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式SBR处理垃圾渗滤液短程深度脱氮工艺特性

2014-05-24 01:27孙洪伟尤永军彭永臻王淑莹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004
中国环境科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原水滤液碳源

孙洪伟,尤永军,彭永臻,王淑莹 (.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 004)

脉冲式SBR是在传统SBR基础上对其运行方式改进后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工艺,该工艺通过分多段进水的运行方式,充分利用原水中有机物作为反硝化碳源,节省曝气量和外碳源投加量.目前,国内外对交替好氧/缺氧 SBR工艺的研究进水阶段仅有 1个,未能充分利用原水中有机物实现脱氮[1-3].杨庆[4]和杨岸明等[5]利用过程控制值参数(pH值,DO,ORP)建立了脉冲式SBR处理城市污水的过程控制策略,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此外,Yang等[6]和 Guo等[7]采用脉冲式SBR处理城市生活污水,获得稳定的脱氮性能.

脉冲式SBR的工作原理:原水进入SBR反应器,好氧曝气去除有机物和硝化反应.硝化完全后,投加适量原水,利用原水中有机物作为反硝化碳源,进行缺氧反应.反硝化完成后进行再曝气,使投加原水而带入的氨氮转化为亚硝态氮,重复投适量原水进行反硝化和后曝气的过程,在最后一个反硝化阶段投加外碳源,实现深度脱氮.

城市垃圾渗滤液是典型的高氨氮废水,尤其晚期渗滤液,低碳氮比(C/N)是实现深度脱氮的主要难题之一[8].短程生物脱氮由于在节约能源和碳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9-11],近年来被广泛研究.基于上述分析,如将短程生物脱氮技术和脉冲式SBR工艺进行结合,可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水中有机物实现生物脱氮,从而获得最少的外碳源投量.本研究基于脉冲式 SBR工艺生物脱氮的理论分析,考察了冲式 SBR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脱氮效果和工艺稳定性,以实现深度脱氮和节能双重目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装置

SBR反应器由有机玻璃制成,高度 500mm,直径 160mm,总有效容积为 9L.在反应器壁上的垂直方向设置一排间距100mm的取样口,用以取样和排水;底部设有排泥管;以黏砂块作为微孔曝气器,采用鼓风曝气,转子流量计调节曝气量.机械搅拌由转速可调的机械搅拌器完成.

1.2 试验水质及分析方法

试验用水为经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预处理的城市垃圾渗滤液.UASB实现了有机物的去除,SBR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实现氮的去除[9].SBR进水水质:TN 90~180mg/L,-N 85~170mg/L,COD 58~1035mg/L,-N<1.0mg/L,C/N为 3~8.在试验开始前,SBR系统已适应 2.5个月,获得了良好短程生物脱氮后开始进行跟踪测定[12-13].

1.3 试验方法

SBR采用3种模式运行,如图1所示.在模式Ι,II和III中,污水分别按1次、2次和3次等量投配至反应器.脉冲SBR好氧和缺氧时间由实时控制策略控制.进水方式为瞬间进水,沉淀和排水时间分别为30,5min.

图1 SBR工艺的运行模式Fig.1 Operational modes of the SBR process

2 结果与讨论

2.1 脉冲式SBR工艺短程生物脱氮的理论分析

(1) 当x>k时,η与n的关系为:

当n→∞时,有η→1

当n→∞时,

分多次进水的脉冲式操作模式是有效的脱氮模式,影响反硝化脱氮效率主要因素是投加原水次数、进水量和进水的COD/TN值.随着投加原水次数的增加,总氮去除效率不断提高.同时,外加碳源量随之减少.

2.2 进水次数对脉冲SBR工艺短程脱氮的影响

图2 3种进水条件下, SBR反应过程COD和氮的转化Fig.2 Variations of COD and nitrogen under three feeding modes

3种模式下的进水量分别为 4,2,1.3L.由图 2可看出,每个硝化阶段的硝化很完全,硝化结束时,低于4.0mg/L,平均去除率达到95.8%以上.硝化过程中,几乎全部转化成,成为硝化过程的主要产物,而浓度始终低于 1.5mg/L,表明系统处于稳定的短程硝化过程.反硝化进行也很彻底,出水浓度始终在0.5mg/L以下.最后一个反硝化阶段分别投加 3.2,0.89,0.64mL的甲醇,可使最后出水 TN低于 15.0mg/L,实现深度脱氮.需要说明的,在运行模式III中,缺氧1段和2段条件下,浓度分别降低了3.4,3.8mg/L,由于系统中存在,可能是由于厌氧氨氧化途径引起的.

