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大学的资历和学分的跨国认可:英联邦32个小国的创新实践

2014-05-25 00:26张伟远段承贵傅璇卿
中国远程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英联邦资历小国

□ 张伟远 段承贵 傅璇卿

虚拟大学的资历和学分的跨国认可:英联邦32个小国的创新实践

□ 张伟远 段承贵 傅璇卿

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建立终身学习社会,英联邦小国致力发展虚拟大学的跨国资历框架和学分转换机制,让学习者获得的资历和学分可以在英联邦不同国家得到认可和衔接。本文含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英联邦小国虚拟大学和跨国资历框架的背景;第二部分阐述跨国资历框架和学分转移的设计理念;第三部分描述跨国资历框架和学分转移的筹备工作;第四部分介绍跨国资历框架的构建和资历学分的标准;第五部分分析跨国资历框架和学分转移的试点;第六部分阐述资历在跨国资历框架中的注册情况;最后两部分分别是经验教训和结论。作者希望,在开放教育资源盛行、网络教育技术不断完善的今天,英联邦小国虚拟大学跨国资历框架和学分转移机制,能对我们在虚拟环境中通过教育合作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沟通有所启发。

英联邦小国教育;网络教育;资历框架 ;学分转移;开放教育资源

一、引言

英联邦由53个主权国家自愿组成,占全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1]。其中,有32个成员国属于人口定义中的“小国”,即人口不足150万[2],且大多数是人口不足百万的岛国[3]。这些英联邦小国普遍面临一些相似的问题:国家领土面积较小,自然资源匮乏,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人口规模较小,劳动人口技能水平有限[4];学习人口较少且分布松散,学习成本过高,技能培训和成人社区的发展受限[3],高等教育层次的人员和技术人员流失[3][4],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亟待提高,教育体系面临巨大挑战。

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互联网改变了人类信息交流和传播的方式。信息通讯技术的推广,开放教育资源的兴起,为各小国之间的跨国合作创造了条件。各小国逐渐意识到可以借助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资历相互认可机制,促进自身教育系统的改善,英联邦小国虚拟大学跨国资历框架的构想应运而生。2004年,英联邦小国虚拟大学(以下简称“虚拟大学”)开始建立[5],到2008年,英联邦小国虚拟大学跨国资历框架(以下简称“跨国资历框架”)的搭建工作正式展开[6]。

英联邦小国虚拟大学的开办和跨国资历框架的建设是知识共建共享的集中体现,不仅打破了小国之间地理和经济上的限制,而且促进了多元化的跨国学习,通过学分转移实现资历的互认和衔接,有助于提高目前和未来劳动人口的整体素质,为各小国的公民提供可持续的终身学习路径。

二、跨国资历框架和学分转移的设计理念

在建立虚拟大学和跨国资历框架及学分转移的过程中,英联邦学习共同体起了关键作用。这是一个由英联邦政府首脑于1987年成立的国际性组织,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开展各类培训活动,致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创造更多教育机会[1]。所以,各小国教育部部长希望借助英联邦学习共同体的经验与资源,与各国政府、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机构长期友好合作,促进小国在各层次和领域的合作,推动跨国资历框架和学分转移的建设与实施。

2007年,各小国教育部部长提出了构建跨国资历框架的设想[6]。在跨国资历框架的整个构建过程中,南非资历局作为合作参与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英联邦学习共同体选择与南非资历局合作,主要因其是全世界目前唯一的在资历系统中具有绝对管治权的资历管理机构。南非资历局拥有监管其他所有资历相关机构(包括质量保证机构、资历认证机构和资历颁发机构)并统一负责各类资历事务的权力[7]。相比之下,苏格兰、爱尔兰和新西兰的资历管理机构只负责资历的质量保证和认证,以资历执行的“核心管理机构”的形式存在,资历的颁发由其他资历相关机构负责。而澳大利亚的资历管理机构只行使行政和协调职能,属于“协调管理机构”。英联邦学习共同体希望借助南非资历局在资历框架的开发、实施、监管等方面丰富的实践经验,评估现存于各小国的资历系统,拟定一个合适的跨国资历框架设计,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指导。

