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家书中的儿女情长

2014-05-05 20:32王建柱
情感读本·道德篇 2014年4期
关键词:毛岸英家书毛泽东

王建柱

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和许许多多普通的家长一样,疼爱自己的孩子,期望他们能够成才。毛泽东教子有着独特的风格,可概括为:以爱为本,平等交流;激励为主,严格要求;立志立德,循循善诱;言传身教,授之以法。

毛泽东一共有10个子女,为革命先后献出了7个。他写给子女们的家书一共有28封,在这些家书中,大到子女们的理想、前途、事业、婚姻。小到他们的身体状况、日常生活、人际关系,处处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指导。他始终是以平等的态度,与子女们交流。言语不乏轻松、幽默,让爱如春雨,浸入孩子们的心中。

毛泽东与毛岸英、毛岸青书: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

1938年3月,在妻子杨开慧牺牲后,已与毛岸英、毛岸青离别了10年的毛泽东看到他们兄弟两人托人从苏联带回的信与照片,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即复信:

亲爱的岸英、岸青:

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欢喜。现因有便,托致此信,也希望你们写信给我,我是盼望你们来信啊!我的情形还好,以后有机会再写信给你们。祝你们健康、愉快与进步!

毛泽东三月四日

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毛泽东写给儿子的第一封家书,舐犊之情跃然纸上。这也是岸英、岸青两兄弟平生第一次接到父亲的家书,也是他们10年来,首次得知父亲不仅平安无事,而且还深深地爱着他们,因为父亲在信的开头用了“亲爱的”3个字!

一个月后,毛泽东又迫不及待地委托去苏联治疗眼病的“刘师长”(刘伯承)给他们捎来了一封信,还随信附上了一张自己的照片。

不久,儿子的回信终于千里迢迢地从莫斯科送到延安,毛泽东看后很高兴,又立刻想到了两个儿子的读书问题,便马上托林伯渠购买了一大批图书邮寄了过去。

在莫斯科,岸英学会了俄语、英语和法语的一些日常用语,还组织了一个读书小组,并先后担任了少先队大队长、儿童院团支部书记和儿童院所在的列宁区区团委委员。得知儿子在政治上的进步,身为政治家的毛泽东又给儿子写了一封长信,对儿子提出了另外的建议。

岸英、岸青二儿:

……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将来可以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要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毛泽东一九四一年一月三十一日

在这封信里,毛泽东要儿子“少谈些政治”,这在毛泽东的文稿中是十分罕见的。1942年,毛岸英主动写信给斯大林,要求参加苏联卫国战争。1946年初,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在毛泽东的安排下去了山西临县郝家坡搞土改:上“劳动大学”。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不幸牺牲在朝鲜战场上。

毛泽东与刘思齐书,父爱如母,视同己出

1948年金秋,26岁的毛岸英和父亲的老战友张文秋的大女儿刘思齐在西柏坡订下了终身后,两人兴致勃勃地找到毛泽东商量结婚的事。没想到,一向和蔼的父亲听后却皱起了眉头,因为他担心他们这么早就结婚会影响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和已年满18岁的刘思齐在中南海举行了婚礼,不少中央领导前来祝贺。喜宴快结束时,毛泽东拿出当年参加重庆谈判时穿过的一件黑色夹大衣,风趣地说:“我没有什么贵重的礼物送给你们,这件大衣白天让岸英穿,晚上盖在被子上,你们俩都有份。”毛泽东的话刚说完,在场的人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然而,一年多后,从朝鲜前线传来了岸英牺牲的消息,毛泽东作出了一个决定,为了让儿媳安心完成学业,他要独自承受悲痛,并亲自担负起照顾思齐的责任。刘思齐每次来家,都要问爸爸收到岸英的信没有?岸英为何几个月不来信?而毛泽东总是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找一些理由搪塞过去。直到3年后的一天,刘思齐才从毛泽东口中得知,丈夫已经牺牲了。毛泽东对悲痛万分的她说:“今后,你就是我的大女儿。”从那以后,父亲毛泽东开始亲自过问她的衣食住行,细致得就像是一位母亲。

1955年,毛泽东决定送高中毕业的刘思齐去莫斯科大学深造。她出国前患感冒,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希望临走前能见一见父亲毛泽东。于是,毛泽东马上给她写了一封回信,这是目前公开的史料中,毛泽东写给刘思齐最早的一封家书。

思齐儿:

信收到。患重感冒,好生休养,恢复体力,以利出国。如今日好些,望来此看;否则不要来。最要紧是争一口气,学成为国效力。

祝好!