由图2b可以看出,2次进水条件下,好氧2段比好氧1段的时间短,原因在于:(1)第2次进水中可生物降解的 COD被第 1次硝化反应产生的作为电子供体全部利用,避免高浓度有机物对硝化反应的抑制,同时减少了好氧 2段有机物的降解时间;(2)相对于第1次进水,第2次进水后,由于反应器混合液体积的增大,导致稀释比从3增加至 4,因此初始降低.同样在图 2c中,3个好氧段的时间也逐渐减少.对于2次和3次进水条件下反硝化过程,利用原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进行反硝化.图2b中缺氧1段用了2.5h,系统中的从43.0mg/L降低至0.8mg/L.图2c中缺氧 1段和 2段分别经过 0.75,0.6h,系统中的降至0.4mg/L以下.由此可见,试验中原水C/N可以满足反硝化反应对碳源的要求.

2.3 进水次数和进水量对脉冲SBR工艺运行效率的影响

表1 3种运行模式条件下,脉冲式SBR工艺的运行效率Table 1 Performance of pulsed-SBR under three operational modes

2.4 过程控制在脉冲式SBR工艺短程生物脱氮 中的应用

图3 3次进水条件下,SBR工艺内氮、有机物和过程控制参数变化规律Fig.3 Variations of COD, nitrogen, DO, pH and ORP under three feeding modes

图3为3次进水条件下,SBR工艺内氮,有机物和过程控制参数的变化规律.在生物脱氮过程中,DO,ORP和pH值曲线上共出现5个特征点,分别是亚硝化结束时DO曲线上的突跃点(a点),ORP曲线上的突跃点(b点),pH值曲线上的“谷”(c点),反硝化结束时ORP曲线上的“膝”(d点),pH值曲线上的“-N肘”的膝”(d点),pH值曲线上的“-N (e点),这些特征点与反应过程中“三氮”的转化有非常好的相关性.在硝化过程中,pH 值出现“谷”后氨氮浓度接近为零.反硝化过程中,pH值曲线“肘”和 ORP曲线“膝”出现后,反应器内的亚硝态氮接近零,最后投加外碳源进行反硝化.因此,DO,ORP和pH值曲线特征点可准确判断硝化、反硝化终点.DO, pH值和ORP作为脉冲式 SBR处理渗滤液短程生物脱氮过程的控制参数,准确把握曝气和搅拌时间,节省曝气和运行费用.此外, 还可有效解决脉冲式 SBR由于进水水次数增多导致的运行复杂等问题.

2.5 DO, ORP和pH值的导数图形分析

图4 DO, ORP和pH值的导数与时间曲线图Fig.4 The relationships of first derivative of DO, ORP and pH with time

图4为对应图3给出上述典型过程中DO,ORP和pH值的导数图形.dDO/dt图形中对应着硝化反应的结束可见明显的突跃点(A1,A2,A3),指示硝化反应结束.此外,对应硝化反应结束,dORP/dt曲线上出现突跃点(B1,B2,B3).在反硝化过程中,反硝化结束的时间可由ORP导数绝对值的突然增加(D1,D2,D3) 来判断.对于dpH/dt的变化规律,开始硝化对应着的 pH导数由负变正(C1,C2,C3).当反硝化的结束时,分别对应着pH导数由正变负(E1,E2,E3).通过对这3个参数导数的分析,可知由ORP, DO, pH值的特征点可实现脉冲式SBR短程生物脱氮的过程控制.需要说明的是,DO和OPR导数图形中的跳跃点是停止曝气、开始搅拌,反应器中 DO浓度迅速减少所致.pH导数图形中突跃点是由于硝化结束时,停止曝气,加入原水或碳源导致的.高景峰等[18]采用SBR处理生活污水过程中,在一次进水条件下,也获得了相类似的试验结果.

2.6 脉冲式SBR工艺短程脱氮的稳定性

图5为脉冲式SBR系统稳定236个周期的结果.每个运行周期采用过程控制进行硝化、反硝化终点控制.根据进水基质浓度调节好氧和缺氧段的反应时间,准确把握反应进程,确保出水水质.试验过程中,即使进水TN浓度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介于87.4~171.2mg/L范围内,但出水维持在6.0~22.0mg/L之间,平均去除率为90.9%,表明脉冲SBR工艺不仅能够深度脱氮,而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

图5 脉冲式SBR短程生物脱氮的长期稳定性Fig.5 The stabilization of nitrogen removal via nitrite in three feed-step SBR process

3 结论

3.1 采用脉冲式 SBR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采取交替好氧/缺氧分段进水运行方式,基于稳定短程生物脱氮途径,最终出水TN和-N分别低于15.0和5.0mg/L,实现了深度脱氮.

