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科学课堂的新思路

2014-05-10 16:55谭静
文理导航 2014年8期
关键词:科学课堂新思路

谭静

【摘 要】本文从营造“猎渔场”,打破“排排座”,变通“考试经”,消除“恐惧感”四个方面展现科学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科学课堂;新思路;教师的角色;考试评价

2012年9月,浙教版初一的科学教材有新的变动,跟原有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新课标明确提出:科学课程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个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自然界。科学课堂需切实的打开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思路,将学生引入科学的神秘殿堂,去领略科学的辉煌成果,去感受科学的美妙神奇,去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最终得到一把开启科学之门的金钥匙。笔者试图从实践操作的层面做一些新的尝试,打开科学课堂的教学新思路。

一、营造“猎渔场”“鱼、渔、场”有机统一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堪称一绝的教育思想,在奠定我国基础教育之扎实方面功绩斐然。也正因如此,几千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似乎一直跳不出“授”这个圈子。由于“授”,难免有老师的居高临下,课堂的秩序井然,学生的端坐恭听,考试的问答规范……。现在终又有了拓展,北师大肖川博士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肖博士之论的精辟之处在于他将鱼、渔、渔场三体有机的结合,笔者认为应该是新课程的教育思想。科学教学不是以获得科学知识为终极目标,更不以“授受”为主要教学手段,而是注重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和“猎取”新知识新技能的主动性发现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且立足于“科学探究”,促进学生养成学、用、思的互动过程。总之,我们科学教师不是奉送“鱼”,也不是简单的提供“渔”,而是在书山学海中,现实生活中,网络世界中营造一个既生动丰富而又富有“猎渔规则”的“猎渔场”。“猎渔场”的营造无疑会使科学教学耳目一新,并是使学生得到多方面发展。

笔者以七年级下“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教学为例予以说明。

例,授之以鱼——知识。

有的教师先请学生观看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如下图),接着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这位教师讲清了平面镜成像特点,完成了课堂知识的落实,我们的学生表面上也知道了平面镜成像特点。但是学生的反映大多是淡漠,有的甚至显出厌倦,而且,知识的内涵和重难点却在无精打采中“滑落”。

例,授之以渔——方法。

有的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和上图相同)并借助刻度尺或通过多媒体演示并设问(1.像能否成在光屏上;2.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3.像和物的大小关系;4.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然后请学生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这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采用了一定的教学手段,学生基本也能够水到渠成地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但教师营造的是一个仿真的,甚至是虚假的教学背景,学生接受仍是间接经验,没有动手获得亲身体验,并未真正领悟主动性发现式教学的精髓。

例,授之以渔场——知识、方法、技能。

在教师指导下,每位学生动手完成图(如下)所示的“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并完成表格(如下),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教师可以适当拓宽学生思维,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为什么选用薄玻璃板进行实验?如果薄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能否得出实验结果?如果用纸挡住薄玻璃板的一部分,是否还能成像,像的亮度是否变化?……

这位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教学,连续并彻底地引导他们去获得新知识。教师营造了一个特定的“猎渔场”,创造科学独特的意趣。学生在“猎渔场”中自由“翱翔”,发挥了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手段,探索科学的奥妙,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

二、打破“排排座”“你、我、他”和谐共处

新课程的实施让我们改变了许多,但我们依然没有打破“排排座”的课堂模式。教师仍在“圣坛”之上,学生仍在“圣坛”之下,讲台仍是师生的分界线。暂且不说令我们无比向往的欧美国家的开放灵活的教学模式。在港澳地区,教室内的课桌已不是传统的整齐排列,而是围成圆形,没有讲台,学生四周围坐,教师在中间自由走动。授课时,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教学,提出问题,教师也会随时根据学生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师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近距离的互动、交流。我们虽还不具有开放的课堂,但教师完全可以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于课桌走道之间,甚至可以适当走出教室,将课堂移至操场等某个特定的场所,缩短距离,平等交流。

笔者以七年级下“光和颜色”的教学为例予以说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器材,然后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进行教学。

1.探究:阳光下圆形光斑的形成。

让太阳光通过纸片上各种不同形状(三角形、方形、菱形、梯形等)的小孔和大孔,观察所有的像。学生可以很直接的观察到:当小孔较小时,光斑有时是圆形的,有时不是圆形的;当小孔较大时光斑一定不是圆形的。并可以指导学生探讨有的光斑并不是圆形的原因:与小孔的大小有关;与小孔到地面的距离有关。

2.实验:太阳光的色散。

在盛有水的脸盆里斜放一面镜子,然后,试着把太阳光反射到白纸上。不断地调整镜子的角度,在某一个角度上学生可以观察到七色的光。学生可以感性的认识到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打破“排排座”可以真正实现师生角色的互换,在相互交流的民主气氛中既获得了活生生的知识,又体验到思考探究的心理历程,还锻炼了猎取真知的心智。

