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院242例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与合理安全用药

2014-06-01 10:43陈静贤李秀荣刘秀艳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5期
关键词:滴速中西药抗菌药

陈静贤 李秀荣 刘秀艳

(北京石景山医院,北京 100043)

某院242例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与合理安全用药

陈静贤 李秀荣 刘秀艳

(北京石景山医院,北京 100043)

目的 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门诊上报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2例不良反应涉及药品38种,其中抗感染药21种,139例,占57.44%;中药制剂58例,占23.97%,其中中药注射剂50例,中药注射剂用0.9%氯化钠注射液做配液的有40例,占中药注射剂的80%;中西药注射剂联合使用30例;>60岁的老人发生不良反应80例,占33.06%;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最多52例。结论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医师要重视药品不良反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及中药注射剂,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抗感染药;中药注射剂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有害的反应。为给我院临床合理及安全使用药品提供依据,现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门诊发生的242例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从中寻找原因及提出相应的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门诊上报的不良反应表。对门诊发生的242例不良反应涉及到的药品品种、发生例数、临床表现、发生时间及中药注射剂配液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静脉滴注199例,占82.23%。

2.2 242例不良反应涉及药品38种,抗感染药139例;242例不良反应中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左克)48例最多,占19.83%,其中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12例,急性支气管炎8例,化脓性扁桃体炎7例,发热待查3例,这些共30例,占左克不良反应的62.50%。

2.3 联合用药42例,中西药联合30例,占到联合用药的71.43%,其中有20例是中西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占到联合用药的47.62%。

2.4 中药注射剂50例(包括联合用药的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用0.9%氯化钠250 mL做配液的有40例,占到中药注射剂的80%,其中有28例没按说明书要求选用溶媒,占中药注射剂的56%。

2.5 242例不良反应,男76例,女166例;>60岁的老人发生不良反应80例,占33.06%,各年龄段发生的不良反应见表1。

表1 ADR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及构成比

2.6 242例不良反应有129例在30 min内发生,占53.31%,不同时间段发生的不良反应见表2。

表2 ADR在不同时间段的分布及构成比

2.7 242例不良反应有140例单次用量偏高,抗菌药单次用量用到日最高量的70例。

2.8 中药注射剂滴速超过60滴/分有20例,占中药注射剂的40%。

3 分析与建议

3.1 ADR与用药途径关系

静脉滴注199例,占82.23%,静脉滴注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故静脉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不溶性微粒、内毒素等都可能成为引发ADR的因素[1],静脉注射给药起效迅速、作用强并且难以逆转,可能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风险,因此,应该遵循能够口服给药就不要注射给药的原则[2]。

3.2 ADR与抗菌药关系

抗菌药发生不良反应139例,占57.44%,抗菌药引起的ADR位居第一,其原因主要为抗菌药物种类多、应用范围广、用药频率高;另外也存在不合理用药问题,出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是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左克)48例,占19.83%,这48例患者其中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12例,急性支气管炎8例,化脓性扁桃体炎7例,发热待查3例,这些共30例,占左克不良反应的62.50%。对于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支气管大多系病毒感染[3],不需要用抗菌药,对于化脓性扁桃体炎致病菌主要是A组溶血链球菌,少数C组及G组溶血链球菌[3],宜选青霉素类抗菌药,也可选口服大环内酯类及头孢类口服,对于发热待查也应首选口服药,能不用抗菌药尽量别用,如用可首选口服类,要针对致病菌合理选择抗菌药,左克是一种广谱抗菌药,但一般不用作为上呼吸道感染的首选药,应加强抗菌药管理,在选择抗菌药时要根据药敏实验、《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国家的抗菌药分级管理》,以免抗菌药过快产生耐药性。

3.3 ADR与联合用药关系

242例ADR中42例联合用药,有30例是中西药合并用药,占到联合用药的71.43%,其中有20例是中西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占到联合用药的47.62%,这20例患者主要是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与心血管系统类药合用,据报道[4]:合并2~3种ADR发生率为1.8%~2.7%,4~6种时为3.9%~6.1%,7~10种为7.3%~8.3%,按卫生部下发的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中药注射剂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使用[5],活血化淤类中药注射剂与化学类的心血管系统用药同时使用容易引起药理作用的叠加而产生不良反应[5],这就要求临床医师对门诊患者尽可能采用单一用药,中西药注射剂联合用时要把上一组输液管留有的余液冲干净或中间隔一瓶空液;活血化淤类中药注射剂尽量避免与化学类的心血管系统用药联合使用。