3.2 进水次数是影响外碳源投加量的重要因素,进水次数增加,外碳源投量明显减少.但进水次数的增加意味着系统运行更加复杂.对于脉冲式SBR工艺,建议采用2~3次等量进水,可节省碳源投加量,降低运行费用.

3.3 基于过程控制,可准确把握脉冲式 SBR工艺的曝气和搅拌时间,避免过曝气,并解决该工艺由于进水次数增多导致的运行复杂等问题.

[1]Lemaire R, Marcelino M, Yuan Z G. Achieving the nitrite pathway using aeration phase length control and step-feed in an SBR removing nutrients from abattoir wastewater [J].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2008,100(6):1228-1236.

[2]Gu S B, Wang S Y, Yang Q, et al. Start up partial nitrification at low temperature with a real-time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blower frequency and pH [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2,112(5):34-41.

[3]Guo J H, Wang S Y, Huang H J, et al. Efficient and integrated start-up strategy for partial nitrification to nitrite treating low C/N domestic wastewater [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60(12):3243-3251.

[4]杨 庆,王淑莹,杨岸明,等.城市污水SBR法短程生物脱氮的中试研究 [J]. 中国环境科学, 2007,27(2):150-154.

[5]杨岸明,王淑莹,杨 庆,等.以pH和ORP作为脉冲SBR工艺的实时控制参数 [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6,7(12):32-35.

[6]Yang Q, Peng Y Z, Liu X H, et al. Nitrogen removal via nitrite from municipal wastewater at low temperatures using real-time control to optimize nitrifying communitie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41(23):8159-8164.

[7]Guo J H, Yang Q, Peng Y Z, et al. Biological nitrogen removal with real-time control using step-feed SBR technology [J].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 2007,40(6):1564-1569.

[8]李 娜,李小明,杨 麒,等.微波/活性炭强化过硫酸盐氧化处理垃圾渗滤液研究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34(1):91-96.

[9]孙洪伟,郭 英,彭永臻,等.实际垃圾渗滤液短程生物脱氮的常温实现及低温维持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33(11):1972-1977.

[10]Kim D J, Kim S H. Effect of nitrite concentra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competition of nitrite oxidizing bacteria in nitritation reactor systems and their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J].Water Research, 2006,40(5):887-894.

[11]孙洪伟,彭永臻,时晓宁,等.高氮渗滤液缺氧/厌氧 UASB-SBR工艺温深度脱氮 [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29(2):207-212.

[12]Sun H W, Yang Q, Dong G R, et al. Achieving the nitrite pathway using FA inhibition and process control in UASB-SBR system removing nitrogen from landfill leachate [J]. Science China:Chemistry, 2010,53(5):1210-1216.

[13]孙洪伟,王淑莹,张树军,等.高氮渗滤液短程深度脱氮及反硝化动力学 [J]. 环境科学, 2010,31(1):129-133.

[1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15]Henze M, Harremoës P, Jansen J L C, et al. Wastewater Treatment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M]. Springer, Berlin,Heidelberg, New York, 1997.

[16]Tchobanoglous G, Burton F B, Stensel H D. Wastewater Engineering Treatment and Reuse [M]. fourth Ed. Metcalf and Eddy, Inc., USA, 2003.

[17]郭建华,彭永臻,杨 庆,等.脉冲 SBR处理城市污水深度脱氮的工艺特性 [J]. 中国环境科学, 2007,27(1):62-66.

[18]高景峰,彭永臻,王淑莹,等.以 DO、ORP、pH 控制 SBR 法的脱氮过程 [J]. 中国给水排水, 2001,17(4):6-11.

猜你喜欢
原水滤液碳源
缓释碳源促进生物反硝化脱氮技术研究进展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水动力源原水预处理加氯系统技改分析与实践
丙烯酰胺强化混凝去除黑河原水浊度的研究
竹豆间种对柑橘园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的影响
长填龄渗滤液MBR+NF组合工艺各处理单元的DOM化学多样性
不同碳源对铜溜槽用铝碳质涂抹料性能的影响
某渗滤液收集池底部防渗层鼓包的分析与治理
新型复合碳源去除工业综合园区废水中硝酸盐试验研究
原水大阵
老龄化垃圾渗滤液脱氮预处理技术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