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之心的桑给巴尔

2014-05-27 22:17陈颖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17期
关键词:石头城瓦西里黑奴

陈颖

在非洲地图上看到“小月牙”海岛、坦桑尼亚两个组成共和国之一的桑给巴尔,总让我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也许因为,它就像与我的家乡厦门隔海相望的宝岛台湾。

桑给巴尔的面积不及台湾十分之一,只有2653平方公里;距离大陆也近得多,只有36公里。从达累斯萨拉姆搭乘小飞机,20分钟便可直抵桑给巴尔。

12座小飞机起飞后,眼前好似重现了《走出非洲》中的镜头:房屋、草地、海岸一一掠过,然后浩瀚的印度洋铺天盖地而来……一个个身影在绿松石般的海面上跳跃,激起羽毛般的浪花,我仿佛发现了新大陆:“那是什么?”邻座的桑给巴尔人哈吉大声回答我:“海豚!”

得知我们来自遥远的中国,哈吉告诉我,他曾经去过厦门,在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为桑给巴尔的旅游业招商引资。

厦门拥有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海上却难见白海豚的踪影,我问哈吉:“在桑给巴尔可以随时看见海豚吗?”他立即得意地笑了:“Hakuna Matata!”

Hakuna Matata,在斯瓦西里语里是“没问题”的意思,而桑给巴尔正是流行于东非的斯瓦西里语的发源地。公元8世纪,乘着独桅三角帆船的阿拉伯商人漂洋过海来到桑给巴尔,在这里经商并定居下来,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后,产生了斯瓦西里文化。“斯瓦西里”,就来自阿拉伯文,意思是“濒海地区”。

阿拉伯商人最早建起的城市就是石头城,意为进入东非和中非内陆的“踏脚石”(另一个说法是城内建筑多由珊瑚石建造)。2000年,石头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今日桑给巴尔的文化地标。

第二天,我们从北向南奔赴石头城。一路上,随处可见简陋的铁皮屋和街边货摊,像穿越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大陆,可一进入石头城,乡村变成城市,眼前顿时色彩斑斓。

石头城号称是《一千零一夜》故事的原型小镇,迷宫般的小巷,豪宅和贫民窟相邻。这里的建筑大多拥有200年以上的历史,风格极其混搭,外面是印度式的华丽阳台和格子窗,走进去却变成了阿拉伯风情。最引人注目的是房屋大门,造型风格多种多样。向导哈里斯说,在19世纪,桑给巴尔人最讲究的就是“门面”。地位越高,宅门就造得越大,门框和门楣的装饰也成了炫富攀比的方式之一。

在一处古董门前,哈里斯为我细解其中的奥妙。大门的材质是非洲人喜爱的当地柚木;门楣上繁复精美的雕刻,体现了阿拉伯人的习俗;布满门面的铜制尖门钉,则吸收了印度元素,是为防止战象进攻而设。因此,“桑给巴尔门”几乎成为坦桑尼亚的国粹,街市上其模型随处可见,成为坦桑尼亚最受欢迎的伴手礼之一。

作为桑给巴尔苏丹国的故都,石头城有着多舛的身世。据哈里斯介绍,桑给巴尔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500多年来这里“城头变换大王旗”:最先入侵的是葡萄牙人,随后换成了来自阿曼的阿拉伯人,英国人也曾把这里变为保护国。

阿曼苏丹赛义德是桑给巴尔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时期,大力推广丁香种植,大兴象牙和黑奴贸易,一度造就了桑给巴尔的黄金时代。如今石头城里保存完好的苏丹王宫、原奴隶市场改建的圣公会大教堂和遍布全岛的丁香种植园,都是历史的见证。

桑给巴尔在阿拉伯语中的原意为“印度洋上的黑人海岸”。这里曾经是一个臭名昭著的黑奴交易中转港,圣公会大教堂就是当年最后一个黑奴市场的旧址,至今保留了关押奴隶的地下室。

低头弯腰进入其中一间狭小的囚室,潮气扑鼻而来,令人却步。当年从东非抓来的黑奴就关在这里,没有窗,没有灯,没有食物,也没有床铺和厕所。囚室不到15平方米,竟然能关押70多号人(包括小孩)。据说10个黑奴中,只有4个能活着从这里走出去,到市场上出售(一般两天开市一次)。