2008年5月,南非资历局向英联邦学习共同体提交《英联邦小国虚拟大学跨国资历框架设计理念文件》,阐述了有关的具体构想、设计理念和建议。

(一)构建跨国资历框架和学分转移的理念

南非资历局通过对英联邦各小国人口素质、教育系统、自然资源、社会环境、经济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考察,最终拟定了跨国资历框架设计理念,详见表1。

表1 构建跨国资历框架的设计理念[7]

(二)构建跨国资历框架和学分转移的路线

根据南非资历局向英联邦学习共同体提交的《英联邦小国虚拟大学跨国资历框架设计理念文件》,英联邦学习共同体拟定了四个步骤建设跨国资历框架:开发网络学习资源;制定跨国资历框架的参照标准;进行资历框架衔接和学分转移试点;确认与实施跨国资历框架。该构建路线的拟定为跨国资历框架和学分转移的最终建成提供了明确的指引,详见图1。

图1 跨国资历框架构建路线图

三、跨国资历框架和学分转移的筹备

跨国资历框架的准备首先需要开发网络学习资源,包括以下三大任务。

(一)英联邦小国虚拟大学的建设

2000年,各小国教育部部长提议构建一所英联邦小国虚拟大学[9],促进各小国信息通讯技术的使用、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参与者的互动交流。该构想于2003年得到各小国教育部部长的一致同意,并在2004年由英联邦学习共同体着手建设[5]。

虚拟大学由英联邦成员国中的32个主权国家组成,并不是一个高等教育机构,而是一个用于成员国之间合作开发、分享免费的中学后教育课程和技术类课程的网络[5]。虚拟大学的成员国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太平洋地区(表1),除牙买加、纳米比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塞拉利昂之外,其余国家按照人口数量来说都属于“小国”[3]。

英联邦学习共同体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创建虚拟大学,将之定位为一个可供多国合作共用的网络平台,既不是一所与本国现有教育机构形成竞争的新大学,也不是一个跨政府的中介机构或大学联盟的总部[12]。

截至2013年,虚拟大学已开发了15门课程,有600多名学生就读,学习者人数持续增长[9]。当前开发的课程由来自8个小国的9家机构提供,可授予相应学位,例如可持续旅游证书或商务和企业学士学位[9],同时这些课程的学习资源在各小国间免费分享。

表2 英联邦小国虚拟大学的参与国[10][11]

(二)开展信息通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

全面提高英联邦各小国现有教育机构的课程开发能力,促进信息通讯技术应用能力,是开发网络学习资源和构建跨国资历框架及学分转移的先决条件。

2006年5月,英联邦学习共同体首先建立了维基教育者平台(WikiEducator)(http://wikieducator. org/Main_Page)[13]。这是一个合作和交流的社区平台,强调四方面的功能:通过大规模合作,进行知识构建和能力培养;鼓励开发适用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免费学习资源;促进与提供免费教育资源的机构的合作,推动虚拟学习社区的建立;引领新技术的使用,改善教育质量,降低教育成本。维基教育者平台的创建,为后来的信息通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班、在线合作开发网络课程以及在学习管理系统中的课程管理和学习活动管理奠定了基础。

2006年8月,英联邦学习共同体在毛里求斯为14个英联邦小国的教育者提供了第一届信息通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班[14]。到2010年,英联邦学习共同体分别在7个英联邦小国内开办了8次培训班,涉及旅游和企业管理、教育发展、生活技能、灾难管理、渔业、基础建设、海事以及农业[14]。这些培训班为期三周,采用面授教学模式,以同伴合作与互助为主要参与方式,将互联网上的开放教育资源使用与课程内容的创建及开发相结合,使参会者可以将培训班学习的内容与自己国家的同仁分享,并致力于课程内容的持续开发。从2006年至今,已有21,000多位教育工作者参加虚拟大学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并得到指导[9]。