父字一九五五年八月六日

1959年盛夏,刘思齐又生了一场大病。此时毛泽东正在主持庐山会议。当他得知刘思齐患病的消息,又抽空儿给她写了一封信。

娃:

你身体是不是好些了?妹妹考了学校没有?我还算好,比在北京时好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是李白的几句诗。你愁闷时可以看点古典文学,可起到消愁破闷的作用。久不见甚念。

爸爸八月六日

在这封信里,毛泽东从一开始就改了称呼,称刘思齐“娃”,这在毛泽东家书中是第一次。一个“娃”字,就像母亲呼唤孩子的乳名一样亲切、深情。那份浓烈的呵护与疼爱真是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1961年秋,刘思齐被分配到工程兵某科研部门从事翻译工作。此时毛岸英已经牺牲11年了,30岁的刘思齐因思念岸英,仍孤身一人。对此,毛泽东非常焦急,多次劝她再成立一个新家庭。1961年6月13日,毛泽东提笔给刘思齐写了一封家书。

女儿:

你好!哪有忘的道理?时间隔久了,疑心就生了,是不是?脑痛要注意,是学习太多的原因。还有总是要结婚,你为什么老劝不听呢?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高不成低不就,是你们这一类女孩子的通病。是不是呢?信到,回信给我为盼!问好!endprint

父亲六月十三

一声“女儿”的呼唤,令人感动!一位公公劝自己的儿媳改嫁,并始终把这件事当成一个未了心愿,不仅增添了毛泽东的人格魅力,而且也为我们的社会新伦理道德的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962年2月,由毛泽东牵线,刘思齐和空军干部杨茂之举行了婚礼。毛泽东将他手书的一幅《卜算子·咏梅》送给了他们作为结婚礼物,同时,还送了300元嫁妆钱。

毛泽东与毛岸青书:疼爱有加,细心呵护

毛岸青4岁就与父亲毛泽东分离了。7岁失去母亲,后来跟着哥哥毛岸英从上海到了苏联。14岁时,才重新与父亲毛泽东联系上。与健康活泼的哥哥不同,由于在上海时,曾遭国民党特务迫害,他的头部受过伤,落下了病根。所以,当岸英回国与父亲团聚时,他不得不留在苏联继续治病和学习。

1946年1月,毛岸英从苏联回国后,告诉父亲岸青已考取了莫斯科东方大学,毛泽东当即给远在异国的岸青写了一封家书。

岸青,我亲爱的儿:

岸英回国,收到你的信,知道你的情形,很是欢喜。看见你哥哥,好像看见你一样。希望你在那里继续学习,将来学成回国,好为人民服务。你妹妹(李讷)问候你,她现已5岁半了。她的剪纸,寄给你两张。祝你进步,愉快,成长!

毛泽东一九四六年一月七日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这对离别了20多年的父子才得以重逢。新中国成立后,毛岸青一值从事翻译工作,但很长时间没有找到合适的女朋友。毛泽东对儿子的终身大事甚是牵挂。有一次,他问岸青:“你嫂子的妹妹怎么样?”父亲这一问,正合儿子的心思。刘思齐的妹妹少华(邵华),与毛氏兄弟从小就认识。当时,她正在北京大学学习,毛岸青当然是喜欢邵华的,只因自己一直有病,从来不敢吐露真情。

为了捅破这层窗户纸,毛泽东鼓励儿子多给邵华写信。1960年,得知岸青一直在和邵华通信,毛泽东很高兴。他托刘思齐和邵华一起去看望岸青,还特意写了一封信来鼓励儿子。

岸青我儿:

听说你的病体好了很多,我极为高兴。又听说你同少华通了许多信,是不是?你们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少华是个好孩子,你可以好好同她谈一谈。有信,交思齐、少华带回。祝愉快。

父亲

正是在毛泽东的鼓励下,1960年,毛岸青和邵华在大连结了婚。毛泽东特派人送去一块手表和一台熊猫牌收音机作为礼物。可见毛泽东对岸青的疼爱之心。

1962年6月3日,在得知邵华与毛岸青婚后闹起了矛盾时,毛泽东又给邵华写了封信:

