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的常规管理

2014-05-09 02:30陈芳
教师·下 2014年3期
关键词:儿歌鞋子小班

陈芳

俗语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幼儿入园以后,一日活动的安排与家庭不同,它有时间的限制,有场所的规定,有活动的规则和要求。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这是由于:其一,幼儿入小班改变了生活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习惯相对较容易;其二,小班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这一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其三,小班的常规建立好了,为以后中、大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进行小班的常规管理工作呢?

一、让文学作品引导孩子学习常规

小班幼儿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信任感和依恋,故事又是他们百听不厌的,于是我常常因势利导将一些常规内容、要求编成小故事讲给他们听,让幼儿从故事中理解常规的内容,按故事情景来做。小班有许多孩子吃饭不会用左手扶碗,右手拿调羹,所以,饭总是会掉在桌上、地上到处都是。我便告诉小朋友:“这样是不讲卫生的,请小朋友不要掉饭和菜在桌子上。”这样的话,我重复了很多次,可是不见有好转。我就讲《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给小朋友听,小朋友听了故事以后都说不喜欢漏嘴巴的小朋友。我们要做一个讲卫生、爱惜粮食的好孩子。经过这次后,很多以前吃饭会掉饭粒的孩子都不掉饭粒了。

儿歌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极其短小精悍,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在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时,我经常使用儿歌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在洗手的时候,我边教幼儿一边洗一边念儿歌:“小朋友,来洗手,洗手先要挽袖口,洗手心,洗手背,洗手缝,洗手腕,看谁洗得最干净。”这样幼儿在不知不觉之中根据儿歌引导的步骤完成了洗手的任务。在吃饭前,我利用餐前的时间,给幼儿念儿歌:“白米饭,香喷喷,右手拿好小勺子,左手扶助小饭碗,大口大口吃饭饭,看谁吃得最最快。”在小朋友涂色时,把握笔比喻成“捉虫虫”,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握笔的姿势,我就比喻成手在走路,并配以儿歌进行:“涂涂涂,小手要走路,上边走了,下边走,每个地方都走完。”总而言之,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情况和各环节的情况,随机地编念一些儿歌,来帮助幼儿掌握常规环节。儿歌教学,能让幼儿通过聆听、唱诵儿歌的形式兴趣盎然地学习,快乐地生活、游戏。同时,孩子反复吟诵儿歌,能帮助幼儿矫正发音,并能培养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可以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二、运用标记帮助孩子遵守常规

小班幼儿思维处于直观形象阶段,标记就是一种直观的视觉符号,可以让孩子在较短的时间理解和执行。所以一开学我就给每一个孩子准备了一个小动物标记,贴在了毛巾架、杯子架、小抽屉和椅子上,并在上面贴了一层透明胶,这样就能长时间使用,也不怕孩子调皮去撕标记了。有了小标记小朋友很快就学会按标记使用自己的物品。集体活动时,我们会让孩子围成马蹄形,小朋友能看着地上的小标记很快找到自己的位置,马蹄形一下子就形成了。体育活动后,小朋友都争着喝水,茶桶前总是你推我挤的,一不小心就把水倒在地上,有时甚至泼到了小朋友的身上。于是,我在茶桶前贴了一双双排着队的小脚印。小朋友又来喝水了,他们自觉地站在小脚印上,嘴里还不停地说:“多好玩呀!”只见他们有秩序地一个接着一个,一个小朋友喝完,后面的小朋友就往前跳一个脚印。同样小床前的脚印让孩子把鞋子摆放整齐。一张入睡的流程图不仅使小朋友了解了入睡的步骤,还减少了等待的时间。一张折衣服的步骤图让小朋友学会了按步骤折衣服。小班的区域活动不容易开展,考虑到这点在开展活动前制作了每个区域的标记和相应的胸饰,避免了孩子的盲目和盲从。