【摘 要】本文从营造“猎渔场”,打破“排排座”,变通“考试经”,消除“恐惧感”四个方面展现科学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科学课堂;新思路;教师的角色;考试评价

2012年9月,浙教版初一的科学教材有新的变动,跟原有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新课标明确提出:科学课程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个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自然界。科学课堂需切实的打开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思路,将学生引入科学的神秘殿堂,去领略科学的辉煌成果,去感受科学的美妙神奇,去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最终得到一把开启科学之门的金钥匙。笔者试图从实践操作的层面做一些新的尝试,打开科学课堂的教学新思路。

一、营造“猎渔场”“鱼、渔、场”有机统一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堪称一绝的教育思想,在奠定我国基础教育之扎实方面功绩斐然。也正因如此,几千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似乎一直跳不出“授”这个圈子。由于“授”,难免有老师的居高临下,课堂的秩序井然,学生的端坐恭听,考试的问答规范……。现在终又有了拓展,北师大肖川博士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肖博士之论的精辟之处在于他将鱼、渔、渔场三体有机的结合,笔者认为应该是新课程的教育思想。科学教学不是以获得科学知识为终极目标,更不以“授受”为主要教学手段,而是注重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和“猎取”新知识新技能的主动性发现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且立足于“科学探究”,促进学生养成学、用、思的互动过程。总之,我们科学教师不是奉送“鱼”,也不是简单的提供“渔”,而是在书山学海中,现实生活中,网络世界中营造一个既生动丰富而又富有“猎渔规则”的“猎渔场”。“猎渔场”的营造无疑会使科学教学耳目一新,并是使学生得到多方面发展。

笔者以七年级下“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教学为例予以说明。

例,授之以鱼——知识。

有的教师先请学生观看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如下图),接着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这位教师讲清了平面镜成像特点,完成了课堂知识的落实,我们的学生表面上也知道了平面镜成像特点。但是学生的反映大多是淡漠,有的甚至显出厌倦,而且,知识的内涵和重难点却在无精打采中“滑落”。

例,授之以渔——方法。

有的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和上图相同)并借助刻度尺或通过多媒体演示并设问(1.像能否成在光屏上;2.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3.像和物的大小关系;4.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然后请学生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这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采用了一定的教学手段,学生基本也能够水到渠成地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但教师营造的是一个仿真的,甚至是虚假的教学背景,学生接受仍是间接经验,没有动手获得亲身体验,并未真正领悟主动性发现式教学的精髓。

例,授之以渔场——知识、方法、技能。

在教师指导下,每位学生动手完成图(如下)所示的“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并完成表格(如下),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教师可以适当拓宽学生思维,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为什么选用薄玻璃板进行实验?如果薄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能否得出实验结果?如果用纸挡住薄玻璃板的一部分,是否还能成像,像的亮度是否变化?……

这位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教学,连续并彻底地引导他们去获得新知识。教师营造了一个特定的“猎渔场”,创造科学独特的意趣。学生在“猎渔场”中自由“翱翔”,发挥了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手段,探索科学的奥妙,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

二、打破“排排座”“你、我、他”和谐共处

新课程的实施让我们改变了许多,但我们依然没有打破“排排座”的课堂模式。教师仍在“圣坛”之上,学生仍在“圣坛”之下,讲台仍是师生的分界线。暂且不说令我们无比向往的欧美国家的开放灵活的教学模式。在港澳地区,教室内的课桌已不是传统的整齐排列,而是围成圆形,没有讲台,学生四周围坐,教师在中间自由走动。授课时,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教学,提出问题,教师也会随时根据学生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师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近距离的互动、交流。我们虽还不具有开放的课堂,但教师完全可以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于课桌走道之间,甚至可以适当走出教室,将课堂移至操场等某个特定的场所,缩短距离,平等交流。

笔者以七年级下“光和颜色”的教学为例予以说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器材,然后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进行教学。

1.探究:阳光下圆形光斑的形成。

让太阳光通过纸片上各种不同形状(三角形、方形、菱形、梯形等)的小孔和大孔,观察所有的像。学生可以很直接的观察到:当小孔较小时,光斑有时是圆形的,有时不是圆形的;当小孔较大时光斑一定不是圆形的。并可以指导学生探讨有的光斑并不是圆形的原因:与小孔的大小有关;与小孔到地面的距离有关。

2.实验:太阳光的色散。

在盛有水的脸盆里斜放一面镜子,然后,试着把太阳光反射到白纸上。不断地调整镜子的角度,在某一个角度上学生可以观察到七色的光。学生可以感性的认识到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打破“排排座”可以真正实现师生角色的互换,在相互交流的民主气氛中既获得了活生生的知识,又体验到思考探究的心理历程,还锻炼了猎取真知的心智。

【摘 要】本文从营造“猎渔场”,打破“排排座”,变通“考试经”,消除“恐惧感”四个方面展现科学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科学课堂;新思路;教师的角色;考试评价

