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依赖不可小觑

2014-05-27 00:13马赫
记者摇篮 2014年5期
关键词:新闻线索稿件信息

马赫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网络为记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已经成为记者获取新闻线索和素材的重要途径。对记者而言,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助一臂之力,用得不好,则伤人伤己。网络可以依靠,但不能依赖。然而,笔者注意到,眼下有的记者已经患上了“网络依赖症”。

一、记者网络依赖的病症

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传播快捷、信息海量。网络信息的承载方式呈现多元化、大众化,借助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人人都可以登录网站,注册博客、微博、微信,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面对来势汹汹的挑战,传统新闻媒体扬长补短,整合网络资源为己所用,丰富了新闻素材,提高了采编速度。但是,由于过度依赖网络,一些记者作风变了、腿脚懒了,更有甚者完全从“一线”退居到“二线”,现场采访被网络摘抄所取代,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脱离了新闻生长的土壤,使新闻报道失去了应有的色彩与光泽。

1.模仿抄袭,新闻同质。很多记者可能都有以下这些经历:接到采访任务,抽不开身,便打电话给采访对象,简单问一下采访概况,便结束了采访。回头上网搜索一篇相似的稿件,照样子依葫芦画瓢,草草交差了事;或者采访归来,理不出头绪,无处下笔,施以同样手法上网“克隆”;抑或找不到新闻选题,随便在网上找些新闻热点,直接拿来。对媒体而言,记者的网络模仿、抄袭,势必会导致新闻同质化。试想翻开报纸,打开网页、电视、广播,我们看到、听到的新闻雷同,没有个性,有的甚至从标题到内容以及结构完全一致,这样的新闻谁会喜欢?

记者大量采用、转载、抄袭网络信息,采写的新闻实际上就是网络“翻版”。这样的新闻从时间上、内容上看已经不新,其新闻价值大打折扣,弱化了媒体的竞争力。当受众重复接收此类“旧闻”时,很难再次引起兴趣。久而久之,对媒体的关注度和信任度也随之降低,没有受众的媒体,还会有市场吗?

2.不辨真伪,新闻不实。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网络既是开放的,又是虚拟的。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既有真实信息,也有虚假信息,如果主流媒体的记者把关不严,不辨真伪虚实,随意采用未经核实的这类虚假信息,极易导致虚假新闻泛滥。

2013年4月18日,《北京的哥奇遇:习总书记坐上了我的车》一文被香港大公报刊登后,瞬时轰动网络,各大门户网站和新闻媒体纷纷作为头条转载报道。时过不久,却被证实为虚假新闻。无独有偶。2013年8月20日,公安部宣布,北京警方打掉一个网络推手公司——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红极一时的“秦火火”、“立二拆四”等成员落网。作为网络幕后推手,“秦火火”等人杜撰了动车事故天价赔偿、红十字会强行募捐、张海迪拥有日本国籍、雷锋6元工资穿90元行头等耸人听闻的虚假新闻,个个都成了社会热点话题。

这些虚假新闻之所以被迅速转载传播,究其原因是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媒体、记者对时效性、可读性的考虑,超过了对真实性的重视。因此,造成这些媒体只注重轰动效应,为了“抢新闻”“铤而走险”,稿件虽然吸引了受众的 “眼球”,却违背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3.舍本逐末,新闻失色。老一辈新闻人范敬宜曾说过,做一名合格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除了深入群众,没有其他捷径可走。美国CNN北京站前主任麦康瑞说过,最优秀的新闻报道,不是上谷歌搜索,而是通过离线挖掘信息并加以时势性分析来实现的。但是,我们一些记者现在宁愿坐在办公室上网抄材料、编新闻,也不愿深入一线。这种条件下生产的新闻,如同嚼过的馍、开过的花,没人愿意吃,没人愿意看。

网络只是传播载体,内容才是根本,不可本末倒置。媒体之间、记者之间的竞争,最重要的是内容的竞争。记者的真正价值不是在网上搜索“二手新闻”,而是在现实生活中获取网上搜不到的故事内容,呈献给受众有见解、有深度的“独家新闻”。

二、记者网络依赖的药方

网络依赖好比学书法的人永远在临帖而不能出帖一样。作为一名优秀记者,必须甩掉网络依赖这根拐棍,学会独立行走。

1.重心下移,扎根基层。根植于什么样的土壤,就会获得什么样的营养,结出什么样的果实。一棵树只有扎根于土壤,更多地汲取水和养分,才能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对于记者而言,也应该像树一样,主动接“地气”,以扎根基层、报道事实为己任,迈开双腿走下去,放开身心沉下去,到基层一线汲取“养分”。只有深入到基层一线劳动者中间,与他们生活工作在一起,才能学会用朴实、鲜活的语言写出打动人、感染人、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新闻作品,彰显媒体的主流价值。

2. 加强学习,苦练内功。一些记者在写稿件时,有了网上相似稿件参考,就写得轻松自如,很快交稿。如果没有稿件参考,则无从下笔,颇为苦恼。究其原因,与其采访经验、生活阅历、文化程度等因素有关。记者必须加强知识储备,除了在书本中汲取营养,用政策、理论、业务知识武装自己外,更重要的是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在实践中历练自己,提高自我。没有醉酒不知酒浓,没有爱过不知情浓,没有实践自然也不会有真知灼见。想做一名优秀的记者,就应该尽快从网络依赖中挣脱出来,在学习与实践中,增加知识积累,提升写作水平,练好基本功。

3.做好策划,挖潜提质。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记者来说,新闻线索就是“米”,是新闻报道工作的起点,而很多记者,特别是刚步入新闻行列的记者,常为缺乏新闻线索而犯愁。迫于媒体的量化考核压力,一些记者为了完成任务,常常在网络中搜寻网络热点,把其作为判断和选择新闻线索的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做好新闻策划,使之成为新闻信息量新的“增长点”,显得尤为重要。新闻策划要结合市情民情、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样才能摸准时代“脉搏”,吃透中央精神,找准切入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赢得舆论影响力。

此外,传统媒体还要建立监督、奖惩机制,教育、引导记者常做“离线”人,带着朴素的作风、浓厚的感情,走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街道社区……融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采写出更加鲜活、生动的新闻,这是避免成为网络附属,凸显自我价值、媒体优势的法宝。

(作者单位:营口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新闻线索稿件信息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电视台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有效途径研究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特约稿件
新闻线索的筛选与运用
做发现和甄别新闻线索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