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因素分析及培养

2014-05-20 03:04田方
教师·中 2014年2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分析学前儿童培养

田方

摘要:分享是人类的一种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学会分享、养成分享的习惯对于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幼儿园中,许多儿童独占着自己的食物或玩具,不愿意与同学和老师分享,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学前儿童的分享行为会影响今后的生理、心理、智力等各方面的发展。针对此问题,本文指出了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重要价值,着重阐述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幼儿教师因素和同伴关系因素,并提出从家长、教师、社会等方面来培养学前儿童分享行为。

关键词:学前儿童;分享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培养

一、影响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因素分析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小时候霸道、独占欲强,等长大了就可能成为不合群、飞扬跋扈、自私自利的人了。所以我们首先要分析影响儿童分享行为的各种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寻找培养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办法。

(一)儿童个人因素

1认知水平较低

孩子的心理、生理及环境因素都是影响分享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这不是最本质的因素,最本质的因素还是与儿童的认知水平有关,我们要了解儿童在不同的成长时期的认知水平的特点,并遵循这一特点来引导教育孩子。

一般认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也会呈现增长的趋势:3岁的儿童还没有建立分享行为的概念,在认识的过程中主要是无意识的状态,易受外界环境和情绪的支配,而不受理智所支配,其分享行为也是无意识的;4到5岁的儿童在幼儿园里经过一年多的集体生活,容易融入周围的环境,乐于和他人交往并掌握一些交往的经验,生理上也有了一些成熟,特别是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其兴奋和抑制过程都有较大的提高,表现为幼儿不像以前那么容易疲劳,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集中精力从事某种活动的时间也较前延长;5到6岁儿童经过幼儿园教师的训练有了一定的分享意识,但是往往没有付诸行动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表现为言行不一致,等孩子再大些这一现象就会慢慢地消失,意识会支配行为。

2分享的技能缺失

学前儿童掌握了分享的技能,就能主动与同伴和教师交往并表现出分享行为,这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也是儿童亲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往往分享行为和分享观念之间还具有一定的脱节性,儿童会缺乏分享的技能,不懂得如何做出分享行为。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学前儿童分享技能的缺失呢?在城市中大部分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父母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吃亏,从小教育孩子自己喜欢的东西要去和别人争抢,不能把好的东西让给别人。父母不仅没有给孩子以积极的榜样或正确的引导,反而对儿童的分享行为起到了负面的影响,这不利于儿童分享技能的培养。

(二)家庭因素

1父母分享观念

研究表明,模仿是儿童亲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对孩子教育和教养的过程中,父母的分享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儿童分享意识的形成。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要善于运用特殊的情境引导孩子做出分享行为,体验分享的快乐。同时,父母可以经常邀请同社区的小朋友来自己家做客,让自己的孩子多和外界的伙伴接触,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看待问题。

2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特征的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父母的奖罚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反应方式等,会影响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3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是指一些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没有条件来照顾孩子的生活,就把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里,或者是孩子白天跟着老人生活,晚上下班父母把孩子接回自己家里。

城市中,大部分家庭都是“421家庭”,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老人对孩子都产生“隔代亲”的现象,什么都依着孩子、迁就孩子,孩子在这种溺爱和袒护的环境下成长,会养成娇生惯养、自私自利的性格,这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也是不利的。而且在隔代教育中,儿童都是和老人相处,很少有机会和同龄的孩子交往,满足不了对父母和同伴的情感需要,因此,时常会感到孤独,有时还会存在沟通的障碍,这种闭塞的环境不利于幼儿分享意识的发展,也使得幼儿遇到分享行为的状况时感到不适应。

(三)幼儿教师因素

幼儿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幼儿园中,除了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就是和幼儿园老师在一起互动,所以幼儿园教师也是影响学前儿童分享行为和分享观念异同的一个重要因素。

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教师专业水平都会影响着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如果幼儿园教师重视儿童的分享意识的培养,并且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教育指导,就可以帮助儿童更快地形成分享行为。

(四)同伴关系的影响

同伴关系是影响分享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研究表明:孩子和好朋友在一起时合作的机会更多,分享次数增加。Wright(1942)发现,6岁儿童同朋友分享高价值玩具占58%,同陌生人分享高价值玩具占23%;Staub和Noerenberg(1981)报告,朋友之间比相识的人之间分享得更多。学前儿童通过同伴之间的交往,其认知性、情感、观点采择能力不断地提高,朋友之间通过长时间的相处,互相了解、互相依赖,在积极的状态下较易产生分享行为。但是和陌生人在一起会感到拘谨,缺乏亲密性,这不利于孩子分享行为的产生。