2012年9月,浙教版初一的科学教材有新的变动,跟原有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新课标明确提出:科学课程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个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自然界。科学课堂需切实的打开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思路,将学生引入科学的神秘殿堂,去领略科学的辉煌成果,去感受科学的美妙神奇,去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最终得到一把开启科学之门的金钥匙。笔者试图从实践操作的层面做一些新的尝试,打开科学课堂的教学新思路。

一、营造“猎渔场”“鱼、渔、场”有机统一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堪称一绝的教育思想,在奠定我国基础教育之扎实方面功绩斐然。也正因如此,几千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似乎一直跳不出“授”这个圈子。由于“授”,难免有老师的居高临下,课堂的秩序井然,学生的端坐恭听,考试的问答规范……。现在终又有了拓展,北师大肖川博士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肖博士之论的精辟之处在于他将鱼、渔、渔场三体有机的结合,笔者认为应该是新课程的教育思想。科学教学不是以获得科学知识为终极目标,更不以“授受”为主要教学手段,而是注重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和“猎取”新知识新技能的主动性发现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且立足于“科学探究”,促进学生养成学、用、思的互动过程。总之,我们科学教师不是奉送“鱼”,也不是简单的提供“渔”,而是在书山学海中,现实生活中,网络世界中营造一个既生动丰富而又富有“猎渔规则”的“猎渔场”。“猎渔场”的营造无疑会使科学教学耳目一新,并是使学生得到多方面发展。

笔者以七年级下“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教学为例予以说明。

例,授之以鱼——知识。

有的教师先请学生观看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如下图),接着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这位教师讲清了平面镜成像特点,完成了课堂知识的落实,我们的学生表面上也知道了平面镜成像特点。但是学生的反映大多是淡漠,有的甚至显出厌倦,而且,知识的内涵和重难点却在无精打采中“滑落”。

例,授之以渔——方法。

有的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和上图相同)并借助刻度尺或通过多媒体演示并设问(1.像能否成在光屏上;2.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3.像和物的大小关系;4.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然后请学生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这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采用了一定的教学手段,学生基本也能够水到渠成地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但教师营造的是一个仿真的,甚至是虚假的教学背景,学生接受仍是间接经验,没有动手获得亲身体验,并未真正领悟主动性发现式教学的精髓。

例,授之以渔场——知识、方法、技能。

在教师指导下,每位学生动手完成图(如下)所示的“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并完成表格(如下),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教师可以适当拓宽学生思维,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为什么选用薄玻璃板进行实验?如果薄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能否得出实验结果?如果用纸挡住薄玻璃板的一部分,是否还能成像,像的亮度是否变化?……

这位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教学,连续并彻底地引导他们去获得新知识。教师营造了一个特定的“猎渔场”,创造科学独特的意趣。学生在“猎渔场”中自由“翱翔”,发挥了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手段,探索科学的奥妙,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

二、打破“排排座”“你、我、他”和谐共处

新课程的实施让我们改变了许多,但我们依然没有打破“排排座”的课堂模式。教师仍在“圣坛”之上,学生仍在“圣坛”之下,讲台仍是师生的分界线。暂且不说令我们无比向往的欧美国家的开放灵活的教学模式。在港澳地区,教室内的课桌已不是传统的整齐排列,而是围成圆形,没有讲台,学生四周围坐,教师在中间自由走动。授课时,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教学,提出问题,教师也会随时根据学生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师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近距离的互动、交流。我们虽还不具有开放的课堂,但教师完全可以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于课桌走道之间,甚至可以适当走出教室,将课堂移至操场等某个特定的场所,缩短距离,平等交流。

笔者以七年级下“光和颜色”的教学为例予以说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器材,然后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进行教学。

1.探究:阳光下圆形光斑的形成。

让太阳光通过纸片上各种不同形状(三角形、方形、菱形、梯形等)的小孔和大孔,观察所有的像。学生可以很直接的观察到:当小孔较小时,光斑有时是圆形的,有时不是圆形的;当小孔较大时光斑一定不是圆形的。并可以指导学生探讨有的光斑并不是圆形的原因:与小孔的大小有关;与小孔到地面的距离有关。

2.实验:太阳光的色散。

在盛有水的脸盆里斜放一面镜子,然后,试着把太阳光反射到白纸上。不断地调整镜子的角度,在某一个角度上学生可以观察到七色的光。学生可以感性的认识到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打破“排排座”可以真正实现师生角色的互换,在相互交流的民主气氛中既获得了活生生的知识,又体验到思考探究的心理历程,还锻炼了猎取真知的心智。

猜你喜欢
科学课堂新思路
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
“乡贤网路”或是数字经济时代乡村振兴新思路
探究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新思路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新思路
借信息技术之力,让小学科学绽放异彩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互动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让科学课堂更加有序、有效
创设情境,引发头脑风暴
利用家庭资源延伸科学课堂教学
整合催生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