最早的奴隶贩子多是阿拉伯人,令人发指的是,一些黑人也参与了这个肮脏的交易。当欧洲人卷入黑奴贸易时,他们又充当中间商,大发不义之财。

1873年,在英国探险家、传教士戴维·利文斯通的不懈努力下,桑给巴尔苏丹颁布法令,废除了惨无人道的黑奴贸易。同一年,利文斯通在赞比亚病逝,心脏被葬在了原地,遗体则制成木乃伊运回英国。据说,他的遗体途经桑给巴尔时,前来悼念的黑奴多达700名。

利文斯通去世的第二年,在奴隶市场的原址之上建起了圣公会大教堂,以示不忘历史和宽恕罪恶。从他病逝之地运来的木材所制成的十字架,至今悬挂在圣公会大教堂里。教堂的门口,用英文、日文、阿拉伯文和斯瓦西里语共同书写着同一句话:世界祈求和平。

我们在石头城的最后一站是集市。货摊密密麻麻,体积硕大的虾和蟹在海鲜池里爬来爬去,小吃摊上热卖着桑给巴尔披萨,但最让我着迷的是五颜六色的香料。

桑给巴尔盛产丁香,全岛种植了450多万株丁香树,是名副其实的“丁香之岛”。最初奴隶贸易在桑给巴尔盛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种植丁香解决劳动力。虽然奴隶制已废除了100多年,丁香种植依然是桑给巴尔的支柱产业。我们的向导哈里斯家也拥有一座丁香园,祖祖辈辈栽种丁香。

我问哈里斯为什么不子承父业,他告诉我,这几年丁香生意不太好。为摆脱“农业之岛”的形象,桑给巴尔政府这十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业,他感觉旅游业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为此自学了英语,还主动要求我们教他中文。

离开石头城之后,我们去了海豚湾。海水澄澈如镜,深深浅浅的碧蓝如水彩画一般,尤其是近岸的浅海,在阳光的映照下犹如蓝宝石或绿水晶一般,难怪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把产自坦桑尼亚的那颗华美绝伦的蓝宝石叫做“海洋之心”。浪花冲上来,脚下细腻柔软的白沙即刻化为牛奶。

船行出海,不到15分钟,海豚出现了。

就在我们的前后左右,水柱升腾。海豚跟人一样,用肺呼吸,需要经常浮出水面换气。它们三五成群,齐刷刷跃出海面,划出一道道漂亮的弧形,像五线谱上的黑色音符,让人情不自禁地开心大叫!只要海豚出现,马上就有潜水者追逐而去,在水底为海豚拍照,幸运的话还能与海豚拥抱。

我问开船的男孩阿里沙:海豚一般都在什么时候出现?他说:“Any time, any season!因为这里就是海豚的家!”

阿里沙的驾船技艺娴熟,英语也说得很溜。他教我们辨认海豚:体型大的是雌豚,雄豚个头反而小一些。小海豚一般追随母豚到三岁左右,在学会捕鱼和其他生存技能之后,才会离开母豚独立生活。

让我惊讶的是,阿里沙才15岁,还是一名中学生。他家就在海豚湾岸边,爸爸是渔夫,妈妈没有工作,家里兄弟姐妹5个。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趁周末出来打工,对他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在阿里沙看来,多次援助坦桑尼亚的中国一定很富裕,而坦桑尼亚还是“very very poor”。他希望,自己将来赚了大钱,能到中国看一看。

小贴士

桑给巴尔游玩项目丰富,可以选择海边潜水、出海看海豚,探访岛上乔扎妮保护区的红疣猴,或者参加一次香料之旅,到种植园里品尝热带水果。

猜你喜欢
石头城瓦西里黑奴
斯大林次子瓦西里的后半生
回头一笑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种族歧视观
寻访朱元璋的“石头城”
论中原石头城度假区资源特色与发展战略
演唱瓦西里的人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之黑奴形象的分析
石峡古堡客栈长城脚下“石头城”
谈非洲黑奴贸易中非洲角色定位
与众不同的“石头城”——大津巴布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