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种说法,孩子会喜欢听

2014-05-12 07:10刘长柏
人生十六七 2014年32期
关键词:刘欣杨斌乐意

■刘长柏

换种说法,孩子会喜欢听

■刘长柏

我时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 孩子越大越无法沟通, 问什么都不愿意说。其实, 不是孩子不愿意说,而是家长没有掌握好沟通的方法和诀窍。换一种让孩子听着舒服, 乐意接受、乐意开口的说法, 就会“话半功倍”。

你今天在学校遇到什么趣事了

刘欣蹦蹦跳跳地回到家,刚从饮水机里接了杯水还没喝完,妈妈就问: “今天没有作业么?”本来想放松几分钟就做作业的刘欣一听这句话就皱起了眉头,水也不喝了,把杯子重重地放在茶几上,“嘭”地关上了房门。

就事说事:对父母来说,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习。所以,当孩子回家时,父母往往脱口而出的是: “今天没有作业?” “作业做完了吗?”这样的问话不仅很难引起孩子的共鸣,反而令他们反感。因为在他们眼里,父母只在乎自己的学习,丝毫不关心自己的内心感受,甚至连休息的权利也被父母的一句话而剥夺了,因而往往回避或冷淡。

假如妈妈在刘欣身边坐下,递给她一个洗好的水果,再问上一句: “看你的样子,今天学校里一定发生了不少趣事吧?”暂时把孩子的学习 “忽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无时不在关注自己的生活,尤其想知道自己在学校里快不快乐,相信刘欣也会暂时抛开学习,和妈妈分享在学校和老师、同学间的那些有趣的事情。

这次测试你有什么收获吗

一家人坐下吃饭的时候,妈妈问陈蕾: “这次测试结果如何?”陈蕾头都没有抬地回答: “还没出结果。”妈妈又问: “应该比上次好吧?可不能再粗心了。”陈蕾答了句: “嗯。”妈妈仍不停地数落:“上次你只要细心一些,完全可以更好。你就是太毛糙……”见妈妈喋喋不休,陈蕾不耐烦地嚷嚷:“知道了知道了。”她把碗一推,跑进了房间。妈妈有点莫名所以: “这孩子,吃枪药了?”

就事说事:家庭教育的重点最终离不开孩子的学习、进步和收获,但教育孩子需要注意时间、说话的方法,不能想什么时候说,想怎么说都无所谓,要知道孩子也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孩子的收获和长进,不能单指成绩,也应该包括其他方面。再者,选择进餐时教育孩子,不仅影响家庭气氛,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如果陈蕾的妈妈不选择吃饭时,而在饭后休息时问: “这次测试你有什么收获吗?”陈蕾想想后可能会回答: “这次我更认真,还检查了,应该要比上次好吧。”妈妈再顺势表扬: “不错,知道错在哪并加以注意了,值得表扬。妈妈相信你会越来越棒!”这种正能量会让陈蕾更有信心,也更乐意有事和妈妈说说。

你还有什么需要爸妈帮忙的吗

爸爸一回家,就把一摞厚厚的试卷、资料拎到杨斌面前: “弄这些东西,可不容易,跑了全市许多书店。”看着满头大汗的爸爸并没有买自己急需的学习用具,再瞧瞧开学初就堆在桌上教辅资料,杨斌傻眼了。他感觉到自己坐在题海圈成的高墙内快要窒息,可他耳边响起的还是爸爸不无责怪的声音:“这孩子,连个谢字都没有。”

就事说事:父母关注、支持孩子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特别当他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难题时,有父母做坚强的后盾。但学习的主体是孩子,因此怎么学习的主动权应该留给孩子,给孩子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而不是添乱、自作主张,增加他的学习负担,令他对学习产生厌倦甚至厌恶。

如果爸爸买回了杨斌急需的学习用具或者在买教辅前问问: “你还有什么需要爸妈帮忙的吗?”杨斌或许很愿意向爸爸说声 “谢谢,暂时没有”。因为爸爸在用行动告诉他 “我很乐意帮你”,这样才能不断增进与孩子的感情,孩子有什么也愿意和爸爸说。因为父子的心灵靠近了,真正的沟通也随之建立了。

猜你喜欢
刘欣杨斌乐意
举手之劳,我很乐意
雨花·艺术 杨斌作品
清明节与介子推
好婚姻就是乐意回家
小年赶集
精神的漫游——杨斌工笔画探微
时间之象——杨斌自述
Fish-mediated changes in bacterioplankton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 in situ mesocosm experiment*
The use of 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to improve Chinese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追逐阳光的创业者杨斌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