(三)英联邦小国虚拟大学门户网站的建设

随着虚拟大学的创建和信息通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班的举办,英联邦小国虚拟大学门户网站(www. vussc.info)和基于Moodle的学习管理系统平台(www.vussc-learning.org)正式建成和投入使用。用户可以登入门户网站下载免费的网络学习资源和技术开发资源。基于Moodle的虚拟大学学习平台对各小国开发的网络课程进行统一管理。学习者需要通过一个认证机构完成相应的课程注册[5]。注册成功后,学习者就可以登录学习平台,获得来自提供课程的院校和教师的支持。这不仅丰富了授课形式,还能搜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信息,有助于教育机构对新的教育需求做出快速的反应,从而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开发更多的网络课程。

四、跨国资历框架和资历学分标准

在完成网络学习平台和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后,跨国资历框架开始正式构建工作,包括制定跨国资历框架的资历级别、级别指标、资历类型和学分标准等。

(一)资历级别和资历级别指标

跨国资历框架是一个涵盖成人教育和培训、职业教育和培训及高等教育[14]的十级资历系统,包括各类证书、文凭、副学位或基础学位(等同于内地的大专)、学士学位、荣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等资历[6]。该框架的构建基于成效为本的原理,对每一种资历类型和要求定义相应的标准,称为资历级别的定义指标。强调学习者在完成模块、课程单元或资历的学习后应掌握的知识和达到的能力的预期目标,并从四个维度进行考察,分别是知识的应用、理解、技能和个人的品性(如责任感、自主性等)[6]。

跨国资历框架中的资历级别指标除了具备一般资历框架的特点之外,还有其特殊性。第一,考虑到网络学习时间灵活,资历级别指标不会给出具体、特定的学习时限;第二,级别指标描述试图融合学术、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以及专业学习的要求,并可运用到课堂学习、实践或在职学习等各类学习中;第三,级别指标的制定较为灵活,但又能给课程的设计者和教师提供足够的参考;第四,资历级别指标的描述旨在强调资历的可比性;第五,级别指标也可用于对过往学习经验的评估。表3列举了跨国资历框架第10、第7、第5和第1级的资历级别指标。

(二)资历类型和资历学分

在跨国资历框架中,所有的资历都应该由资历模块即独立的学习单元构成。每一个资历模块都要在跨国资历框架中单独注册,所以有可能出现同一模块在多个资历中使用的情况[6]。

表3 跨国资历框架级别描述[6]

每一种资历类型都有相应的学分要求。学分是对学习者已获得的学习成效的肯定,通常使用名义学时表示学习者达到特定级别的学习成效所需花费的时间。在跨国资历框架中,每一种资历类型,甚至每一资历模块都有相应的学分要求。每一资历模块对应的学分值会有差异,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模块都不会超过40个学分[6]。根据跨国资历框架的规定,1学分等于10个名义学时[6]。若某学习者要获得一个文凭,则至少要获得240个学分,需要进行至少2,400个名义学时的学习。学习者必须通过有效与可信的考核,证实确实已达到相应的学习成效,方能被授予学分。

在框架中,资历类型、资历级别指标和学分相互对应,使资历和学分更易于理解与比较,参照表4。

表4跨国资历框架的级别、资历类型、资历名称与资历学分[6]

五、跨国资历框架的试点

在完成基础建设后,跨国资历框架的试点工作正式展开,即制定跨国资历框架与其他各类资历框架的参照标准,实现跨国资历框架与行业资历框架、国家资历框架和区域资历框架的衔接,有针对性地选择国家资历框架或区域资历框架进行资历转移的试点,并建立相应的质量保证机制和过往学习经验认可机制。

(一)制定资历参照标准与试点

跨国资历框架的建立旨在使用统一参照体系实现各级各类资历在不同国家和区域的同等认可。这需要建立一个可与其他各类资历框架兼容的通用参照点,从而实现资历和学分的转移。跨国资历框架参照标准的制定基于资历级别、资历学分和资历级别指标。

