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子学档的协作学习模式探析

2014-05-31 10:03张远平
职教通讯 2014年14期
关键词:电子学协作学习者

张远平

电子学档又称电子档案袋,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运用信息手段表现和展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关于学习目的、学习活动、学习成果、学习业绩、学习付出、学业进步以及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有关学习的一种集合体。[1]自从2000年引进入国内后,在研究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实践证明,电子学档的应用,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协作交流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我反思和创新学习的能力,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国内研究电子学档的专家王佑镁教授认为,促进协作学习与过程性评估,在学习伙伴和学习指导者之间建立交流,分析和反思他们完成学习目标的情况,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全面评估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在运用电子学档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鼓励集体协作、学生全员参与。[2]因此,开发电子学档教学平台,创建协作式学习的虚拟环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一、电子学档平台为开展协作学习模式创造了条件

电子学档的功能不仅限于过程性评价,它同时具备深厚的内涵和外延作用。电子学档与先进的教学理念的结合,能对教学的效果起到推动的作用。例如,电子学档提倡学生通过协作交流,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知识的建构,就是结合了协作学习理论产生的实践指导。协作学习,也称为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而合作的一切相关行为。[2]协作学习在普通课堂中是常见的教学模式,但在网络教育的环境下能够高效开展的案例并不多见。电子学档教学平台因其自身的特点,能很好地支持协作学习模式的开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开放性

电子学档是以网络为依托的学习档案。(1)它具备网络开放性的特点,能摆脱常规教学时空的限制,学生的档案不再是静态的纸质的成绩单,而是面向广大网络访问者的记录和资源;(2)电子学档平台能共享教学资源,在这个平台上,学生能获取开放的信息,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电子学档平台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动态性

电子学档平台既能实现异步浏览静态信息,又具有网络交互的功能。需要实时互动时,系统内的对象能快速传递信息,推动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过程。在跟踪和记录学生学习行为的同时,电子学档平台的内容能同步更新,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感受到集体的存在,学习的过程不会孤单。

(三)灵活性

电子学档的设计是非常灵活的。目前,国内外很多学校都开发了各自的电子学档系统,经笔者考证,这些系统多数都是从电子档案袋的概念演变而来,在内涵上都是基本一致的,但在表现形式和外延方面却相当灵活。因此,在电子学档中把协作式的学习活动体现出来也具备很强的灵活性。

二、基于电子学档的协作学习模式的开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教师直接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学习情景下,借助其他人(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建构获得的。电子学档的创建理念跟建构主义的理念不谋而合,因而,电子学档平台非常适合开展协作学习活动。(1)要明确教学对象的范围。电子学档教学应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使学生成为协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协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相当于学习上的教练角色,在教学任务的组织安排、学习方法的运用方面起到指导者的作用;(2)明确学习模式。在电子学档的平台环境下,摒弃传统教学中的“灌输”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更多的自由。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各自为战,而是为了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学习中加强沟通与合作,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加上教师适当的参与和指引,学生的学习过程被有机联系起来;(3)电子学档强化了协作的学习模式。在实践中,学生往往被划分为学习小组或自由组合成学习团队,集体学习代替了个体学习。电子学档的开发者把协作式学习的活动过程也添加到电子学档中,成为电子学档的重要属性。基于电子学档的协作学习模式包括以下流程,如图1所示。

(一)明确任务主题,问题分解

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布置是电子学档的基本功能之一。由于在教学中推行协作学习,主题任务的设计应该有一定的综合性,以便使学生能共享学习目标并协同学习。因此,设计的主题任务要么有一定的难度,要么有一定的范围,单凭个体不容易完成,应该是一个集体项目。主题任务应能分解为多个子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协作学习时进行分工合作。例如,在Flash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名为Flash MTV的主题任务。一个完整的FlashMTV作品一般都会具备精美的画面、吸引人动画效果,还有恰当的音频。那么完成这个作品可能需要策划、美工、音乐编辑、程序员等角色。通过问题分解,确定小组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所有的成员。

图1 基于电子学档的协作学习模式

(二)创设情境、分组、角色分配

接下来是考虑如何根据任务主题创设协作学习的情境。根据任务的不同,除了必须的任务描述外,教师可以添加相关的资源,如课件、参考图片、链接和教学视频等。协作式的任务主题相当于一个集体项目,告诉大家要完成什么样的作业,应该达到怎样的效果,如何获取辅助的材料,怎样提交和发布。换言之,就是要学生明确知道在电子学档平台中要“做什么”。

传统的分组式教学,学习小组的结构是比较松散的。在电子学档平台的环境下,协作小组的组成具有紧密的结构。协作小组的划分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根据主题任务的特点,协作小组可以自发划定,也可以由教师协调组织。分组的信息能在电子学档平台上体现出来,提高组内成员的凝聚力。例如,在系统的设计上,可以引入“群组”或者“学习圈”的概念,突出团队合作的概念,把素质教育融合到教学当中。

在协作学习的小组当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应尊重组员的能力、个性和兴趣,协调好角色的分配。较大的协作学习小组应该设置组长或主持人的角色,组员有各自的职能。教师则可以担任顾问的角色,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协作手段进行学习。

