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治疗前后防御机制的对照观察

2014-05-18 01:25刘晶洁许俊亭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1期
关键词:防御机制躯体障碍

闫 峰 刘晶洁 王 晶 许俊亭

(大连第七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23)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治疗前后防御机制的对照观察

闫 峰 刘晶洁 王 晶 许俊亭

(大连第七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23)

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防御机制的特点及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50例住院治疗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分别于治疗前1天及治疗8周后进行防御机制问卷(DSQ)评定,并和50例正常人DSQ评分进行对照。结果①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组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②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组治疗8周后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结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过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心理治疗可使防御机制向成熟方向发展。

躯体形式障碍;病例对照研究;防御机制

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是一类以各种躯体症状作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与心理因素或内心冲突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1]。通过治疗可以有效缓解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症状,改变不良的防御机制。本研究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防御机制的特点及其治疗前后的变化。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组来源于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在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的患者50例,符合CCMD-3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标准,无躯体疾病和其他精神疾患。正常对照组为部分本院职工和进修及实习人员,无躯体疾病和精神疾患。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①一般资料调查表:为自编量表,包括人口学资料、疗效评定、诊断和治疗等项目。②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1]。③防御方式自评量表(Defense Style Questionnaire,DSQ)采用M.Bond编制版,共88题,共分四组因子类型,24种防御机制因子;每个项目按1~9级评分,评分越高即应用该机制的频度越大,其掩饰度则越小。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

1.2.2 研究方法

①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入院后填写一般资料调查表;治疗前1天及治疗8周后分别由两名不参与治疗的主治医师进行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并按要求填写DSQ问卷。②治疗方法:采用药物治疗与个别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为期8周,药物治疗采用SSRI类抗抑郁药,必要时联合使用小剂量苯二氮类药物。③正常对照组按要求填写DSQ问卷。

1.2.3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两组数据进行t检验。

2 结 果

2.1 正常对照组和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组治疗前的DSQ各因子分的比较

见表1。躯体形式障碍组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的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躯体形式障碍组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5);掩饰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组治疗前后DSQ各因子分的比较

躯体形式障碍组治疗8周后,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明显低于治疗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

3 讨 论

心理防御机制由S.Freud(1894年)首先提出,用于解释个体应付挫折时,为防止或减低焦虑等精神压力所采取的一些习惯性的适应性行为[3]。由于防御机制存在的普通性,以及它在缓和内心冲突的痛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广泛的应用于神经症的研究。

本研究发现躯体形式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的防御方式明显不同,躯体形式障碍组过多地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如投射、被动攻击退缩和躯体化等,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机制,如压抑,幽默。提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在应激状态下,多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方式应对内心的冲突,暂时维持心理上的平衡。但此种防御方式的存在,致使其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发生变化,不能正确面对和处理冲突,而表现出症状。

表1 对照组和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组治疗前的DSQ各因子分的比较()

表1 对照组和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组治疗前的DSQ各因子分的比较()

躯体形式障碍组(n=50)对照组(n=50)t值P值投射3.47±1.432.51±1.043.17<0.05被动攻击4.50±1.493.18±1.114.16<0.01潜意显现5.21±1.233.55±1.525.09 <0.01抱怨4.35±1.613.30±1.372.92<0.05幻想5.78±2.714.02±2.212.96<0.05分裂5.40±1.304.11±1.663.67<0.01退缩5.41±2.183.25±2.114.22<0.01躯体化4.92±1.833.45±1.413.73<0.01升华6.28±2.256.47±1.91-0.47>0.05压抑5.42±1.876.42±1.59-2.40<0.05幽默4.28±1.364.98±1.12-2.31<0.05反作用形成4.26±1.253.90±1.361.12 >0.05解除5.72±1.344.28±1.414.40<0.01制止5.39±1.564.96±1.321.08>0.05回避5.31±1.574.86±1.701.16>0.05理想化5.08±2.034.58±1.591.14 >0.05假性利他5.17±2.113.60±2.013.18<0.01伴无能之全能3.83±1.833.35±1.221.42>0.05隔离4.24±0.873.45±0.883.79<0.01同一化2.40±2.081.97±1.710.94>0.05否认4.51±1.394.37±1.160.42>0.05交往倾向4.95±1.964.22±1.691.66>0.05消耗倾向3.55±1.323.45±1.140.33 >0.05期望5.65±1.755.87±1.60-0.51>0.05

表2 躯体形式障碍组心理治疗前后DSQ得分的比较[(),n=26]

表2 躯体形式障碍组心理治疗前后DSQ得分的比较[(),n=26]

项目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不成熟防御机制4.59±0.954.03±1.012.55<0.01被动攻击4.50±1.493.62±1.212.91 <0.01成熟防御机制5.27±1.325.74±0.68-3.47<0.05升华6.28±2.257.41±1.023.82<0.01中间型防御机制4.75±0.844.25±0.631.18>0.01掩饰因子5.89±1.025.93±0.98-0.17>0.05

治疗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改变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进而使患者防御模式发生变化。Ronald等[4]用DSQ测定一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在行为治疗好转前后防御机制的变化,发现症状改善后成熟防御机制使用明显增加,说明成熟防御随疾病恢复而再现。本研究支持Ronald的观点,认为治疗后防御机制发生改变,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显著高于治疗前,较多使用升华防御机制,同时治疗后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明显低于治疗前,较少使用被动攻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组治疗后症状改善与不成熟防御机制的使用减少和成熟防御机制的使用增加相关。

本研究认为心理防御机制与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症状成因和治疗密切相关,防御机制越不成熟症状越明显,当治疗症状改善,成熟的防御机制会复现。但是防御机制向成熟方向发展的这种变化是否持久,是否与远期预后直接相关,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1]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54-160.

[2] 路敦跃.防御方式问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7(2增刊):115-202.

[3] Pollock CP,Andrews G.Defense styles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anxiety disorder[J].Am J Psychiatry,1989,146(11):1500-1502.

[4] Ronald RC,Abelson JL,Nesse RM,et al.The change of defense mechanism after patients with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were treated[J].Am J Psychiatry,1998,155(4):558-559.

R749

B

1671-8194(2014)21-0129-02

猜你喜欢
防御机制躯体障碍
防御机制在医学生抑郁的性别差异中的中介作用*
现在干什么?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跨越障碍
手术室护理管理中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的应用分析
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防御机制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基于伦理道德之争下的大学生自杀问题分析
搬家
“人的躯体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叶挺将军囚禁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