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境”给历史课堂装上慧眼

2014-05-28 10:25景新红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4期
关键词:细节历史学生

景新红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另一双眼睛。在历史课堂上,巧借三面镜子,为学习打开了多维的空间,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深邃,心灵更加明澈。

一、用显微镜细致观察历史,把握历史发展的细节

《泰坦尼克号》中,我留意到了这样一些细小镜头:那些在轮船即将下沉的危险时刻,依然平静地奏响音乐的乐队老人们;面对死亡为自己的孩子们唱摇篮曲的母亲;那位尽忠职守,开枪打死不遵守秩序的人,又将枪口对准自己脑袋的警员……这些细节慑人心魄、让人刻骨铭心。

我们的课堂,也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教授指出“细节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使已经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细节往往又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可以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还往往具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1.挖掘历史真实细节,渲染历史意境

在学习一战的内容时,教师展示了《遭到炮轰后的凡尔登》的图片,出示法国作家巴比斯《战火》中的一段话:(战场上)到处散布着破碎弹片,折断了的武器以及成堆的尸体……其中有些人被抛到十五英尺高,断腿残肢挂在那些幸存的树枝上……法军损失54.3万人,德军损失43.3万人,故这次战役有“绞肉机”、“屠场”之称。这段细节材料渲染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场景,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共鸣。

2.刻画历史人物形象,感悟历史内涵

在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时,不妨做如下描述:为配合曾纪泽的圣彼得堡谈判,左宗棠自请屯兵哈密,与沙俄一决雌雄。年近70的左宗棠冒着塞外风雪,抬着棺木,率兵浩浩荡荡进军哈密……这段细节展现了左宗棠誓死收复伊犁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让学生领略了左宗棠保卫边疆的爱国情怀,熏陶学生树立捍卫祖国主权,建设祖国疆土的爱国意识和奉献意识。

3.引入社会生活细节,沟通古今桥梁

历史来源于生活,也应该回归于生活,因此,教师应重视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引领学生进行历史求知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话。

在讲到清朝与西藏关系时,了解清朝册封达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的史实,从而突出这样的一个观点:中央政府重视加强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这时,教师可引入这样一个社会细节:西藏“3.14事件”,向学生介绍当时的情况,然后让学生参与讨论:达赖势力为何打出分裂的旗号?在这一事件中是否有其他别有用心的势力在幕后煽风点火?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事件?这样,不回避热点问题,能让学生通过借鉴历史,思考今天,憧憬明天,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剖析历史表面现象,认识历史本质

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存在,都有一定的历史目的,历史目的更能反映历史事件的本质,但有些历史事件的目的非常隐蔽,它需要我们呈现历史的细节,剖析历史,从而认识历史的本质。例如,1922年《九国公约》第一款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结合列强的本性可知,这显然不是《九国公约》的本质。这时,我们就要联系一战时日本独占中国的现状和美日对中国的争夺这一历史背景与细节,认识到:一战后,美国实力壮大,加强了对远东太平洋地区的争夺,于是美日矛盾迅速加剧。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想借《九国公约》的规定,要求日本“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结束对中国的独占,因此,名义上《九国公约》第一款对所有列强都有约束力,实际上是专门针对日本独占中国而言的。

二、用多棱镜全面认识历史,感悟历史的深度和广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用他饱含哲理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多彩的角度。每个问题都是一座大山,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风景。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也同样如此,要辩证地看待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历史问题,利用新的史学观点对历史进行新的认识和评价。

例如,辛亥革命,从多维的视角来进行分析和评价,就能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地认知它的得与失了。

从革命史观来看,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此角度而言,它成功了。但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据此看来,它失败了。

从近代化史观来看,它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清王朝的推翻、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制的转变,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辛亥革命功不可没;辛亥革命还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从社会史观来看,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辛亥革命前,中国并没有向西方那样进行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以至于大部分民众不知“民主共和”为何物。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不难发现,从不同的史观出发,可以得出不同的历史分析和评价,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对历史问题有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提高他们历史思维的发散能力。

三、用望远镜整体构建历史,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

整体把握历史,就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梳理好知识树,把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找到历史的发展方向,把握中外历史的发展动态,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

1.纵向延伸,理清历史发展脉络

学习中国近代前期(1840~1919)的历史,可以抓住两条线索来展开:一是列强侵略中国,把中国一步一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二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前赴后继拯救中华民族的探索史。两者结合,贯穿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始终。

再如,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等。在复习世界近代史时,找到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这条主线,然后以线穿珠,把近代史上英国、美国、法国三个国家的四次资产阶级革命,俄国、日本的改革都串联起来,以线带面。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清教材脉络,抓住知识主线,把教材中一个个零碎的知识整合起来,这样既做到纲举目张,主次分明,又有助于学生建立一个融会贯通的认知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横向比较,宏观把握中外历史

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教学中,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历史视野之中进行比较研究,不仅能深化对世界历史的认识,而且能更清楚地看出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国历史。例如学习《戊戌变法》时,可设计:“19世纪60至90年代,中国和日本、俄国进行了怎样的改革?结果为什么不同?”这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学生对同类、同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类识记,进而进行比较的能力。

我们也可以对中外相同(或相似)的事件进行比较。比如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一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二是美国罗斯福新政;三是70年代末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在学习中,可以比较三者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指出三者实施的不同成效。总之,通过这样的纵向联系,横向比较,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那么沉睡的历史便会“立体”起来,“鲜活”起来。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应当使学生获得基本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借助显微镜、多棱镜和望远镜,送给学生一双穿透迷雾看历史的慧眼,更细致地了解古今中外深厚的历史文化,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感悟历史的真谛,提升自身的素质和内涵,让历史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鹿苑中学)

猜你喜欢
细节历史学生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学生写话
细节取胜
新历史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