(三)充分利用电子学档平台的机制,进行协作式的学习

电子学档是一种发展性评价的工具,能跟踪和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体现学习者的参与。[3]协作小组成立后,系统能保存小组的信息,并建立小组与任务主题的关联。协作小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材料都可以提交到电子学档中,或建立与相关电子学档的链接。例如,各小组提交的任务计划书、结题总结、参考文献的链接都是记录入电子学档的内容。

电子学档平台不但是教学的平台,也是协作小组各成员交流和沟通的平台。虽然协作学习小组可以通过QQ、MSN和邮件等通讯软件进行交流,但在电子学档平台上,提倡把学习交流的过程添加到电子学档中,因此,电子学档平台应该具有在线学习交流模块。在学习交流模块的界面中,组员可以提出问题,或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发表个人观点;也可以通过展示阶段性的成果,为下一步学习活动的开展指明方向。电子学档平台具有教学监控的功能,教师能通过浏览学生的交流过程,对学习活动进行指导,对交流活跃的学生和优质的讨论内容能给以好评。一定程度上,协作交流平台也能反映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为学习评价增添依据。

此外,电子学档教学平台的资源库可以为协作学习小组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协作学习小组使用共享的资源,保持了学习活动成果应用的一致性。

(四)成果汇总和展示

完成主题任务后,协作小组把最终的成果提交到电子学档当中,电子学档平台能及时把成果展示出来。学习成果面向教师、面向同学,也面向匿名的访问者,同时提供浏览、评论、导出、链接和关键字等界面。对某些任务,系统还可以增加一个审核的中间环节,教师可以决定退回修改或允许公开学生提供的文档。通过展示学习成果,学生能迅速感受到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体会到团队学习的力量。

(五)评价

实践证明,基于电子学档的发展性评价策略对教学活动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评价的方式更加多角度,另一方面发展性的评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思。在协作学习活动中,由于团队的参与,使评价的维度增加,因而评价的方式更加多元化。[3]首先,学生要有自评,这是一个对学习反思的过程。然后,协作小组的成员需要互评。在评价策略中,由于教师是任务的组织者、学习的指导者、协作行为的观察者,所以教师的评价应该占相当的比重。在协作式学习的模式下,学习活动以团队的方式开展,教师不能忽视协作行为的评价,因为任务完成的质量是一方面,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又是另一方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考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相互协作、相互交流的能力,这是与实际工作的模式是接轨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评价策略不是简单地打个分数,而是通过评论作品的方式去实现。评价的形式多样化,除了必要的文字评述外,还可以采取按字母ABC评级、星星数、鲜花数、积分制或现在流行的“点赞”等常见的网络应用,体现激励机制,从而使评价不僵化,更具有情感因素,容易让学生接受。

三、基于电子学档的协作学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电子学档教学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了协作学习的平台,并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了组织和管理,这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协作学习模式。但是,由于电子学档的研究仍然未够成熟,协作学习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增强电子学档教学平台与协作学习模式的耦合度

现实情况是,在使用电子学档平台进行学习的初期,学习者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对电子学档的学习兴趣是很浓厚的,小组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也是很高的,但是对于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一旦好奇感消失,那么电子学档平台的学习反而是一种负累。既然传统课堂内的小组学习活动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为什么电子学档平台内虚拟的协作学习活动的效果没有持续性呢?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爱上这个平台,即在电子学档平台中进行协作式的学习活动缺乏吸引力。笔者认为,电子学档应用的效果已经得到充分的验证,对于电子学档系统的设计者来说,把协作学习活动无缝接入传统的电子学档平台当中,技术上没有太大的难度,真正的难点在于把协作学习的理念整合进去。要使学生在电子学档中参与协作学习成为一种常态,一定要增强电子学档与协作学习模式的耦合度,使协作学习在电子学档的多种功能中更加突出。因此,电子学档的设计者和开发人员也面临较大的挑战。

(二)有效率地在电子学档平台中实施协作学习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协作主题任务的设计水平能直接影响协作学习的效果。教师要有开发协作式主题任务的能力和经验。例如,学习任务的设计难度应该适中,符合集体创作的条件;学习成果应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等等。特别是在协作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适时介入、及时引导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意愿的个体差异,怎样提高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也是教师要解决的问题。对教师来说,科学应用电子学档平台,充分发挥电子学档的优势也是一个挑战。

综上所述,以电子学档的研究为基础,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开展教学,是教育教学持续化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教学理念推陈出新的今天,基于电子学档的协作学习活动作为一种实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拓展了教学空间,真正发挥了网络教育的优势。在评价策略方面,协作能力被看作发展性评价的指标,必定会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形成良好的沟通习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王佑镁.电子学档:信息化教学的新思路[J].中国电化教育,2002(10):17-21.

[2]翟蓉,冯慰中.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的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5(1):39-43.

[3]段宁贵.基于电子学档的中小学学习评价[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5):17 -21.

猜你喜欢
电子学协作学习者
《量子电子学报》征稿简则
《量子电子学报》征稿简则
《量子电子学报》征稿简则
《量子电子学报》征稿简则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团结协作成功易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狼|团结协作的草原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