三、以游戏带动孩子练习常规

小班幼儿的活动带有明显的情绪性,他们常常在兴趣的驱使下自发地进行多种活动,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适应幼儿内部的需要,能让孩子自己主动地进行活动,也是小班幼儿开展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随意性导致他们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有的孩子把这个区的材料拿到了那个区中去活动,到后来两个区的材料就混在了一起;有的孩子操作完后往往就随意放在顺手的地方,也不去管它整不整齐……这个材料摆放的问题一直是令教师非常头痛的。于是,我们就设计了“给材料找家”这个游戏,让孩子来设计每个区的“家”和每一个“家”的“门牌标志”,孩子们的兴致可高了,有的说用“花”做标记;有的说用“太阳”做标记,后来经过商议讨论后,他们一致决定给不同的区域设计不同颜色的彩色苹果标记,并按照自己的意愿给每个区选了自己喜欢的颜色,如美工区是红苹果、生活区是蓝苹果、智力区是黄苹果……同时在“彩色苹果家”的每一层都贴上门牌号码等,另外在相应的材料盘上也贴上相同的标记,这样孩子玩好了就能对号入座。孩子对游戏的形式非常感兴趣,同时又是自己决定什么区是什么颜色的苹果标记,他们很快地记住了,也能为自己操作的材料很快找到“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我们也可以发现,由孩子自己制定的规则容易执行,而且执行这些规则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种负担,也不需要别人时常提醒。对于他们来讲,活动规则和活动本身就如同睡觉时要闭上眼睛一样自然。

四、以拟人化方法激发孩子练习常规

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弱。他们在穿鞋时,经常分不清左右脚,经常穿错。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当小朋友午睡起床后,鼓励他们自己穿鞋子,穿好后坐好,等我检查,我请一个穿错鞋子的小朋友到前面来,我说:“哎呀,你的两只鞋子在吵架呀?你看,他们都歪着头谁也不理谁,好像在生气。我帮你把他穿好,让他们成为好朋友好吗?”于是我就把穿错的鞋子换过来,并说:“你们看,现在两只鞋子脸对着脸呢!”“现在请大家看看谁的鞋子还在吵架?快帮他们成为好朋友吧!”孩子们都很感兴趣地看着自己的鞋子,接着穿错鞋的孩子马上换起来了,还主动来问老师他穿的对不对。

五、让音乐与律动来串联常规

小班幼儿最显著的特点是稳定性差、好动、无意注意占优势。音乐、律动符合孩子的特点,能让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一边收拾积木玩具,一边随着音乐做动作,减少等待和无所事事的现象,又可以减少彼此的等待时间,使得各个环节自然过渡。如在我班放不同的音乐代表要做不同的事情。听到音乐《铃儿响叮当》就表示要收玩具排队了,听到音乐《天鹅》就表示要休息了,听到音乐《幸福拍手歌》小朋友就会把小手伸出来跟着音乐的节奏和老师拍拍身体的不同部位。有了音乐的加入,我们班的常规显得井然有序。

六、设立评比制度巩固常规

能合理运用奖励机制是促使孩子更好发展的方法,为此一开学我就建立了评比栏,开展“我最棒”的评比活动。根据孩子的表现贴上相应的标记,红五星代表进餐好、睡宝宝代表午睡好、小猫头代表有礼貌。它们在各个阶段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每个周末进行评比,当孩子的奖章超过五枚时,可以用奖章换到老师亲手制作的玩具。小朋友在老师的引导和同伴的感召下,从入园时的大哭大闹到会主动和老师问早,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会独立进餐和入睡。爱挑食的小舒能大口大口吃饭,爱哭的蓉蓉能高高兴兴地入园,胆小的双双能和同伴愉快地游戏。小朋友在评比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改变着自己的行为,朝着目标不断努力,各种常规也得到巩固。

常规教育的过程是教育技术和教育艺术密切结合充分发挥师生潜能的过程。认识到这一点,在常规管理中我不断探索,力求使良好的常规教育内化为幼儿自主的行为。同时,注意既要让幼儿遵守规则,又不能束缚了幼儿的自主性,只有两者有机结合,让幼儿有机会享受自主、自由,也就乐于遵守合理的规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

猜你喜欢
儿歌鞋子小班
多么幸福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
七月的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