1.与欧洲终身学习资历框架的衔接

首先进行的是跨国资历框架与欧洲终身学习资历框架的衔接。在欧洲学分转换和积累系统中,学生获得1个学分需要进行25小时的学习,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技能实践时间[6]。这类似于跨国资历框架采用名义学时量化学生的学习量。如表5所示,在衔接设计中跨国资历框架的第七级资历至少需要360个学分,而欧洲终身学习资历框架的第六级则至少要180个学分,通过比较名义学时,该两个级别可以进行衔接。此外,考虑到两个资历框架中级别数的差异,会根据级别定义指标,将学习成效相近的级别进行衔接。例如跨国资历框架的第8和第9级可对应欧洲终身学习资历框架的第7级别,跨国资历框架的第2和第3级共同对应欧洲终身学习资历框架的第2级。

表5 跨国资历框架与欧洲终身学习资历框架的初步衔接[6]

2.与国家资历框架的衔接

除了与欧洲终身学习资历框架进行衔接,跨国资历框架也与虚拟大学参与国的国家资历框架进行衔接。也考虑到虚拟大学各参与国自身资历系统的发展程度各异,例如毛里求斯、塞舌尔、塞拉利昂等已开始使用国家资历框架;纳米比亚、圣基茨和尼维斯等国的国家资历框架已在最后的审核阶段;而伯利兹则无意建设国家资历框架[7]。当然,英联邦学习共同体也不会强制各参与国建立各自的国家资历框架,那些没有国家资历框架的国家可以直接使用跨国资历框架对各类资历进行认证。因此,跨国资历框架首先选择毛里求斯国家资历框架作为衔接的试点。

如表6,跨国资历框架与毛里求斯国家资历框架的初步衔接是基于各自的资历级别、资历学分和资历级别指标[6]。虽然两个框架的级别的数目相同,但在实际衔接中,毛里求斯国家资历框架的第9级中只有“硕士学位”资历可转移到跨国资历框架的第9级,其他两个资历只能衔接到跨国资历框架的第8级。

由此可见,学分在资历的衔接过程中起了关键性作用。根据跨国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指南的规定,学分转移主要由资历的转入机构负责,但必须与资历的原颁发机构达成一致的协议[6]。

表6 跨国资历框架(TQF)与毛里求斯国家资历框架的初步衔接[6]

(二)建立质量保证机制和过往学习经验认可机制

为确保资历能在不同资历框架中衔接和互认,需要制定质量保证机制和过往学习经验的认可机制。

1.质量保证机制

跨国资历框架的质量保证机制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建立跨国资历框架管理委员会,负责框架的监管;制定质量保证指南,指导资历的注册与转移;提供已注册资历的在线搜索服务,加强资历的透明度[6]。

2008年10月,跨国资历框架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由虚拟大学成员国所在三大主要区域——非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亚太地区各派两个代表组成,每届为期三年[6]。负责跨国资历框架的整体监管,推动共同的跨国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的实行,管理跨国资历框架的基金运行。委员会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负责编撰跨国资历框架的执行流程和质量保证指南。

《跨国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指南》的开发和撰写基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国际联盟的《质量保证实践指南》、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委员会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标准和指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指南》[6]。资历在跨国资历框架中的注册和衔接须严格遵守《跨国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指南》,而国家和地方各级质量保证机构都承担重要职责。

为了增加资历在跨国资历框架中的透明度,确保各级各类已注册资历的质量,虚拟大学提供了一个可进行资历搜索的数据库,并将其嵌入到英联邦小国虚拟大学的官方门户网站中。该注册资历搜索数据库类似“资历名册”的作用,主要包括四大核心功能:第一,提供已注册资历的搜索,包括各类资历的具体信息,例如资历的级别、级别指标描述、学分要求等;第二,提供已得到行业、国家和区域资历管理部门认可并在跨国资历框架中注册的各教育和培训机构的搜索服务;第三,提供学习者学习成效的搜索,一旦学习者获得某一已注册资历,在该数据库中就有相关的记录;第四,作为一个互动的站点,个人、课程提供机构、各服务机构可参与到标准的讨论与开发中。

2.过往学习经验的认可

在英联邦小国内普遍存在有些人拥有长期工作经验却不具备任何资历的现象,而员工参与的职业培训也缺乏相关机制认可。虽然各小国已意识到过往学习经验认可的重要性,但依然缺乏具体的实施策略,仍处于概念设计阶段。当前,各小国对过往学习经验认可的机制已达成共识,即不管个人以何种方式获得某一能力成果,但凡能通过特定的学习成效评估,就可获得认可。这些能力可能来自非正规或非正式的学习与培训,或源于生活和相关工作经历。过往学习认可机制的设计可有效避免重复学习和由此造成的额外成本,例如学习成本、时间成本和个人精力[6]。