你好!有信,拿来,想看。要好生养病,立志奔前程,女儿气要少些,加一点男儿气,为社会做一番事业,企予望之。《上邪》一篇,要多读。余不尽。

父亲六月三日上午七时

这是毛泽东家书中唯一没有抬头的信件。关于儿子儿媳的不愉快,毛泽东没有说教,只是告诉喜爱中国古典文学的儿媳:“《上邪》一篇,要多读。”这7个字,意味深长。《上邪》这首诗列举了自然界不可能出现的5种现象,来象征女子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毛泽东借此巧妙地告诉邵华,既要以事业为重,也要坚信美好的爱情可以战胜生活中的一切困难。此后,她与毛岸青一起患难与共,携手同心,赢得了美满的爱情和人生。

毛泽东是一个十分懂得感恩的人,他也时常提醒子女,一定要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之心。1960年,毛泽东给毛岸青写了一封信,信中特别叮嘱:“对于帮助你的大连市委和医疗组织各位同志,一定要表示谢意,他们对你是很关怀的,很尽力的。此信你给他们看一看,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这是毛泽东在教导儿子要懂得理解别人的帮助,记住人家给予的关怀,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

“严”字当头,时刻提醒孩子们不要有特权思想

和天下众多的父亲一样,毛泽东也常常和自己的子女谈做人的道理。在写给孩子们的家书中,他总是不忘教育他们要树立远大志向。同时,他对子女们的要求又非常严格,时刻提醒他们不能有特权思想,哪怕只是发现问题的苗头,也会一针见地指出来。

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写信给毛岸英、毛岸青:“人家恭维抬举你,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也有一样坏处,就是易助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他深知两个孩子因为身份特殊,容易被娇宠,所以他特别告诫他们不要因为被人恭维抬举就自以为是,一定要谦虚谨慎,脚踏实地。

1946年1月,毛岸英回到延安,父子俩只在一起吃了两天饭,毛泽东就让岸英去机关食堂吃大灶了。他还把他介绍给了当时著名的劳动模范吴满有,让他到吴家去学习种地,上“劳动大学”。

1957年8月4日,在给刘思齐回信谈到转学问题时,他写道:“无论怎样,都要自己做主,不要用家长的名义去申请,望你注意为盼。”

1963年新年伊始,李讷给父亲写信,汇报了自己的思想变化,还谈了在大学里学习了《庄子·秋水》后的感想。“秋水”是《庄子》中的一则著名寓言,记述的是自高自大的黄河水神河伯与虚怀若谷的北海神之间的对话。李讷觉得,自己有的地方就像鼠目寸光的河伯,并在信中进行了自我批评。毛泽东于1月4日给她复信:“你痛苦、忧伤,是极好事,从此你就有希望了。痛苦、忧伤,表示你认真想事了,争上游、鼓干劲,一定可以转到翘尾巴、自以为是、孤僻、看不起人的反面去,主动权就到了你的手里了。没人管你了,靠你自己管自己,这就好了……读了‘秋水篇,好,你不会做河伯了,为你祝贺!”而李敏、李讷的名字正是出自《论语》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他希望女儿少说空话,多做实事,他要求女儿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而有特殊化的想法,必须谦虚谨慎,夹着尾巴做人。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女儿的毛病,辩正地进行了分析,而且开出了治病的药方。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显然是极为有益的。

10天后,毛泽东在收到李讷的复信后,又回了一封信:“信收到。极高兴。大有起色,大有壮志雄心,大有自我批评,大有痛苦、伤心,这都是极好的。你从此站立起来了。因此我极为念你,为你祝贺。读浅,不急,合群,开朗,多和同学们谈谈,交心,学人之长,克己之短,大有可为。”作为红墙内长大的孩子,自然与普通百姓的孩子不一样,作为父亲,毛泽东深知女儿的性格弱点,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教导女儿要平民化。而且,当女儿思想认识上有了提高,他就马上给予表扬鼓励,使孩子对于改正错误更有信心。

胡晓宇摘自《北京广播电视报》endprint

猜你喜欢
毛岸英家书毛泽东
清晨忆家书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一封家书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一封迟到15年的家书
《家书》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忆首次赴朝祭奠伯父毛岸英
与毛岸英同时牺牲的高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