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

2014-06-01 10:43王俊锋童丽敏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5期
关键词:呼吸衰竭插管呼吸机

王俊锋 童丽敏

(河南省沈丘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河南 沈丘 466300)

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

王俊锋 童丽敏

(河南省沈丘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河南 沈丘 466300)

目的 针对相对较重的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相对于单纯无创通气的优势及临床并发症的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0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无创通气及单纯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有化痰、抗感染等。治疗24 h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和两组之间的心肺功能进行检验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各项临床指标降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较常规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具有确切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和功能衰竭,导致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无创通气治疗法是指在不进行气管插管的前提下,借助无创呼吸机增加肺泡的通气和呼吸功能。无创通气较常规的气管插管,可以避免切开气管,减少对患者的损伤,接受度较高。为了探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本文选取我院的60例患者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5岁。按照随机分组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0~75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5~80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情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半卧位或平卧位接受治疗;采用呼吸机进进行治疗,首先带上面罩,调节好头带的拉力,保证面罩的密封性,避免漏气;打开呼吸机,将呼吸压力调节为2~6 cm H2O,吸气压力调节为6~20 cm H2O,将呼吸频率设置为12~18次/分,通过输氧管连接面罩与呼吸机,氧流量设置为2~5 L/min。本组30例患者采用双向气道正压法进行机械辅助通气。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呼吸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1.2.2 对照组

对照组30例患者给予单纯无创通气及药物治疗,包括抗感染、化痰、平喘、采用鼻导管进行吸氧等,对临床病症给予控制和治疗。两组患者除治疗方法外,采用相同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

1.3 观察指标

治疗24 h之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两组患者之间的观察指标进行检测和对比分析。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3、6、9、12、15、18、21、24 h分别对患者的以下指标进行检测和记录心率、呼吸情况、血气情况检测、好转和死亡情况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组间比较采用t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进程表示,计算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呼吸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见表1。本组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4 h之后,两组在心率、呼吸、和血气分析方面,与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患者更为显著,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在病情好转和死亡方面,观察组30例患者,有12例患者采用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的效果不佳,病情加重,改用气管插管和有创呼吸机进行治疗,气管插管率为40%,其中死亡3例,病死率为10%。对照组30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出现病情加重,采用气管插管和有创呼吸机进行治疗,气管插管率为70%,其中死亡6例,病死率为20%。两组患者在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方面的对比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无创呼吸机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无需进行气管切开,减少了对患者的损伤[1];其进行呼吸的原始动力为患者的自主呼吸,在呼吸机压力的支持下,对患者自主呼吸进行加强,即可以达到一定的通气量,又保证了呼吸频率的稳定,解决了机械呼吸与患者自主呼吸之间不协调的问题;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呼吸时的能量和氧气消耗,缓解患者疲劳,对呼吸肌进行修复;无需进行气管切开和插管,减少了并发气管和肺部感染的概率,对肺部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对患者的语言和吞咽功能不造成影响;减少患者的呼吸做功,保证通气量,有助于缓解各项临床病症和促进肺部功能恢复。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是指在进行有创通气之后,在未达到拔管标准之前即进行有创通气的撤离,以无创通气进行替代,从而减少长时间有创通气带来的并发症[2,3]。序贯通气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既可以缩短气管插管时间,又可以有效的支持呼吸,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序贯脱机方式。

选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的关键在于掌握二者之间切换时机,本组患者中,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由感染引起的,因此选择PIC窗出现作为切换的时间点,拔管后立即给予面罩BiPAP通气支持,较对照组再插管氯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表现以PIC窗出现作为切换的时间点,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效改善患者呼吸通气功能,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工作。

[1] 白晶.从社会医学角度解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医学与社会,2010,23(7):30-32.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1,30(1):6-17.

[3] 鲁芬,杨炯.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82例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21):3405-3406.

R563.8

:B

:1671-8194(2014)05-0150-02

猜你喜欢
呼吸衰竭插管呼吸机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浅析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急诊内科危重患者气管插管时机与方法分析
老年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检测胆碱酯酶的临床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