六、跨国资历框架的实施

当前,许多英联邦小国都对区域资历框架有很强的依赖,例如,博兹瓦纳、莱索托、毛里求斯、纳米比亚和塞舌尔将开发国家资历框架作为履行南部非洲共同体教育和培训协议的一部分,充分肯定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基准的重要性。在加勒比海和美洲地区,安提瓜和巴布达、伯利兹、圭亚那、圣基茨和尼维斯都积极参与加勒比海共同体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资历框架的开发。作为欧盟成员国的塞浦路斯和马尔他,受惠于欧洲终身学习资历框架的推行,该两国的资历可为欧洲其他国家认可。至于部分太平洋岛国如斐济、基里巴斯、巴布亚新几内亚、萨摩亚、所罗门群岛、汤加、图瓦卢、瓦努阿图,则纷纷支持由南太平洋考评局负责开发的统一资历注册机构,即太平洋地区资历注册局,保证各国注册资历的质量。

因此,跨国资历框架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保持与区域、国家和行业资历框架的沟通。如图2所示,行业、国家和区域资历框架中的注册资历都可直接进入跨国资历框架;也可通过逐层注册进入跨国资历框架,即某一资历先在行业资历框架中注册,再得到国家资历框架的认可,然后进入区域资历框架,最后作为已注册的区域资历申请得到跨国资历框架的认可。

图2 跨国资历框架和其他资历框架的关系[7]

按照跨国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指南的规定,所有虚拟大学参与国中的任何教育和培训机构提供的资历,凡是符合相关的资历跨国注册质量保证机制,并在相应的行业、国家、区域资历框架中得到认可,都可以在跨国资历框架中注册。图3展示了跨国资历框架中的四种注册情况[15]。只有完全符合保证指南所规定的资历参照条件的资历,才能在跨国资历框架中出现。

图3 跨国资历框架的课程注册模型[6][15]

在图3跨国资历框架的课程注册模型中,表明了课程资历的认证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某课程在区域资历协议的范围之内,同时该国设有国家质量保证机构或受认可的地方质量保证机构。

教育和培训机构提供的课程符合由国家质量保证机构制定的国家标准或已得到受认可的地方质量保证机构的认证。这些课程按照区域资历协议的相关要求,将首先得到区域资历框架的认证,认证成功后按照跨国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指南的要求可以申请将其注册到跨国资历框架中,见图3中的路径1[15]。

第二种情况,某课程不属于区域资历协议的范围,但该国设有国家质量保证机构或受认可的地方质量保证机构。

教育和培训机构提供的课程符合由国家质量保证机构制定的国家标准或已得到受认可的地方质量保证机构的认证,但是这些课程不在区域资历协议的范围之中。在此情况下这些教育和培训机构可以通过签署谅解备忘录,完成资历在跨国资历框架中的注册,见图3中的路径2[15]。

第三种情况:某课程在区域资历协议的范围之内,但是该国没有国家质量保证机构或受认可的地方质量保证机构。

因此,这些国家或地区教育和培训机构提供的课程可以申请首先在区域资历框架中注册,一旦成为区域资历框架中的注册资历,便可参照跨国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指南的规定,将资历注册到跨国资历框架中,见图3中的路径3[15]。

第四种情况:教育和培训机构直接申请跨国资历框架的资历注册。

如果教育和培训机构提供的课程已得到本地或区域质量保证机构的认证,有机会将这些课程直接注册到跨国资历框架中。在处理此类资历注册申请时,跨国资历框架秘书处需要向当地或区域质量保证机构确认其认证状态,方能处理资历在跨国资历框架中的注册认证申请,见图3中的路径4[15]。