3.4 ADR与中药注射剂关系

242例中药制剂58例,占23.97%,居第二。其中,中药注射剂50例(包括联合用药的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做配液的有40例,占中药注射剂的80%,其中有28例未按说明书要求选用配液,占中药注射剂的56%,中药注射剂本身成分就十分复杂,多含酶、苷、多肽、多糖、鞣质、色素、黏液、树脂、挥发油、角质蛋白等大分子物质,这些大分子物质一旦进入血液,作为抗原与人类血清蛋白的结合物有高度致敏活性,易导致变态反应;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中添加有增溶剂、助溶剂、稳定剂等附加剂,故易受pH值等因素的影响,若中西药两组静脉注射液混合或中药注射剂配液选择不当,会导致pH改变不溶性微粒增加,有1例患者先输前列地尔(凯时)注射液,输完后接着输舒血宁注射液,当舒血宁注射液输了约20 mL时发现液体流速减慢,几分钟后液体不再流动,并发现输液管过滤网出现棕色沉淀颗粒,护士给换一新输液管,输液顺利输完,再没出现以上现象,其他患者单独输“舒血宁注射液”用0.9%氯化钠做配液的输液管会出现输液速度自动减慢的现象,这两种情况都是导致pH改变,不溶性微粒急剧增加,微粒颗粒增大,微粒堵塞输液管过滤网而出现的。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侵入机体可引起肉芽肿和肺气肿,造成供氧不足,引起静脉炎、局部组织血栓和坏死,造成过敏反应、热源反应及肿瘤样反应,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若微粒数超标,尤其是不溶性微粒过多会造成局部血管堵塞、静脉炎、热源反应等不良反应,中药粉针用生理盐水溶解后常可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从而增加输液反应的发生率。故临床使用时,溶剂的选择要以该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为准。

3.5 ADR与性别及年龄的关系

242例不良反应166例是女性,占68.60%,远远大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对有害刺激的反应比男性敏感有关。这与药源性疾病的性别分布一般规律(一般来说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一致。>60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老年患者易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大致为:肝肾功能减退,是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率减慢;血浆蛋白含量偏低,使体液游离药物浓度增高;靶器官对某些药物敏感性增加;长期用药、合并用药多,原患疾病多等特点,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故要根据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选择药物,调整药物剂量,做到个体化给药,并在用药过程中加强监护。

3.6 ADR与药物剂量关系

242例不良反应有140例患者单次用量超过说明书的单次用量,其中90例是头孢类抗菌药和克林霉素,其中有46例头孢类抗菌药、24例克林霉素单次用量用到常规用量的日剂量,如注射用头孢米诺一天一次,一次4 g,克林霉素一天一次,一次1.2 g,都用到了常规治疗量的日剂量,克林霉素和头孢类抗菌药物属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需选用1 d剂量分次给药的方案才能发挥最好的疗效;然而,门诊患者大多采用单次大剂量给药方案,往往导致了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浓度越高发生不良反应比率越高,故建议单次用药剂量不要超过说明书单次用量。

3.7 ADR与发生不良反应时间及滴速的关系

有129例不良反应在30 min内发生,占53.31%,中药注射剂滴速60滴/分有20例,占中药注射剂的40%,故对于静脉滴注的患者在前30 min内要全称观察输液过程,控制好滴速,尤其是中药注射剂,滴注速度按照说明书要求判定,若说明书无明确规定,按滴速不高于60滴/分。输液时滴注速度过快,致使细菌内毒素检查合格的药品在单位时间内注入人体的内毒素量可能超过阈值,对体质虚弱者或敏感患者可能引起输液反应,不要让患者主观上随意调整滴速,避免发生意外风险,同时要备好抢救药品,发现不良反应能做到及时抢救。

总之,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给药途径、药物种类、药物剂量、药物溶媒、性别、年龄、用药时间、药物滴速等多种因素有关,要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尤其要重点监测抗菌药及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上报工作,以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中药注射剂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不良反应的真实、完整、准确上报将有利于临床医疗水平的提高及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1] 凌春燕,张晋萍,葛卫红.我院2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9):697.

[2] 金有豫,高润霖.中国国家处方集:静脉给药注意事项[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986-986.

[3] 汪复,张婴元,王明贵.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1.

[4] 孙定人,齐平,靳颖华.药物不良反应[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2.

[5] 王胜伟.某院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师,2012,15(3): 433.

R969.3

:B

:1671-8194(2014)05-0161-02

猜你喜欢
滴速中西药抗菌药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评价
肉牛口炎的临床特征、诊断、中西药治疗和预防措施
肉牛痢疾的临床表现及中西药治疗方案
肉牛前胃弛缓的临床症状、中西药疗法和预防措施
抗菌药的常见使用误区
戴明环法在提高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滴速准确率中的作用
医用智能输液报警器的设计
挂盐水滴速有讲究
中西药结合治疗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43例疗效观察
14种市售抗菌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的体外抑菌作用