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彰显生命活力

2014-05-20 13:13张登波
教师·中 2014年2期
关键词:工业革命前置课堂

作者简介:张登波,男,汉族,甘肃省合水县第一中学历史教研组教师,中教一级,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生本理念的核心思想。课堂教学中,要将这一理念渗透和运用其中,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身心、认知和思维发展规律,让每个学生在尝试成功、感受快乐的过程中,激活他们的思维,释放他们的潜能,从而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做好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突出课前、课中和课后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课堂成为学生全面、健康、和谐成长成才的阵地,从而彰显年轻的生命活力。要实现这一点,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学生只有老师在讲解之前,深入地钻研了问题,才能有“资本”与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求知的无穷乐趣。学生在课前必须进行独学,完成教师布置的前置作业。因此,教师就要重视前置作业的设置。前置作业必须切合实际,既要有梯度,又要求在学习内容上有内在的联系,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

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我设置了如下四个问题:①什么称之为工业革命?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②工厂与手工工场相比较的优势表现在哪些方面?工厂的出现使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③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为什么说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④拓展思考: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上课之前学生围绕这些问题,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并形成自己独有的学习成果,这样为课堂学习的交流、领会做好了充分准备,为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奠定了基础。

二、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展示

(1)小组讨论。在课前独学时候,面对前置作业中的问题,学生还有很多疑点,课堂上教师将前十分钟留给学生,针对疑点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在群学讨论交流过程中解决独学时所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明晰自己的思路。教师在小组间观察讨论情况,适时给予点拨指导,确保讨论的实效性。

(2)小组展示。课堂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各小组展示自己课前独学、课堂交流讨论的成果,与其他学生及教师共享,并在展示过程中启发其他学生,暴露自己的问题,并在师生探讨中改进、完善。

例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对于前置问题①,经过教学观察,教师发现学生对工业革命概念理解都较为模糊,这时候教师适时给予补充,细化概念。对“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学生梳理如下答案:a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b圈地运动,迫使广大农民背井离乡,不得不进入手工工场劳动。c19世纪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不仅为其带来了巨额财富,还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d手工工场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如牛顿、培根创立了近代实验科学。e英国地处大西洋沿岸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向海外发展。教师在学生梳理的基础上补充:f英国社会相对稳定,较少受战争破坏,17世纪中叶以后,本土未发生过大的战争,英国虽然多次卷入国际战争,但因本土被海峡与大陆隔开,战争基本在海外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于前置作业②,学生阅读基本内容后,展示答案要点:工厂与手工工场相比较的优势有:a机器取代了手工劳动;b生产组织较为精细;c生产规模相对扩大;d自由放任思想较为盛行。工厂的出现使社会发生的变化有:a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从此进入“蒸汽时代”;b富尔顿发明了蒸汽汽船,人类交通运输条件发上发生了巨大变化;c出现了工业化的城市。

课堂展示环节重在“展示”,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在学生展示、交流、对抗、暴露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将概念细化,梳理思路,总结方法等。让学习效果落实在学生的“学” 上,而不是教师的“讲”上。

(3)对抗质疑。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面对同一问题会出现不同答案,甚者相差悬殊,这时就出现意见分歧,因对问题答案认识不统一,而产生了激烈的思想碰撞。这时候,就会出现激烈的争辩,甚至争执不下。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因争辩而透彻,因拓展而延伸。同时注重知识的纵横向联系,形成新的认识。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课中,前置作业④: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提出“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从此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每个小组围绕自己提出的观点在做史实和事例论证,课堂上出现了每个小组成员各为其观点而争执的局面。

三、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给学生恰如其分的过程性激励评价措施,推动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激活生命火花。从前置作业的完成情况开始,在黑板板书、课堂讲解、质疑对抗、展示质量等方面及时给予过程性评价。学生辨别不清那些知识的归属,容易混淆,对这样问题只要答出要点,就给其加5分;相对举手较少,参与次数少的同学,可以“偏袒”一下,找些基础性的问题让其回答,达到人人参与,充分关注个体的目的;赢得掌声的学生,竞争心理更强烈,就可以激励他们再接再厉,更进一步。这样做就是没有发言的学生,也不甘示弱,积极思考,蓄势待发,一节课就在教师的激励、鼓舞下,学生情绪高昂、激情洋溢,点燃着生命火花。

(2)要充分地信任学生,给予了空间就让他们主动参与,上台讲解,质疑问难,展示课堂风采。有了教师的信任,课堂变成了学生积极学习的阵地,他们就会收获到“我学习,我快乐;我展示,我自信”的喜悦,体验到在课堂中不断成长为做最好的自己的成功。在“工业革命”这一课中,不论是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条件,还是其带来的社会变化,或者产生的影响,学生都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老师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只要给予及时启发诱导,学生心智受到启迪,就会产生灵动的火花。

(3)要让学生把课堂、讲台看成是自己学习的一片天地,并且让他们激情、谦虚、执著地守护这个属于自己的课堂。对于每位学生而言,来到学校,能富有朝气、积极热情地对待每天学习生活,对待自己学习这片天地——课堂、讲台。教师引导他们饱含激情地预习、讨论、展示;用博大的胸怀接受别人的质疑、提问;持之以恒地探讨不懂的知识点。让他们从心理上热爱这片天地,并且执著地去守护这片天地,让课堂见证他们成长的足迹,成为他们成才的摇篮。

以“学”定“教”,把课堂给学生,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充分信任、鼓励、帮助下,去呵护他们自己学习的阵地,并在这块阵地上愉快地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展示,从而享受“学”的乐趣、享受展示成果的自豪,享受思维互相碰撞时产生的喜悦感。让他们生命的风采在课堂这个学习的舞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现。使学生在课堂上,重塑自我;使他们在课堂上创造生命的奇迹;使他们在“牧者”的指引下,提升“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郭思乐.天纵之教——生本教育随笔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业革命前置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前置性学习单:让学习真实发生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