七、跨国资历框架和学分转移的经验教训

跨国资历框架借助一套可评定不同国家各级各类资历的统一标准,找到相互之间的共性[16],实现不同国家间资历的衔接和学分的转移。换言之,跨国资格框架和学分标准发挥着资历和学分参照的作用,用于衔接不同国家的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标准,但并不要求所有参与国都要在开发国家资历框架的基础上使用跨国资历框架,没有国家资历框架的参与国都可以将跨国资历框架和学分标准直接使用到本国的教育系统中。跨国资历框架和学分转移的良好运作,需要各参与国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强调机制的透明,方能使各国的资历和学分变得易于理解,从而简化资历之间的衔接过程,促成更加多样化的劳动力市场。

但是,跨国资历框架和学分转移仍然面对人们的一些质疑与挑战。首先,跨国资历框架和学分转移专为英联邦小国虚拟大学而设,因此面对的最大挑战是那些由各小国提供的非虚拟大学课程是否可以借助跨国资历框架得到认证[16]。事实上,现在缺乏足够的可用资源对这些资历课程进行认证,导致的结果就是资历的认证和学分转移的范围受到限制。

第二,资历的跨国认可和学分转移促进了各小国公民的跨国流动,加剧了人才外流[16]。虚拟大学的建立初衷是为小国公民提供更多教育和培训机会,但公民的资历在跨国资历框架的运作下,得到了更多的跨国认可,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外流,使之更加缺乏人才。

第三,跨国资历框架和学分转移的国际认可度有限,英国、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并不认可虚拟大学授予的资历和学分[16]。有些小国更倾向于取得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资历和学分[16],而不是通过虚拟大学和跨国资历框架获得类似的资历和学分。因此,如何提升虚拟大学课程的认可度,提高跨国资历框架的国际影响力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第四,各小国应在虚拟大学和跨国资历框架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更多地发挥主动权,并减少对英联邦学习共同体的依赖。小国中的各类教育机构应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不单单是政策的执行者。

八、结论

本文首先介绍了英联邦小国虚拟大学跨国资历框架和学分转移的理念,然后具体阐述筹备、构建、试点和实施四个步骤的创新实践,分析产生的背景,描述了构建的原理和特点,最后讨论了跨国资历框架和学分转移面对的挑战。作为一个分散在全球不同区域、拥有32个成员国的合作体,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以何种结构形式建立跨国资历框架和学分转移是首先遇到的问题。这些成员国中大多数都是人口定义中的小国,普遍面临自然资源稀缺、地理位置偏僻、教育水平落后等问题,但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开放教育资源的兴起,为以网络学习为主的进修方式创造了条件,英联邦小国虚拟大学应势而生。

现在已建成的跨国资历框架包含10个资历级别,负责由英联邦小国虚拟大学提供的所有资历的认证与衔接,涵盖成人教育和培训、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及高等教育[13]三大类资历。英联邦小国虚拟大学和跨国资历框架的门户网站的使用,为个人、教育和培训机构和相关的机构与部门提供了一个互动平台,有助于各类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所有参与者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的跨国资历框架各类信息的搜索数据库,类似某些国家资历框架中“资历名册”的作用,有助于提升资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跨国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指南的制定与执行,对各级各类资历在跨国资历框架中的注册过程实行严格约束,保证了英联邦小国虚拟大学和跨国资历框架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英联邦小国虚拟大学的跨国资历框架和学分转移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对一些困境,例如是否可以将跨国资历框架和学分标准用于非虚拟大学课程的认证;人才外流情况加剧;有限的财政支出与支持等。此外,英联邦小国虚拟大学在现阶段将更多的资源投放到高等教育领域,但是提供更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会,尽快实现对过往学习经验的认可,也许更能缓解小国内劳动力技能有限、人们获得资历证明的困境。无论如何,这些努力为经济发展落后、地理位置偏远、教育资源缺乏的国家和地区构建终身学习社会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1]CommonwealthofLearning.WhatistheCommonwealthofLearn⁃ing?,2013[EB/OL].http://www.col.org/about/whatis/Pages/default. aspx,15-12-2013.

[2]CommonwealthofSecretatiat.WhatareSmallStates?,2009[EB/ OL]. http://secretariat.thecommonwealth.org/Internal/180407/,10-12-2013.