二、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培养

1创造分享机会

儿童的分享行为都是通过后天的教育而习得的,家长和教师应该共同努力,多创造一些分享的机会,让孩子多和其他小朋友接触,学会分享。

设立“分享日”。在幼儿园,教师应该在每个月或每周定一天为“分享日”,小朋友可以把家里的东西带到幼儿园和他人一起分享,每次的“分享日”,教师都要设立不同的主题。比如,每个月教师让不同的幼儿从家里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件玩具带到学校,让小朋友们互换自己的玩具来一起玩,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会因为争抢玩具而发生争执,那么教师就要及时地给予孩子引导和教育。endprint

建立“分享角”。教师可以在教室的一面墙上布置出“分享角”,每过一个月可以更换一次内容,教师可以展出小朋友们的照片、美术作品以及平时的作业等。

2树立分享的榜样

模仿是幼儿的天性,模仿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幼儿又具有很强的观察、模仿能力,当看到他人的分享行为时,幼儿会去模仿、学习。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原则中就有“身教重于言教”,作为家长,不能让孩子养成自私的不良品质,没有伙伴同他玩,这与分享行为的提倡是相悖的。父母的身体力行对孩子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家长的言谈举止、日常行为等都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3强化分享行为

“强化”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一种理论,也叫做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认为,我们的行为之所以会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作用的结果,人的生活和学习能否成立的关键在于强化:当一个行为操作发生之后,紧接着出现一个刺激来强化时,那么这个行为发生的频率就会增加。在幼儿园里,教师可以通过强化使幼儿的分享行为得到有效的巩固。研究表明,当幼儿由于分享而受到教师、家长的表扬和鼓励之后,他们会逐渐建立起一种相应的内在的自我奖励倾向。当他们再次与别人分享时,自己会认为这样做是好的,这就会使他们持久地表现出类似的行为。

4教给儿童分享的技能

真正的分享是建立在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儿童首先要体会到他人的情感和情绪,才能做出恰当的分享行为。在情境中培养儿童的分享行为,可以分为角色扮演和移情训练两种方法。

角色扮演:游戏是幼儿进行角色扮演的一种方式,游戏可以还原社会的样貌,儿童可以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深刻地理解自己扮演角色的心理特征和情感态度,有利于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同时,角色扮演还能帮助儿童提高语言交往能力,有助于同伴之间的沟通并可以识别他人的情感和情绪,这些都能帮助儿童做出恰当的分享行为。

移情训练:研究表明,只有当一个人能够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地察觉或意识到他人所处的情况时,才能引发这个人的移情性反应,从而产生分享行为。当孩子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分享食物或玩具时,教师可以把它们藏起来,当小朋友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在了而且没有人愿意和自己分享,这时孩子就能够深切地体会到未能从他人那里得到分享时的难过,当下次再有这种事情发生时,他们就会很乐意地做出分享行为。

5实行混龄教育

异龄交往对儿童的亲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混龄教育可以使孩子们学会关心、照顾、互助、分享等优秀品质。在幼儿园,我们可以提倡混龄编班的教育方式,让年长的儿童和年幼的儿童分在一个班里。

和年龄较小的儿童相比,年长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和道德水平都比较成熟,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容易表现出利他行为,乐于和年幼的小朋友进行分享,这种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幼的儿童,把年长的儿童作为自己的榜样;同时,年幼的儿童会对年长的儿童表示一定的好感和崇拜,大龄的儿童还可以制定规则,照顾其他幼小儿童,在这种情况下,会提升年长儿童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在混龄教育的互动中,孩子对家人的依赖会逐渐减少,反而,同伴之间的互助精神得到了发扬,年长儿童和年幼儿童彼此之间互相鼓励、协作,对孩子的亲社会发展具有正面的影响。

总之,学前儿童的分享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希望社会、学校和家长都能关注儿童的分享行为,特别是在幼儿园的学前儿童,因为这一时期习惯的养成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我们要激发幼儿的分享兴趣,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为他们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韦敏丽.室内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李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2001(2).

耿希峰.儿童分享的影响因素及培养训练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曾英.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 .教育探索,2007(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分析学前儿童培养
风电场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析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
基于回归分析法的高校科技产出能力影响因素分析与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