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膜慢性损伤通过CNP影响大鼠颈动脉舒缩功能的实验研究

2014-06-01 10:43李勇杰曾定尹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5期
关键词:硅胶管中膜外膜

李勇杰 曾定尹

(辽宁省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循环内科,辽宁 辽阳 111000)

血管外膜慢性损伤通过CNP影响大鼠颈动脉舒缩功能的实验研究

李勇杰 曾定尹

(辽宁省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循环内科,辽宁 辽阳 111000)

目的 探讨血管外膜慢性损伤对动脉血管舒缩反应性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硅胶管为实验研究工具,将大鼠颈动脉进行包裹,构建血管外膜慢性损伤介导早期动脉硬化动物模型以及血管收缩性增强动物模型,详细观察正常组与模型组血管组织中,CNP、cGMP、PKGⅠα和PKGⅠβ这四项指标之间的表达变化。结果 就包管侧右颈动脉血管组织来讲,在CNP、cGMP、PKGⅠα表达上,模型组较正常组双侧颈动脉明显减少,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对于模型组中的包管侧右颈动脉血管组织而言,其中PKGⅠβ这项表达与其他组比较呈下降趋势,但是组间对比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254)。结论 血管外膜慢性损伤早期阶段可以引起血管慢性痉挛,血流量下降,血管对5-HT的反应敏感性增加,局部血管组织中CNP的蛋白表达下调是血管外膜慢性损伤引起血管收缩反应性增强的重要机制之一,并且CNP的降低血管收缩反应性的作用同局部血管组织中PKGⅠα的表达密切相关,同局部血管组织中PKGⅠβ的表达关系不密切。

血管外膜慢性损伤;C-型利尿钠肽;蛋白激酶G;环磷酸鸟苷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选择本市某动物实验科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在300~350 kg,周龄在11~14周,所选大鼠为标准环境下饲养。

1.2 实验方法

在普通饮食喂养1周后,对两组大鼠进行分组,分成正常组10只和模型组10只,继续给予正常组大鼠2周的普通饮食,模型组大鼠在普通饮食喂养1周后,以硅胶管为实验研究工具,将大鼠颈动脉进行包裹,并继续给予1周左右的普通饮食喂养。硅胶管包裹大鼠颈动脉手术在室温下实施,麻醉选择10%水合氯醛0.3 mL/100 g进行,于大鼠腹腔部位注射,并以仰卧形式,在自制的40 cm×60 cm鼠板上进行固定,为其进行颈前脱毛,完成后常规条件下进行消毒,具体可选择碘酒或酒精等进行,铺好孔巾,切口定位在大鼠颈部皮肤,可沿正中线纵行实行,钝性将颈部筋膜、肌肉等进行逐层剥离,在右侧颈动脉鞘充分暴露的情况下,将右侧颈动脉进行游离,沿纵行方向切开后,选择内径为1.5 mm的硅胶管对右侧颈动脉进行包裹,另一侧不作任何处理,最后对伤口进行常规缝合,待大鼠自行恢复。

表1 各组颈动脉形态学变化分析(n=6,)

表1 各组颈动脉形态学变化分析(n=6,)

注:a.与模型组右颈动脉相比P<0.01

正常组左颈动脉 模型组左颈动脉 正常组右颈动脉 模型组右颈动脉EELA(mm2) 2.43±0.16a 2.44±0.21a 2.42±0.13a 1.78±0.12 IELA(mm2) 1.77±0.16a 1.91±0.18a 1.81±0.09a 1.07±0.11 MA(mm2) 0.65±0.06 0.69±0.09 0.60±0.07 0.70±0.06 MD(um) 109.29±10.95a 107.56±10.19a 102.76±9.61a 173.64±10.12

表2 各组颈动脉血流量变化分析(n=6,)

表2 各组颈动脉血流量变化分析(n=6,)

