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吆喝声

2014-05-06 04:53青青湖边草湖南
四川文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吸铁石货郎书包

青青湖边草(湖南)

货郎一进村,先将拨浪鼓举过头顶,旋转手腕,“卟隆咚咚——卟隆咚咚”,拨浪鼓的声音一阵响似一阵,紧接着传来货郎拖着长腔的吆喝: “鸡毛鸭毛对针喽,牙膏皮鸡肚子换线坨喽!……”声音沉稳、悦耳、绵长,极富亲和力。少顷,拨浪鼓的声音又起:“卟隆咚咚——卟隆咚咚”,货郎的吆喝不断传来: “破铜烂铁头发卷,都拿来换东西喽!……”

货郎肩挑担子,手持摇鼓,走街串巷,边走边吆喝。

直到有人过来,货郎不再吆喝,放下挑子,坐在小马扎上,抽几口旱烟歇息一下。

货郎是位老汉,附近小李庄的,经常来村子里吆喝,做小买卖,乡亲们都很熟悉。货郎担的挑子是两个小木箱,箱子上下好几层,每层都有许多小方框隔着,里边放满了针头线脑、扣子发卡、头绳镜子、火柴卫生球等。挑子里的商品琳琅满目,花样繁多,可谓一个流动的小百货商店了,也是乡间一道流动的风景。

那个年月,乡亲们手头紧,几乎没什么钱,家家都一样,一个字: “穷”。货郎如果单单收钱是没有多少生意的,所以这种最原始的 “以物易物”,在乡下大行其道,深受老百姓喜爱。

听到响声,正在做针线活的姑娘们,放下手上的鞋垫鞋底针线活,挽着手而来。雪花膏和蛤蜊油淡淡的香味,诱惑着她们的目光。这些化妆品让姑娘们青春焕发,靓丽可人。她们会不惜钱财,一定要买的。姑娘们一会又把目光瞄向了自己喜欢的其他物品。有的要了花手绢,上边绣了戏水鸳鸯;有的扯了几尺红头绳,拿着小镜子在乌黑的辫子上比量来比量去。姑娘们正值青春妙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商品换了一个又一个。三个女人一台戏,她们指指点点,叽叽喳喳,挑肥拈瘦。不知哪个姑娘多嘴,拍拍另一个姑娘的肩,哎!哎!打扮那么漂亮干啥,想找婆家了是吧!说完闪身就走,那姑娘便红着脸笑骂着追了上去……众姑娘一哄而笑,逗得货郎也忍俊不禁。

正在做饭的妇女,放下手中的锅碗瓢勺,从鸡窝里抓了两个鸡蛋,用瓢端着,快步而来。这些妇女喜欢针头线脑、扣子拉链、肥皂香皂等日常用品。是啊!一大家子上上下下、老老少少的吃穿用度,哪个不要她们自己动手打理。像套个被子,做件新衣,纳个鞋底,扎个鞋垫,缝缝补补,哪能缺了这些家伙呢。妇女们很仔细,拿起针在额头上抹了抹,一个一个地挑拈。老货郎赔着笑,耐心地从挑子里拿出来,放回去,不厌其烦。

老太太颤着小脚,带着小孙子,一走一晃,身后跟着一只翘着尾巴的小花狗。小孙子满脸泪痕,撅着小嘴。老太太手里捏着一缕头发,随手塞给货郎,来一包糖豆,我家小孙子闹人呢!吃着糖豆,小家伙脸上马上由阴转晴。热心的老太太走时还不忘打个招呼,他大哥,渴了就上家喝水哟!

最稀罕的要数孩子们。他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围住货郎的挑子有说有笑,好不热闹。孩子顽皮,挑子被挤得挪了位置。货郎一边拦着,一边咋呼,别挤,别挤,挑子要倒了!孩子们贪玩好吃,伸长脖子,望着气球、吸铁石、摔炮和爆米团直眼红。几个孩子一商量,掏出壹分贰分的硬币合在一起,同货郎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买了爆米团和吸铁石。爆米团分给大伙吃了,路边又寻一些小铁件埋在小土堆里,把吸铁石放在一定距离吸上来,再放进土里,然后再吸上来,循环往复,乐此不疲。还有的孩子偷偷从家里拎来口破锅,换了气球和摔炮,一路摔响,牵着气球,叫嚷着,一窝蜂似地散去。

小时候,我同其他孩子一样,也对货郎挑子里的东西充满好奇,特别是里边的一个绿色的帆布书包,更是吸引着我的眼球。初进学堂时,我背的是一个粗布书包,那是母亲一针一线为我亲手缝制的。可时间久了,书包磨出了窟窿,颜色也淡了许多。绿色的帆布书包不仅美观漂亮,且结实耐用,我常望着它出神,满怀期待。看我总是在挑子前流连,货郎大概猜出了我的心思,就鼓动我拿破烂来换。于是,我常常搜寻猪骨头、麻绳头、废铜烂铁等东西,收集在一起,等待货郎的到来。知儿莫若母。母亲慈祥地看着我,笑着从兜里掏出一沓角票,交到我手里,母亲又从土坯缝里掏出每天梳头攒下的头发交给我说,这下应该差不多了吧!我知道这一根根头发是母亲辛劳的见证,是母亲每天梳头掉下的,不知道她攒了多久。钱是母亲用来称盐买油的,为了我,母亲什么都舍得。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那天,当我从货郎手里接过漂亮的帆布书包,心里兴奋不已,一宿没合眼,整个人儿都飘飘然,同学们都羡慕得直咂嘴。后来它一直伴我成长,伴我走进高中,走进大学,度过难忘的学生时代。现在我仍把它珍藏在身边,收藏起那些岁月。

著名的歌唱家郭颂演唱的一首 《新货郎》,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场景。歌词的内容: “哎……打起鼓来,敲起锣来哎,推着小车来送货,车上的东西实在是好啊!有文化学习的笔记本,钢笔、铅笔、文具盒,姑娘喜欢的小花布,小伙扎的线围脖。穿着个球鞋跑得快,打球赛跑不怕磨,秋衣秋裤后头垛,又可身来又暖和。小孩用的吃奶的嘴呀,挠痒痒的老头乐……”

货郎挑子究竟起源于哪朝哪代,恐怕没人能说得清楚。早在金人就有诗这样描写: “鼗(tao)鼓街头摇丁东,无须竭力叫卖声。莫道双肩难负重,乾坤尽在一担中。”可见货郎挑子至少有八百年以上的历史了。

拨浪鼓是捶击膜鸣乐器,在 《诗经》中曾记载为:鞉(tao),如鼓而小,有柄,两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我们以前所见的拨浪鼓,其实就是俗语中的“货郎鼓”。鼓形如罐,用兽皮或者蛇皮制成,双耳较特殊,两边各缀有一个小小的硬料木珠,持柄摇之,木珠抽打鼓面叮咚有声,高低错落。拨浪鼓就是货郎的身份证,拨浪鼓一响,听到的人就知道挑着担子做买卖的货郎来了,纷纷过来凑个热闹。

80年代初,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货郎挑子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乡村代销点以及后来超市的出现,货郎挑子作为时代的产物,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销声匿迹。但货郎充满生活情趣的吆喝声依然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让人永远怀念。颤巍巍的扁担,颤巍巍的挑子,在人们心里依然鲜活着。

猜你喜欢
吸铁石货郎书包
一间等房客的屋子
小书包
我的书包
找书包
夸年轻
吸铁石
吸铁石
货郎命案
头脑奥林匹克答案
风躲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