎民生的草根乒乓球面临“衰竭”状态。失衡的乒乓球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使发展乒乓球的公共资源配置政策及其蛋糕更多倾向乒乓球领域的“强盛”群体——竞技乒乓球,而关乎民生健康的大众乒乓球的公共资源配置始终跑不过以追求锦标的职业队、专业体校。公共投入的蛋糕被强势利益集团蚕食近9层,弱势群体却日益被边缘化,大众乒乓球从未能真正地分享到改革和经济高速增长的红利,社会公共福祉的均衡化没有在乒乓球领域得到真正体现。2)社会公共经济“隐性流失”和社会福祉压力的增大。10年来在天津市公共乒乓球领域投入到职业和少体校近亿元人民币的巨额社会资本,伴随近80%以上的乒乓球运动员过早离职、待业、废业、转化等使得多年的公共投入成为“泡影”。如果从机会成本(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的角度来考察公共资本的社会价值或公共投入效应的化,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近亿元人民币的乒乓球公共投入的时候价值仅仅为了换取“国内三次竞赛的银牌”吗?如果我们将近亿元人民币的公共投入,不投入到竞技乒乓球或将其一部分投入到其他社会公共公益或福利事业上,其社会价值和公共投资的边界效应可能会远大于竞技乒乓球的“昙花一现”。退役后的运动员由于除乒乓球技能外,其他社会劳动技能与知识结构有限,很难适应社会各事业和生产部门的从业要求。因此,25~26岁的退役乒乓球动员60%以上处在待业状态。依靠有限社会福利维持生计。这更加重了社会就业压力。3)影响社会对乒乓球事业支持。由于乒乓球运动员退役后的再就业日益艰难,导致社会不同群体对乒乓球事业的支持力度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调查结果显示,社会不同群体鼓励和支持自己的子女参加乒乓球少体校训练的人数呈下降态势(见图1)。

图1 天津市2003-2013年少儿参加乒乓球投训练人数变化图

截至2013年天津市少儿参加乒乓球训练的人数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二分之一。这说明退役乒乓球运动员就业难,直接影响着社会不同群体对乒乓球价值取向的选择,更影响着竞技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如何通过改革我们现有的公共体育政策,尤其是可以促进人力资源循环利用的政策,让那些经历多年乒乓球专业训练的运动员退役后,有一定制度机制来提升乒乓球人力资源的利用效应,让其更好地服务民生,服务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这不仅仅是影响与制约我国乒乓球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公共体育服务民生的重要路径。

3 实现天津市乒乓球人力资源利用效应的对策

3.1 更新传统乒乓球发展理论与方式

当今我国乒乓球的发展观基本上缘于传统的公共体育发展理念与方式,即偏重于竞技,追求锦标高增长,而忽视乒乓球原本发展理念与使命——促进的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更多更大的竞技乒乓球投入(人、财、物)的持续增长等同于乒乓球可持续发展而忽视乒乓球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公共乒乓球(竞技、学校、大众)全面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改变传统的乒乓球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充分认识到乒乓球的人力资源对乒乓球可持续发展有着支撑和约束的双重作用,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当前乒乓球“高投入”、“高淘汰”、“高废弃”、“高失业”的发展方式,最终形成既可以减少和杜绝人力资源的浪费与流失,又可以提高乒乓球人力资源可持续循环利用的效率,更好地服务于民生,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从而使我们研究成果可以成为推进资源循环经济快速发展载体,成为促进民生科技走向社会的典范。

3.2 构建乒乓球人力资源循利用的政策、制度、法规等支撑体系

2011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正式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退役运动员再学习、就业、自主创业等鼓励性政策”。但是,将大众公共体育服务作为民生工程的一种职场,让退役运动员在自己多年奋斗的领域继续为民生健康事业服务,这样一种公共事业改革政策在现有的《意见》中没有提出。因此在今天就业难度倍增的状态下,长期从事专业训练的退役运动员单凭一般性文化教育去参与社会就业竞争是有很大难度的,到头来退役运动员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是困难的。对此,我们有必要运用循环经济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乒乓球人力资源循利用的政策、制度、法规等支撑体系,以解决乒乓球发展中存在的自我相关上的矛盾性和不合理性,以及乒乓球发展方式与其价值和功能上的文化冲突性,从各个层面进行文化剖析反思,发现我们与今天“环境世界”主张节约资源、大力推进循环发展理念的差距,在借鉴世界诸多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文脉的基础上,从内因(乒乓球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实现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目标)和外因(乒乓球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推进社会经济转型、社会文化繁荣、全民健身发展战略实现)两个方面来确立我国乒乓球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价值体系,从而使乒乓球人力资源循环型发展理念能够反映出资源循环利用与发展的文化追求,为保障我国乒乓球强国文化(竞技乒乓球、学校乒乓球、大众乒乓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更扎实的基础。

3.3 把节约资源服务民生作为创新乒乓球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

无论是乒乓球市少校,还是乒乓球职业队都是由公共经济支出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尽管近些年市场经济引入国有事业单位,乒乓球的人才培养以及职业队的训练竞赛、运动员、教练员的一部分奖金从市场获取一定的赞助,但其经济运行的本质是公共经济。乒乓球企事业生产的产品虽不能出现直接的经济效应,但它所消耗的公共资源是大量的,而其产品利用的公共边际效用是很低的,其退役运动员推向社会所产生社会压力和代价也是巨大的。因此,按照循环经济的理论与方法,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通过政府机制构建乒乓球人力资源环境及其利用的路径,在运动员培养——利用——退役再利用的金牌战略目标与全民健身战略目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即在谋划乒乓球金牌战略的人才培养与冲击奖牌时,不仅考虑其对乒乓球内部(竞技)系统的生态平衡(不同层次运动员合理比例,尤其资深高水平运动员的继续留用的比例)发挥作用,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乒乓球外部(大众)系统生态平衡(为大众乒乓球运动的大发展提供高水平指导员)发挥作用,使之成为有益于乒乓球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资源战略。即在重视争夺乒乓球金牌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战略的同时,更加重视将其作为推进全民健身,乒乓球产业、乒乓球教育等民生建设的社会资源,使我们培养出来的有限的人才资源实现最大化的循环利用,促进我国乒乓球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实现乒乓球事业成为环境经济理论应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的有效载体,也是推进科技服务民生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所获得的成效远远大于乒乓球行业本身所起到的推进乒乓球可持续发展的效应,它可以作为一种示范性成效影响全社会走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城市的道路。这对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国家来说,其成效与意义更为深刻而远大。

[1]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天津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津政办发〔2012〕145号)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告[EB/OL].http://www.tjzb.gov.cn/system/2013/02/04/0002890

43.shtml.

[2]恒言.青年有期待,国家才有未来![N].中国青年报,2012-11-15.

[3]李克强.会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集体代表会议的讲话[EB/OL].http://news.cntv.cn/china/20120215/107160.shtml.

[4]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N].体育报,2011-8-5.

[5]李荣芝.我国乒乓球跨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8):15-17.

[6]于洋.我国乒乓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9.

[7]李良.运动员不多金退役难入体制内[N].南方日报,2014-02-21.

猜你喜欢
天津市乒乓球人力资源
乒乓球悬浮术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有趣的云
如果画笔会说话?
山东青岛市张远问: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具体指什么
乒乓球瘪了怎么办
驻马店市锦程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FESCO好生活网
天津市第三届“未来之星”初中数学邀请赛
乒乓球与大铁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