[3]Crossley,M.,Bray,M.,&Packer,S.EducationintheSmallStatesof theCommonwealth:TowardsandBeyondGlobalGoalsandTargets. [J]TheRoundTable,2009,98(405):731-751.

[4]Lesperance,J.,West,P.,&Daniel,J.TechnologyForCollectiveAc⁃tion:theVirtualUniversityforSmallStatesoftheCommonwealth, 2009[EB/OL].http://www.iiep.unesco.org/fileadmin/user_upload/Pol⁃icy_Forums/2009/John_Daniel_COL.pdf.

[5]CommonwealthofLearning.VirtualUniversityforSmallStatesof the Commonwealth, 2010 [EB/OL]. http://www.vussc.info/ about-vussc/64/157-vussc-and-the-commonwealth-of-learning, 15-12-2013.

[6]Lesperance,J.,West,P.,Allgoo,K.,Bradshaw,M.,Wah,R.,Wa⁃heed,A.H.,etal.TransnationalQualificationsFrameworkforthe VirtualUniversityforSmallStatesoftheCommonwealth,2010[EB/ OL].http://www.col.org/PublicationDocuments/pub_VUSSC_Transna⁃tionalQualificationsFramework_April2010_web.pdf

[7]CommonwealthofLearning,&SouthAfricanQualificationsAuthori⁃ ty.TransnationalQualificationsFrameworkfortheVirtualUniversity ofSmallStatesoftheCommonwealth,Conceptdocument.,2008[EB/ OL].http://www.saqa.org.za/news/vussc1.pdf.

[8]Allgoo,K.TransnationalQualificationsFrameworkforTheVirtual UniversityofSmallStatesoftheCommonwealth,n.d.[EB/OL].http:// ec.europa.eu/education/eu-australia/doc/peer/commonwealth.pdf

[9]Kanwar,A.,&Lesperance,J.VirtualUniversityforSmallStatesof theCommonwealth(VUSSC)FromConcepttoImplementation:Build⁃ingNationalCapabilitiesPaperpresentedattheCommonwealthMin⁃isterialMeetingonSmallStates,2013[EB/OL].http://www.col.org/ resources/speeches/2013presentations/Pages/2013-11-12.aspx, 20-12-2013.

[10]TheCommonwealth.Membercountries,2013[EB/OL].http://the⁃commonwealth.org/member-countries,20-10-2013.

[11]CommonwealthofLearning.ParticipatingCountries,2010[EB/OL]. http://www.vussc.info/about-vussc/64/135-participating-countries-, 10-11-2013.

[12]West,P.,&Daniel,J.TheVirtualUniversityforSmallStatesofthe Commonwealth[J].OpenLearning,2009,24(1),85-95.

[13]WikiEducator:About.(2011,4February).InWikipedia,thefreeen⁃cyclopedia.RetrievedDecember18,2013,http://wikieducator.org/ WikiEducator:About.

[14]Lesperance,J.TheevolutionoftheVirtualUniversityforSmall StatesoftheCommonwealth,2012[EB/OL].http://www.cedol.org/ wp-content/uploads/2012/02/53-54-2010.pdf.

[15]Allgoo,K.TheTransnationalQualificationsFramework(TQF)of theVirtualUniversityforSmallStatesoftheCommonwealth,2010 [EB/OL].http://wikieducator.org/images/e/e6/Kaylash_Allgoo.pdf.

[16]Keevy,J.,Chakroun,B.,&Deij,A.Transnational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2010[EB/OL]. http://www.etf.europa.eu/webatt.nsf/0/ 720E67F5F1CC3E1DC125791A0038E688/$file/Transnational% 20qualifications%20frameworks.pdf.

段承贵,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持续教育及终身学习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傅璇卿,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网络教学中心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池 塘

G420

A

1009—458x(2014)03—0024—08

2013-10-25

张伟远,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持续教育及终身学习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总监。

猜你喜欢
英联邦资历小国
小国名企斯太尔
资历框架与学分银行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袖珍小国,博物胜地——探访梵蒂冈博物馆
查尔斯王子,下任英联邦国家元首
英联邦秘密研究女王继位人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