注:a.与模型组右颈动脉相比P<0.01

正常组左颈动脉 模型组左颈动脉 正常组右颈动脉 模型组右颈动脉基础血流量(mL/min) 3.48±0.14a 3.67±0.28a 3.49±0.11a 2.60±0.21滴注5-HT后 2.90±0.13 2.97±0.21 2.92±0.10 1.61±0.19血流量变化率(%) 16.87±1.24a 17.90±1.78a 16.35±0.76a 38.22±3.10

1.3 病理学观察分析:按照常规的病理学观察方法来进行,先进行实验材料的选取,选择符合实验要求的材料制作病理标本,进而开展HE染色实验工作。

1.4 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执行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步骤,从而检测正常组与模型组血管组织中cGMP含量以及血清中CNP含量的变化。

1.5 蛋白印记(Westen-blot):遵循蛋白印记方法,检测模型组与实验组大鼠右颈动脉局部组织中PKGⅠα、CNP以及PKGⅠβ这三项指标的表达,充分结合Gel-Analyzer软件,详细研究目的条带,检测目的条带积分光密度值,进而完成结果分析报告。

2 结 果

2.1 血管形态学改变探究:当正常组与模型组的大鼠双侧颈动脉进行HE染色后,借助普通光镜进行对比观察。通过光镜显示下图像发现,模型组左侧颈动脉无明显病理改变,同时正常组双侧颈动脉也无病理改变,但经过7 d观察后,模型组用硅胶管包裹的大鼠右颈动脉发生病理改变,见图1。其中病理改变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①血管口径显著变小;②内弹力板发生弯曲;③无明显内膜增生现象;④中膜增厚;⑤外膜出现轻度增生;⑥一部分炎细胞浸润。

2.2 形态学测量结果

模型组左颈动脉同正常组双侧颈动脉在血管形态上相比,外弹力板内面积、内弹力板内面积、中膜厚度和中膜面积无明显变化(P>0.05);模型组包管侧右颈动脉同正常组和自身左颈动脉相比,内弹力板内面积、外弹力板内面积明显减小,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中膜面积没有明显改变,中膜厚度明显增加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硅胶管包裹颈动脉早期阶段血管腔缩小主要是源于中膜平滑肌的慢性收缩(表1)。

2.3 各组大鼠颈动脉血流量的变化

结合以上形态学的结果,提示血管外膜损伤刺激引起的血管平滑肌的慢性持续性收缩,导致血流量下降;滴注药物后各组血流量均减少,但正常组双侧颈动脉、模型组左侧颈动脉的血流量变化率同模型组包管侧右颈动脉的血流量变化率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表明模型组右颈动脉对5-HT的敏感性增加。见表2和图2。

2.4 CNP在血清中的表达情况

运用ELISA的方法测定两组血清中的CNP含量,结果发现:同正常组血清CNP(15.81±1.48)ng/L相比,模型组的血清CNP(13.81± 1.14)ng/L有所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P=0.064)。

图1 硅胶管包裹对颈动脉形态学影响(HE染色:a×100倍;b×200倍)

图2 各组颈动脉血流量变化分析(n=6)

3 讨 论

CNP作为钠尿肽家族的新成员,其生理作用十分广泛,功能上它与NO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保持着生物学功能上的完整性。总之,CNP是一种强的非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剂,实验证实CNP在心脏组织、外周血管及循环血中均有一定的分布,但较ANP为少,表明它是一种新型心血管活动的辅助调节活性多肽,今后CNP可能作为选择性心血管调节肽在调节血管张力中起重要作用。

R543.4

:B

:1671-8194(2014)05-0053-0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计划资助项目(课题编号:2005CB523310)

猜你喜欢
硅胶管中膜外膜
尼莫地平调控IRS-1对人脑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活力和凋亡的影响①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心电图异常和冠心病的关系研究
利用双层模型量化组织工程血管培养的应力与应变△
DSA引导下注射聚多卡醇和鱼肝油酸钠硬化剂对比格犬隐静脉的影响
血管外膜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自制r形硅胶管植入治疗鼻腔泪囊吻合术后复发病例的疗效观察
血管中膜与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移植血管外膜早期NADPH氧化酶激活和新生血管形成
脉络学说为指导,基于外膜滋养血管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
单泪道外环路硅胶管插入泪小管吻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